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经平江起义、红五军成立、保卫井冈山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
他创建了红军第一方面军,参与过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为红军重要的创建人之一,他战功赫赫,资历深远,足以比肩开国大将。
然而,作为开国元勋,军中元老,他却没能成为10大元帅,10大大将,甚至都没有被授衔。
这个人就是历任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参谋长的滕代远。
恐怖的师范生
1904年末,滕代远出生在湖南怀化的麻阳县玳瑁坡村的一户农家,由于是家里第一个男孩,父母对他有着不少期许,便给他取名龙兆。
玳瑁坡村是个苗族聚居的村落,地理位置偏远,滕代远的父亲滕国权又是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因此,滕家长奶奶靠开山种薯、砍柴贩卖为生。
幸福又贫困的生活让滕代远心智成熟得很早,小小年纪就懂得照顾家庭,几乎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
课余时间,他除了用功读书,就是为家里放牧牛羊,使得滕家的日子也一天一天好了起来。
1921年,遵照中国传统,17岁的滕代远与同县的姑娘谭红玉结了婚。谭红玉比滕代远大了4岁,本是滕代远母亲的娘家侄女,结婚不到一年,俩人就生下了长子滕久翔。
然而,农村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并不是滕代远向往的生活。2年后的秋天,他就从老家考取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众所周知,当时的师范生不仅仅教书育人,也会治国理政。
上学仅半年,滕代远就在中共湘区委委员陈佑魁的影响下,与跟同乡学生办起了进步社团——麻阳新民社。
最初,他们的想法是给各个地方的进步青年提供一个集会、讨论,兼具改造麻阳的私人组织。
成员们除了经常聚会讨论国家大事外,就是在创办的新思想社刊《锦江潮》上发表一些针砭时弊的社会文章。
作为社刊主编,滕代远自然也发表了不少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文章,并在20岁那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都说时势造英雄,随着中国社会的改天换地,滕代远这些有志青年逐渐引起了中共华南区委的注意。
于是,华南区委与麻阳新民社积极接触,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传播给了他们。
滕代远等人就这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常德第一个党支部,也更加积极地致力于学生运动。
北洋政府混乱的政治博弈,北伐战争的风起云涌,滕代远的学生运动遭到当局严厉打压。从此,这位爱国进步的青年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此后,滕代远先后担任过湖南江平县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长沙近郊区委第一党委书记及农民协会委员长等职务。
毛泽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滕代远等人的陪同下完成的考察。
本以为,知识分子的上限是成为一个文官。
奈何,世事无常,滕代远两次领导醴陵年关暴动,竟意外开启了他的龙马生涯。
1928年7月,滕代远和彭德怀发动了著名的平江起义。
两天后,他与彭德怀一起成立了红五军,随后在湖南省委的指示下,与朱、毛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井冈山。
军旅生涯让滕代远逐渐成为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也培养了他强悍的军事能力。
可不管是怎样的工作岗位,滕代远关注的始终是人,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1948年他下基层调研群众战勤工作,发现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要承担极重的军粮、劳力、军鞋等社会负担,某些地方,一半以上已经达到吃不上饭,卖儿卖女的地步。
经过仔细调研,滕代远给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上交了一份言辞激愤的报告,要求各部队严格检查浪费现象,纠正思想问题。
或许,正是因为滕代远的太全面,从军几十载的他竟然在解放战争时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巨大转折。
为国家修铁路
1948年11月,随着东北解放,中国革命面临重大转折,“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已经成为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愿望。
