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挺拔的身姿,厚实的手掌,坚毅的面庞……初春,在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老山派出所,记者见到了社区民警于泽生。
刚从社区回来的他一把握住记者的手,传递出令人心安的力量。
之前就听他的徒弟们说,老于动作敏捷,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力量感、阳光是他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当谈到如何每天保持“正能量”时,老于的嘴角轻轻上扬,连同脸上的每一条纹理都扬起了亲和的弧度。
“有时间我会打打篮球,看看体育赛事。”
对老于来说,最能引起他共鸣的并不是赛场上的输赢。
“赛场上迸发出的勇气、毅力,给了我很多力量。”
随着谈话的深入,午后温煦的阳光从窗外探进身来,倾洒在老于的身上,看着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老民警,有那么一瞬,仿佛他即将退休的事实还定格在很遥远的将来。
参加工作这40余年来的一幕幕,缓缓铺陈在眼前……
02
抉择
1983年,18岁的于泽生来到武警北京消防救援总队服役,负责消防设备检修工作。
能够走出京西大山,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老于特别珍惜和感激,他下定决心:要踏踏实实,好好学习,干一行爱一行,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栽培。
从军23年,于泽生从一名战士成长为消防军官,一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特种装备维修技师,他每日手持工具箱,往来一个个检修现场,确保消防车辆、器材都处于最佳状态,随时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
“遇到任何苦难,都不能轻易放弃,要有信心有决心。”
2005年,于泽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选择警察作为人生的第二职业,老于的想法很简单,“我的父亲也是一名警察”,但更多的是对制服的不舍和眷恋。
身份改变的同时,工作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给老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刚到社区工作时,人口部门组织上机考核,我两眼一摸黑,只考了十几分,拿了人生中第一次‘不及格’。”
这件事对老于打击很大,在部队他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相信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天底下就没有什么难事。
老于管理的何家坟社区,是石景山老山辖区面积最大的社区,坐落着八宝山革命公墓(红色教育基地),这里还有郎园商圈、玉泉医院和平房院落、居民楼。
那些日子里,老于经常在社区里徘徊观察又很无助,“毫无头绪,仿佛眼前的一切都距离很远,和我无关。”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摄影师的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让他突然意识到,是自己距离社区距离群众太远了。
“那个时候我就决定,要像接触消防设备一样坚持每天近距离了解感知社区居民的真实情况。”
找准方向之后,老于开始逐户敲门走访,每天一早,骑上一辆警用自行车,穿梭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后来,他成了大家公认的“活地图”,闭着眼都能走出那错综复杂的院落。
讲到这里,老于带着小编走到他的电脑前,打开一个电子地形图:上面详细罗列着这个院落内所有住户的基本情况。
更难以置信的是每个房屋都对应一个平面图,上面标注了大门的方位,甚至还有库房、厨房、水房和卫生间的具体位置……
完成这件庞杂的工作,老于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几乎社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他的足迹,这不再是单一的入户调查,而是要将看似无序的房屋人口信息进行规范整合。
老于也意识到,信息化可以帮助社区工作提质增效。
但更重要的是辖区里的居民们,通过一次次走访,老于的心中脑中绘就了一幅社情民意图。
比如,在他的台账里,有一位独居的80岁老人居住在平房院落里,于泽生每次下社区都会到老人家里,陪他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听听社区里发生的新鲜事,看看屋里隐藏的安全隐患,临近冬天,他还帮老人更换了老旧的煤气排烟口。
慢慢地,他成了老人最信任最亲近的人,每到春天,当周围邻居想要一些院子里香椿树的头芽时,老人都会说:“头芽要给小于留着!”
