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张梦琦 庞诗隽 实习生邓佳怡 广州报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21日,吉粤召开农业合作“新春第一会”,推进省际交流再上新台阶。
此次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发起,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召开,在吉林省数字农业产业园、广东区域协作消费帮扶产品交易中心两个会场连线举办,聚集了吉粤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采购商、出口商、网红、餐饮企业、科研专家代表等近百余人,大会定调“四个共享”“五个一批”,共同探索合作框架和路径。
什么是“五个一批”?2024年7月,在吉粤两省农业企业视频对接活动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指出,吉粤合作要落地落实“五个一批”工作,即推动支持一批吉粤龙头企业结对子、创立一批吉粤农产品前置仓、推动两省互设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专区、推动吉粤农产品加工和预制菜企业互设一批“共享工厂”、组织吉粤资源共同打造一批“网红”产品。
近年来,吉粤农业合作走深走实,在共享市场体系、共享生产车间、共享储存云仓、共享科研平台的“四个共享”框架下,迈入资源深度共享、成本协同共控、品质联合共管的全新合作生态。
此次活动进一步实现了两省供销资源的精准对接,吉粤协作迈入“实体落地”阶段,其核心在于以“四个共享”打破要素壁垒,以“五个一批”贯通产业循环,为全国农业区域融合发展打造样本。
吉粤省际列车何以驶向国际?
小冰麦、特色面点、人参陈皮普洱熟茶等“吉粤优品”亮相两地会场,热烈的讨论由此展开。与会代表化身“好物推介官”抢麦发言,从融入大湾区再到开拓北美、东南亚市场,都对今年的省际国际合作表示期待。
“这是我们黑土地的‘金色心脏’,蛋白质含量比国标高15%。”据吉林洮南圣一金地生物农业董事长龚政介绍,小冰麦品质优良,但受限于市场半径,难以南下。
得益于吉粤“共享工厂”模式,农产品的供销双方不再“踏破铁鞋无觅处”。广州五粒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麦涛当即表示:“我们公司60%以上的产品都是米面加工品,一直在寻找优质的米面原料供应商。直到收到洮南圣一寄来的样品后,立即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在加紧新品研制,争取把吉林人参这一超级大单品也融入其中,共同打造走入湾区、走向世界的优质米面加工制品。”
瞄准高端社区市场,广东省餐饮企业代表、粤港澳餐饮供应链产业联盟秘书长范晓和提出可开发小包装功能性面粉产品,打造“社区健康厨房”计划,在广州越秀区开展“一百个家庭”试点项目。
广东作为农业出口大省,“融湾入海”是所有特色农产品的目标。2024年1至11月,广东累计出口额达16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同期增长1.6%,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8.3%。会上,与会方共同分析海外市场前景,期待吉粤省际列车驶向国际。
“目前,我们共推广出口品类超60个,产品稳定销往30余个国家和地区。吉林的大米、小麦、玉米、人参等产品质量上乘,人参酒、人参蜜、人参咖啡等加工品也在美国、加拿大市场有广阔市场前景。”广东省出口商代表中荔集团市场总监黎焯锋表示,去年助力珲春华瑞参业成功获得美国市场的准入认证,今年将继续借助广东“12221”市场营销体系,利用自身出口渠道优势,推动粤吉农产品出海欧美市场。
针对东南亚市场,广东省电商代表春丰天集董事长王泽锋也积极表态:“东南亚对健康食品需求旺盛。目前公司正谋划在泰国设立跨境电商食品产业园区,希望和与会企业达成合作。”
如何突破市场认知的“北纬45°”?
这场云端会议精确诠释了现代农业的“互联网速度”。新春第一会后,吉粤双方“新春第一单”呼之欲出。
洮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洋宣布小麦产业三大升级计划,一是推广“燕麦+小冰麦”双季种植模式,目标扩容至15万亩,二是推动面粉、面食年产能提升5倍至10万吨,三是联合中国科学院创新“红黄蓝”技术体系;广东恒兴集团“共享工厂”向吉林企业发起邀约,以“六鱼三虾一蛙”预制菜为基底,研发“虾饺”“鱼肉面包”等融合产品,让海洋蛋白与吉林粮仓碰撞出新火花。电商联盟更交出不俗成绩——盐田供应链单点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多主体+达人矩阵”模式即将全国复制。
“互联网速度”的背后,是吉粤两省摸索出的长期、深入的合作模式。2024年以来,吉林和广东两省借助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广阔市场和吉林“中国向北开放出口”的区位优势,创新形成共享市场体系、共享生产车间、共享储存云仓、共享研发平台“四个共享”合作模式,先后7次组织企业开展实地互访、展会交流,全面推动吉品南下、粤品北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供需对接,此次会议还达成了研发平台的合作意向。“去年联合开发的人参熬茶首月爆单10万件,未来将依托功能食品实验室,推动小冰麦向高附加值产品跃升。”针对小冰麦产业,广东省研发团队代表、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傅曼琴提出了三个方向:一是技术创新,研发高效环保加工技术,挖掘小冰麦营养特性;二是功能食品开发,依托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开发功能性面食产品;三是产业链延伸,利用麦麸等副产物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用科学数据支撑品牌建设。
从供需到研发、从省际到国际,吉粤农业合作贯穿全链条、辐射向世界。根本上,这是一场关于农业市场效率的底层逻辑探索,如何打破市场认知的“北纬45°魔咒”?
农业价值公式可简化为:生产价值=市场半径-生产半径。吉林坐拥黑土地资源,但生产半径相对固定;广东凭借大湾区市场优势,可助其将市场半径拓展至东南亚乃至全球。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提出,破局“北纬45°魔咒”,关键在“三个广度”。一是认知广度,吉林需跳出“原料输出”思维,广东应突破“地域消费惯性”,如恒兴集团将吉林山珍融入预制菜,使附加值成倍增长;二是需求广度,东南亚消费者青睐“天然无添加”,这恰与小冰麦特性契合。春丰天集建议主打健康概念跨境出海,首批试水泰国市场;三是协作广度,构建“产地初加工+湾区精加工+海外深加工”三级体系。中荔集团已打通FDA认证通道,下一步将联合吉林企业开发符合欧美标准的人参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