为了配合这一重大决策,中央军委决定,让时任华北军区副总司令的滕代远为中央军委铁道部长。
这个安排让滕代远忐忑又兴奋。多年夙愿即将达成,一个崭新的中国近在眼前,而忐忑的是,他从来没建设过铁路,自己也不曾当过工人,到底能不能把铁道部给组建起来,一切都是未知。
好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明白他的顾虑,特意在西柏坡找他谈话。
期间,周恩来告诉滕代远,他是中央政府未成立前第一个从军队转去经济工作的部长,日后还会有更多的同志转到经济战线。
这既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标志。
从此,滕代远承托起了新中国的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工作。
1949年,在滕代远的领导下,军委铁道部第一次为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编组了3个专列,以便他们进入北平,领导全国革命胜利。
几个月后,随着北平、天津的相继解放,滕代远又率领铁路工人修复了两座城市周边的1000多公里线路。
这为解放军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战军南下,渡江作战提供了重要保障,加速了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进程。
整个1949年,对于滕代远而言,都是忙碌充实的一年。
从当年3月他接过铁道部部长职务,到这年10月,在滕代远的带领下,铁道职工抢修通车了4475公里,对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然而,也正因为为了解放全中国,滕代远失去了建国授衔的机会。
1954年9月,铁道部由军委划归到国务院管辖,滕代远这位铁道部部长与军队系统再无瓜葛。
按照当时仅对现役军人授衔的规定,属于行政系统的铁道部领导,滕代远失去了授衔的机会。
为此,身为“十大元帅”之一的101曾公开表示,论资历,滕代远够得上一个元帅。
但滕代远却觉得:“官大官小都是为人民服务,评不评衔我也是一名共产党战士。”
对于工作,滕代远不管有无荣誉,从来都一丝不苟。
滕代远一直都有下连队,进基层检查工作的习惯,调到铁路系统后,他也不改往日作风,经常跑到职工食堂、幼儿园、乘务员宿舍去了解情况。
每次外出,他都衣着整洁,扣着风纪扣,戴着路徽,吃住基本都在车上解决。
有一次,他去重庆工作,重庆市委的工作人员顾及他的健康,就给滕代远安排了一个住宿的宾馆。
不料,滕代远怎么都不愿意去入住,还告诉他们,他们搞铁路的人,两根铁轨就是岗位。离开岗位还算什么铁道部长。
武汉长江大桥是滕代远作为铁道部长,留给后世最出名的一项工程。
1950年代,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下,武汉长江大桥进入初步探勘。
三年后,铁道部成立的武汉大桥局。
为了建设好这座新中国成立后的“天堑”,滕代远废寝忘食,将铁道部机关仅有的3位一级土木工程师派去了两位。
还顶着巨大的压力,力排众议,坚决采用以西林为首的苏联铁道专家创新方案“管柱钻孔”,力争打造“又经济、又坚固、又美观、又迅速、又安全,质量保证100年”的长江大桥。
结果,自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这座横跨长江的大桥,历经无数洪水、大风,承受住了70多次外力碰撞,依然安然耸立在波涛之上,以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分钟一列火车的载荷,为中国老百姓的通行服务着。
人生执念是“服务”
1964年,刚刚60岁的滕代远就身患肺气肿、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病情严重时,双手双脚都无法正常活动。
但是,为了能为国家再尽一份力,他不顾病情,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至于最后连话都说不清了。
1974年11月的下午,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滕代远兴高采烈地跟一位前来探病的老同志笔谈了两个多小时。在他们“聊天”的白纸上,写满了各种人名、地名的铅笔字。
晚上,妻子林一带着几个孩子来看他。不知是什么力量,让滕代远的情绪激动地望着他们。但是,他的嘴不停地啄弄着,像是要说点什么。
幸好家人会意,这才给他递来纸笔。
根据滕代远小儿子滕久昕回忆,滕代远的手连握笔都费劲。但是他依旧艰难地在纸上写着什么。
拿到纸条后,滕久昕才看清,让他爸爸在弥留之际,还使尽浑身力气的竟是“服务”二字。
他们明白,这是父亲最后的遗嘱,也是对他们五兄弟最后的嘱托。
次日早上9点,伴着升腾的太阳,滕代远停止了心跳。
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带着对子女的期待完成了人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