收获一份感谢,培养一种信任……在社区工作中收获的一点一滴,都让于泽生体会到了以往和机械打交道时所没有感受过的温暖回馈,这份温情带来的感动和激励,让老于下定决心,要最大限度的把社区工作做好。
03
融入
2011年,为了更好开展社区工作,老于在社区警务室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这一住就是14年。
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来到警务室和社区,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问题,晚上9点多才回家。“群众找我方便了,社区如果发生任何突发情况,我能第一时间去解决,这让他们觉得很安全。”
平房院落的消防隐患和预防煤气中毒一直牵动着于泽生的神经,他坚持每天带领流管员走家串户,查看院子杂物堆放,检查疏通排风管道,甚至爬上房顶观察两个房屋之间的连接情况。
与此同时,老于以开展预防煤气中毒宣讲为契机,发放安全常识提示单,通报检查发现的问题,警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风险隐患……,广泛征集群众对于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见建议。
之后,老于将发现的问题梳理归类,多次召集居委会、物业、志愿者到问题比较集中的地点周边进行查看,商议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大家坐在一起集思广益,提了很多可参考的意见建议。”
这让老于意识到,开展社区工作,自己无法面面俱到,各方力量都有专长领域,需要把他们团结起来。
2019年,于泽生成为北京市公安局第一批“穿警服副书记”。他以此为契机,积极与社区协调对接,开始组建群防群治团队。“组建过程很顺利,我当时都准备好了去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群众的积极性是我没有想到的。”
这支志愿者队伍,涵盖了老中青,吸纳了居委会、物业、社区群众、医院保安、商圈企业等各方力量。“团队的每个人都能够站在自己所处群体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很多解决问题的看法,拓宽了我开展社区工作的思路和视角。”
04
排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于泽生在社区里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2020年,老于的警衔晋升为三级警监,成为了一位穿“白衬衫”的社区民警。一路走来,他始终保持着赤诚的初心,不遗余力地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挚爱的社区工作中。
当初,老于到社区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所有的居民,让大家有事儿就来找他,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今天。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于用心付出的一点一滴,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2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雨下得特别大,村里有个低洼区积水严重,接警后我们赶赴现场,当时能见度很低,看不清积水的深度,于哥让我在警车里待命,自己摸黑进去,帮助群众排了一晚上的积水”,徒弟小马说。
这么多年来,有一件事让老于印象很深刻。当时社区陈女士和邻居因门牌号归属产生纠纷,于泽生上门解释政策,告诉双方现有的门牌号不影响产权的归属。陈女士认为他偏向对方,甚至跑到派出所质疑老于的工作,老于并没有迁怒对方,依然耐心解答,还帮陈女士的爱人找了工作,经常调解夫妻双方的家庭矛盾,如今陈女士一提起老于,便百般感谢。
“通过这件事我就感受到,群众误解工作时,我们不能藏私心,要站位群众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的工作,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最终一定会理解我们。”
就这样,老于慢慢成了社区群众遇到各类“急难愁盼”问题的第一选择。
05
传承
在老于的辖区,有一片庄严而神圣的土地,——八宝山革命公墓,这里长眠着无数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英烈。
“每当我从这里走过,就像是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石碑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也激励着我做好本职工作。我守着的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责任重大、不容有失。”
为做好八宝山革命公墓周边秩序维护工作,老于日复一日巡逻检查、排查隐患,与城管、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矛盾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治安环境。
2023年,八宝山革命公墓部分区域扩建。为确保施工安全,于泽生主动联合街道等职能部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工人签订《治安责任书》,定期检查测试安防监控系统,确保安全防范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
“我在这里耕耘了近二十个春秋,每日都在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不仅洗涤了我的内心,滋养了灵魂,更赋予我一份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给我的工作平添了一份动力。”
传承是对英烈最好的祭奠,弘扬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于泽生作为老党员,经常带领青年民警来到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崇高精神的土地上,向大家讲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24名公安英烈先进事迹,并敬献花圈、瞻仰英烈墙,寄托无尽的缅怀和崇高敬意。
06
最美
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并非是触手可及的,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打磨,随之而来的结果,才会显得更加珍贵。
2024年,于泽生当选2024“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四季度上榜人物、石景山分局第十届“警营标兵”,“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信任。”
尽管老于总说,自己一生的工作生活平凡无奇,都是在一点一滴中度过,但是记者在静静聆听他讲述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话语背后的热爱和执着:
他始终感激当时选择走出大山的那个18岁青年,让他有机会看看这个崭新的世界,经历两段同样精彩的生涯,感知那冰冷机械的无声逻辑和社区群众那鲜活温情。
他始终欣慰曾经为突破困境、寻找转机奋斗过,每一次拼搏的瞬间,每一次无畏的冲锋,都让他打开维度,蜕变挣脱。
时间看得见,生活在那片挚爱的土地上的人们看得见,只要永持初心、有信心、有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回响。
来源: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