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6岁的胡兴友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火的洗礼让小小年纪的他淬炼出坚毅果敢和吃苦耐劳的品质。1960年,退伍后转业至成都铁路局、重庆铁路公安处工作,故乡的那一捧热土一直牵绊着胡兴友,时间来到1973年,胡兴友终于有了一个回到长寿的机遇,便毅然选择加入长寿公安,回到故乡双龙镇,带着对这片土地诚挚的爱,这一坚守便是二十余年。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重庆市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个人二等功”、“个人三等功”……打开一个个陈旧却精美的木盒,一本本摆放整齐的荣誉证书,一枚枚熠熠生辉的荣誉勋章,耄耋之年的胡兴友摩挲着细软的纸张,在阵阵“沙沙”声中,思绪又回到青年时的热血时光……


严惩恶霸 大振民心



双龙镇,地处长寿东北部,是长寿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来也是长寿东北部经济中心、三大粮仓之一,1975年,胡兴友作为长寿县公安局双龙区公安特派员前往双龙镇派出所工作,其管辖6个公社、约14万人口。

初到双龙镇,胡兴友便体会到城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尤其是赶场天,当地盘踞多年的地痞流氓横行霸道惹是生非欺负群众,让百姓苦不堪言。期间,群众也对在双龙镇土生土长的胡兴友被任命特派员的事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本地特派员在当地关系复杂、亲属众多,是搞不好治安工作的”,认为“这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特派员是不敢惩治这些土匪恶霸的”。

面对质疑,这个“文质彬彬”的特派员胡兴友没有急于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没有向群众们解释什么,而是一头扎进对双龙镇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调研当中。摸排走访,联系座谈,一天走上十几里路是常有的事,在充分调查后,胡兴友又与村干部会面,共同商讨整治方案,向地痞流氓发起凌厉攻势。

某日,当地一施工队工人要举办一场看电影的活动,胡兴友摸排到会有地痞流氓前往捣乱,便提前部署,协调民兵赴现场支援,在村干部、民兵的协助下,趁地痞流氓毫无防备,迅速将其抓获。胡兴友在后续打击乡村恶势力、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中,依旧与基层干部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鼓励群众举报线索,对核实的人员予以严惩。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击整治,双龙镇及周边的黑恶阴霾被一举扫除,群众对这个“斯文”的特派员刮目相看。


坚守信条 铸就铁案



有了在部队和铁路公安的工作经历,胡兴友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刻认识到案件办理中的取证环节对于案件的重要性,摸索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在其长达二十五年的基层案侦工作中,成功破获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案件。

1976年11月8日晚上,双龙镇回龙公社(现属长寿湖镇)华丰大队狮子湾社员叶某林,因家庭纠纷遂起了杀父之念,便以防白菜被盗为幌子,将其父亲叶某荣骗出屋外,用柴刀、木棒乱砍乱打致死。发现尸体的公社干部报案称其疑似被偷盗白菜的贼打死,胡兴友遂前往现场与市局刑侦总队专家一同深入调查。受限于当时的侦破手段和有限的线索,连续10天的勘验调查并没有取得关键性的突破,难道此案就被定义为小偷作案了?胡兴友并没有急于下结论,他认为案件中不能存在盲点,要让每一起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考验,遂一方面安排人员将叶某林盯住,一方面开展大量的走访,最终通过叶某林袖子衣缝中的血迹,让叶某林坦白了自己杀父的事实,成功破获了这起命案。

1999年3月,龙河镇一村民家的茅厕中发现一具尸体,经过法医对尸体的腐烂程度推算,案件大约发生在一个月前,可是通过向附近乡亲打听最近一个月的人员流动信息,民警并没有发现可疑线索。这时,胡兴友大胆地提出一个疑问“尸体被埋葬的环境条件会不会提高了自然防腐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或许案件发生的时间更久远。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这一设想没有得到多数人认同,但眼看案件毫无进展,胡兴友便想着去证实自己的猜想。


