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政权更替,社会变革,使很多绝意仕途的文人隐逸山林,寄情书画。向来山水奇绝,人文昌盛的徽州地区,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他们师法宋元,貌写家山,笔墨清奇,画境冷逸,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新安画派”。其中,以渐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渐江(1610—1664),新安歙县人,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为舫,字鸥盟。出家后法名弘仁,号渐江、梅花古衲等。渐江早年为明诸生,明亡后更是以遗民自命。清顺治二年(1645),渐江避乱入武夷,后皈依佛门,唯以书画伴其终生。渐江的绘画宗法倪瓒,以独特的笔墨为黄山写照,是“新安画派”的开派领袖,影响深远。他与同时代另外三位僧人画家髡残、石涛、八大山人合称为“清初四僧”,同时又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为“新安四家”。


山水扇面

安徽博物院藏

明代以来,以沈周、文征明等为代表的吴门画风笼罩画坛,而明季董其昌更是将文人绘画推向极致。作为与吴门同是江南最重要文化中心的徽州,对书画收藏同样非常热衷,且对元代画家倪瓒、黄公望的作品更加顶礼膜拜。这一风尚对渐江的绘画取法一定产生了影响。由于渐江自幼“受性偏孤”、不近尘俗,直至遁入禅门,这些性格和思想的特质均与倪瓒契合,并一起成为其师法倪瓒的原因。

《高桐幽篠图》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是渐江画赠好友査士标的作品。竹石枯木本是宋元文人画的常见题材,而倪瓒尤其擅长。渐江此画用笔松秀,枯中见润,颇有元人神韵。

画中梧桐、文石和篁竹疏疏落落,如静立中的三位君子。从渐江题款中,不难读出渐江与査士标二人的知己情感。而右下角处尚有同属“新安四家”之一的孙逸题跋。或许渐江挥毫时,正当三人雅集之时,而渐江此图所写的桐、竹、石,恰是三位画家友情之见证。


《高桐幽篠图》

安徽博物院藏

渐江的山水曾广泛学习宋元绘画传统,后期则专师倪瓒。同样是师法古人,渐江与董其昌明显不同。董其昌的山水高度程式化,几乎到了脱离现实山水而于纸上营造笔墨山水的地步。而渐江生长于黄山白岳之间,其笔下山水多有所本,望之生气远出,这便是师造化的神奇了。

“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杰出的山水画家,往往受益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天下独绝的黄山也滋养了渐江的山水画。黄山自古便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冠绝天下。这里坚硬峻峭的花岗岩山体形态极富特点,其结构特点非常适合以倪瓒式的方折笔法加以表现,灵秀奇幻的黄山为渐江提供了无尽的画本。渐江每岁必入黄山数次,或有画作,或有诗篇。正如渐江诗句所说,“黄海灵奇纵意探”,对黄山灵奇的探求,是对所掌握古人笔法的淬炼,也是心灵对造化大千的领悟。故而渐江绘画,一洗明代以来文人画家习气,将传统笔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为绘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天都峰图》作于1660年,高逾3米,是渐江画黄山的杰作。此图主体绘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顶天立地,峻拔巍峨。渐江将山体岩石结构作几何形状处理,用笔方峻,增添了岩石的力量感。大的石面不作过多皴擦,留出大块空白,与众多细小的方块石头形成一种结构上的变化。这种平面排列画中物象的手法,或是受到其从事版画创作的影响,具有特别的空间意味。


《天都峰图》

南京博物院藏

除了少有的几次出游,渐江都清苦地居住在歙县披云峰下的寺庙中。方外之交惟二三画友和知己,其中歙县徽商吴羲对其资助最多,收藏渐江画作也最多。安徽博物院藏《晓江风便图卷》是渐江专为送吴羲赴扬州而作的山水长卷,构图上明显借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而笔墨上兼师倪黄二家,更多的是自家风范。一河两岸,丘壑寥落,寒树萧疏,江上轻舟已远,岸上空亭无人,怕是不忍伤别,只将离愁别绪写于纸楮之上。吴羲来到扬州,也将渐江绘画艺术传播开来。石涛在见到此画后,题云:

“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传,渐公得之一变。后诸公实学云林,而实是渐公一脉。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冷然生活。”




《晓江风便图》

安徽博物院藏

渐江绘画当时即赢得了普遍的赞叹,也为后世新安画派确立了风规。


撰稿:季永

选自《安徽文化读本》书画篆刻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