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
图为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铜奖作品《精益求精》。 资料图片
当美术创作聚光在广大劳动者身上时,时代和历史的画卷格外生动。
我深信,画家只有深入了解笔下人物、投入感情,创作才能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犹记得,在工棚,在矿区,在雪山下,劳动者们给我讲工地上的故事,讲放牧牛羊的窍门,讲自己的父母孩子、喜怒哀乐,我常为他们真挚朴实的情感、乐观向上的心态所感动。这些劳动者成为我画作中当仁不让的主角。我以他们为对象创作的中国画,连续4届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精益求精》的创作最令我难忘。
2015年、2024年,我曾两次赴冀中能源东庞矿——一家可通过远程操控进行智能化开采的示范煤矿采风写生。去年年初,当我踏入生产车间,看到一群矿工师傅团团围住一位技术员,后者正一边操作平板电脑,一边调整仪器。师傅们说:“时代进步了,我们不能光卖力气,大家都想学电脑,要当精细人。”是的,当精细人,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记录时代进步、记录宝贵精神,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将生活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
如何为新时代劳动者传神写照?在体现其力量美、朴素美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更追求表现钻研之美、智慧之美,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增添沉静、慎思的气质。构图上,画面背景中巨大的机器,体现机械化生产之“大而有力”;操作台上的精密仪器则彰显智能化生产之“精而有效”。设色上,加强冷暖对比,引导观者体会沉静思考与热情劳动的结合;降低矿工服、安全帽的明度,强化质感,使画面整体颜色对比强烈又协调统一。我还追求通过书写性用笔,彰显画面的节奏美。湿笔力度铿锵,干笔松动自由,在笔墨的干湿对比中展现线条的空灵之美。
“光”是我探索工笔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传统中国画“用光”重在呈现澄澈、通透、体现作者本真的虚灵之光,而非物象在光源下的各种光影现象,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超越表象、洞悉本质的特点,也成就了中国画的特色。《精益求精》“用光”同样不直接表现客观光源,而是根据画面需要“打光”。我将“光”设置于画面正中的机器和平板电脑上,通过“光”引导观者聚焦主要人物,体会其精神世界。作为呼应,画中还分布着矿用头灯等相对弱、淡的“光”,共同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灵动的“光感”画面。
感谢劳动者,因为他们,我体会到精神力量的可贵,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创作、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热情、信心和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