当下,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生产、新材料、人工智能设计在各个环节上都对工艺美术发展形成新的冲击,中国工艺美术的转型发展、迭代升级已然迫在眉睫。如何在更深维度上认识工艺美术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关系,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运用新技术与新成果,加快形成专业领域自身新质生产力,提升学科专业社会影响力,真正推动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与深度转型,为美好生活赋能,已成为学界、业界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和方向。
“材美工巧”的时代新解
工艺美术脱胎于日常器物的制作,不仅其审美出于“材美工巧”这样的准则,其思想性的表达路径也有别于其他门类,需要通过材料和工艺的选择来实现。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材美工巧”也被赋予新的理解。传统的材,都是天然材料,在当代则必然要思考人工材料的应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材就有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同样,工之巧,也不必局限于手工之巧,现代设备的辅助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也可以提高制作精度,创造更多、更大的可能性。
从近期举办的“中匠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和“经典工美”作品大赛,以及“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暨“第二届全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优秀毕业作品展”等全国性的工艺美术评比及展示活动中,可以看到不少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和跨界融合的成功案例,这些作品生动地诠释了传统工艺的发展性传承,推动了工艺美术边界的拓展与风格的革新。
比如,荣获“中匠杯”文创组金奖的黄志贤的木雕作品《彩虹木雕酷狗》,灵感来源于“酷狗兄弟”系列数字艺术IP,艺术家将传统木雕技艺与当代潮流相融合,采用多层压板式雕刻,在木头的温暖质感中加入彩虹色调,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风格和实用性的作品。
梁晓明的漆艺作品《三晋揽胜》在构图上采用俯视形式,大线贯穿,把各个景物有机和谐地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构图形式。在工艺上采用层层叠堆,延续了平遥推光漆器的重要技法,展现了三晋大地天工造化的雄奇壮美。
毕红的织绣作品《碧泓雲想如意中国——花满乾坤系列》,采用传统纹样中的如意大云头和创新小云头相结合,绣出精致细腻的如意宝相花,搭配古法工艺的缝制针法,以及创新的盘金绣,呈现当代四季花卉,制作出全滚针绣的马面裙。在上衣下裳的传统制式中,融入大量的时尚元素与新时代审美的配色方案,将京绣中国衣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吕珂创作的《观淼》将传统马家窑文化融入产品设计,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挖掘彩陶纹样的演变规律,并赋予其扩香功能,使传统文化以大众产品为载体服务大众,让马家窑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四川美术学院李纯的作品《径》则是将现代生活中的数据线融入创作,利用其功能呼应创作主题,给予纤维艺术以更大的创作空间。
年轻一代创作者将创新与传承融为一体,创作出集传统意蕴与现代美感于一身的创新产品。显然,建立在更广阔的时代坐标之上的“材美工巧”,可以使工艺之美得到进一步拓展,焕发勃勃生机。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所言:“传统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创新,是因为有了创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并被继承才逐渐成为传统,我们所追求的经典,都是当时最伟大的创新。”
手工艺的文化哲学之思
近年来,“手工艺热”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众多网络电商平台使手工艺成为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各大电商纷纷开设特色手工艺产品专区,邀请手艺人开展直播活动,线上展示手工技艺,推出爆款手工产品。手工艺人也加入“日常生活美学化”的大潮中,他们制作微视频记录自己日常劳作,大到公共装置艺术、室内壁画,小至服装服饰、茶具、文具、香具、香包等,不论是物品,还是手工艺数字化影像,都具有艺术美的感性形式。
更令人欣喜的是,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从城市回归传统乡村,诸多乡村手工艺经过设计创新,进一步融入游戏动漫、高新科技和新的生活场景,不仅创造了独特文化体验,还跨界带动文化旅游和文博热潮,“圈粉”年轻一代,助力形成“手艺经济”。如浙江的个别村落用竹艺打造出沉浸式公共软雕塑空间,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刺绣、蜡染、织锦等手工艺也开发出茶席组件、背包手袋、玩偶、领带、时装、床上用品、插画、装饰画等一系列具有时尚生活美学特征的产品,受到社会热捧。
近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老手艺·新设计”主题展览展示了“山东手造”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成果,诠释“山东手造”的内涵与特色。通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运作,山东的手工艺项目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淄博的陶瓷琉璃、青岛的贝雕、烟台的绒绣,这些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工艺品,通过创意设计,成功融入现代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
曾经饱受工业化浪潮冲击的乡村手工艺,如今既凭借其包含的乡愁记忆、凝聚的节日气息以及来自地方的乡土特色等,增添了生活的温度;又成为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共生的新动能,为地方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看来,这股热潮的本质,是中华美学精神、本土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图景的回归与重塑。“当下,人民群众对于‘美’与‘好’的追求更趋向文化精神层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中包含的记忆、情感和体验不断被唤起,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在日常生活的话题讨论、消费选择中不断被激发并深化,中华美学精神赢得广泛而深刻的共鸣。这提示我们,文化发展不能因为现代化转型,就忘了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根本,文艺创作不能为了纯粹的形式和观念而脱离生活。到田野去,到民间去,既要深刻认识乡村的意义和价值,也要洞察乡村的更新与变革;既要关注实际的生产生活,也要有田园诗意的精神追求。”潘鲁生说。
如果说手工艺行业被同时寄予了文创产业和文化服务两方面的厚望。那么在人工智能到来的时代,手工艺的新质生产力是体现在它与新技术、新工具的不断结合上,还是体现在它彻底摆脱物质生产力的角色而尽情地释放它的精神生产力上?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吕品田认为,手工作为一种特别的生产力,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工具在手、工力在身”的特性是手工生产区别于工业生产最重要的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形成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在人工智能引发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从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心手合一”的角度展开文化哲学之思,有助于重新认识手工特性、艺术价值及其与人类未来的关系。谈及手工艺的健康发展问题,吕品田说:“第一,要坚持手工生产方式。第二,要继承传统、锤炼技艺。第三,要以多样化产出适应立体的需求。第四,要兼顾普及与提高。”
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
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必然是贴近生活、服务人民的。在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乡土与流行之间,推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和文创产品,让消费者体验到“老艺新传”的独特魅力,关键在于找准连接点。
“自然造物”的联合创始人王猛涛,在一次写生实践中偶然进入乡村生活,通过对该村农产品的开发,王猛涛加深了对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思考。他表示,在实践中保持传统的同时,要正视现代工艺,遵从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通过手工艺地图、手工艺空间、民艺研究中心以及纪录片拍摄和图书出版等工作,王猛涛和团队以多渠道、多路径向人们展示民艺、表达民艺,从而促使人们去关注民艺,转化民间传统技艺,使用民间传统工艺产品,将民艺融入生活。以浙江丽水遂昌县特色长粽子为例,王猛涛谈到,现代技术的介入需尊重手工艺个体,介入过程需关注整体、确保程序全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民间工艺的长远发展。此外,以月饼与年画结合销售,以及竹编产品、传统翻花的创新制作等精彩案例都印证了传统民间技艺在当代可以生发出巨大能量。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高级工艺美术师乔兰蓉近两年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新实践颇受人们关注。面对年画的发展困境以及年画在今日生活中的踪影难觅等问题,乔兰蓉不断学习传统技艺、不断思考探索,努力探求年画回归日常生活的各种路径和形式。她拓宽传统年画趋吉避凶的题材,将年画元素与江南风光相结合,创作了《午候》《江南》等系列作品。她还灵活运用饾板水印、拱花、印金等桃花坞木版年画传统技艺,以苏州二十四节气美食为主体,辅以花卉和织锦纹样,创作了24幅桃花坞木版年画,白露时节的鲜嫩菱角,秋分时节的蟹肥菊花黄,霜降时节的芙蓉绽放、香糯莲藕……一幅幅记录姑苏岁时风物和生活的画面映入眼帘,将江南人生活的诗情画意铺陈开来。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姑苏二十四节气食景图》创作的系列文创品,更是通过不同的载体将作品内涵和年画的表现形式再次传达,不失为年画回归生活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打通工艺美术的‘艺术生活化’之路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艺术化’的需求,这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同频的,也是工艺美术的时代精神所应该弘扬的时代主旋律。”才大颖说,今天,当我们秉持“好手艺”的理念,以作品表达时代创意时,极力展现出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融合所呈现出的材料之美、技艺之美、文化之美、造型之美的协同与个性。如果说这是以传承向经典致敬,那么着眼于新时代,“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一直环绕耳边提醒着我们,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或许能够成为新时代工艺美术精神的有效载体,并以此完成工艺美术从“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1.0时代,迈向“融入生活、引领生活”的2.0时代,那就是以创新向未来致敬。而这个创新一定是“生活工美”,也只有“生活工美”能够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所表达的新时代内涵。
2025年2月23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打通工艺美术的“艺术生活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