侦查期间的每早6点,天还没亮,胡兴友便和同事从派出所步行出发沿着龙溪河往上走访询问,挨家挨户敲门,打听半年来有没有不常见的人出现在镇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村民回忆起去年10月份,看到户主家儿子骑着摩托车回来过,车上搭载着一个女人,但是他们什么时候离开家却不清楚。有了这一线索,胡兴友又开始对户主进行讯问,户主眼看瞒不下去了,才如实供述了自己儿子和儿媳曾在去年回过家,儿子杀死了儿媳藏进茅厕后骑车离开的犯罪事实,作为父母的他们帮忙掩饰了这起案件的真相。


严管厚爱 传承薪火



时光流转,胡兴友已然成为派出所的中流砥柱。大案要案前,他冲锋在前,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民警深入调查、分析线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破案打击成效显著;平日工作里,他关心关爱同事,尽可能地为民警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悉心培育新人,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年轻民警尽快成长。

在20世纪7、80年代,交通状况远不如现在这般便利。双龙镇通往外界的道路崎岖狭窄,遇上恶劣天气,更是泥泞难行。每到春节临近,归心似箭的民警们与坚守岗位的职责之间,总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胡兴友察觉到外地民警一年辛苦工作归乡心切、往返路程耗时过长等顾虑,遂主动将大家聚集起来,召开讨论会指定合理休假方案。“所长,我家在四川的山区,平常坐客车都得两三天,就盼着春节回去见见老婆孩子呢,四五天假期是真的不够。”一名民警犹豫地开口,其他外地民警也纷纷点头。胡兴友思考了片刻,说道:“我有个小建议,平时周末家住外地的民警多出点力让本地的民警多和家里人团聚休息,节假日的时候本地民警就多照顾外地的,让他们延长假期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平日里都很辛苦,互相帮衬着,总能解决些问题。”会议结束后,大家都一致同意胡兴友的提议,既保障了派出所工作的正常运转,又尽可能让每位民警都能与家人共度佳节,小小的派出所,也正因为这份同事间的互相关爱和理解,充满了别样的温暖。

除了业务上的指导,作为所长的胡兴友还注重向年轻民警传承公安精神。他常常在聊天时讲述自己的办案心得,并告诫年轻民警一定要“不怕苦”、要“走访勤”、要“破案快”。

“不怕苦”是胡兴友对年轻民警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条件艰苦的年代,办案基本靠步行或自行车,某日夜里11点多,胡兴友接到连丰村群众报警称自己家的电视被偷,硬是奔袭了数十里路去查找线索,研判锁定嫌疑人后,又折返十几里路蹲守,最终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走访勤”,是胡兴友一直践行并传授给年轻民警的工作法宝。那个年代信息相对闭塞,获取案件线索和解决群众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警深入基层走访。当时,辖区内时常发生一些小偷小摸案件,群众人心惶惶。胡兴友便带着年轻民警们走到群众身边,与群众交心交流,了解情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和他们多交流,才能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走访多了,老百姓信任咱们,才能共同维护好治安。”胡兴友知道,每次大要案件的破获,都离不开群众提供的关键信息,“走访勤”可是做好公安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破案快”,胡兴友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严格的要求。他深知,快速破案不仅能及时挽回群众损失,更能有力震慑犯罪分子。某个周日,胡兴友正在所里值班,突然有群众报警称自己两万元现金被盗,受害人惊慌失措,提供的线索有限。胡兴友迅速展开调查,他根据多年经验,分析嫌疑人身份的可能性,并沿途开展询问,认真细致排查,果然,有群众指出当日下午,看到受害人的连襟在受害人家附近徘徊,这一线索引起了胡兴友注意,最终不到3小时就成功将嫌疑人抓捕归案,在其家中找到受害人丢失的两万元现金。

现在,退休后的胡兴友常常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当今先进的警用装备、高效的科技技术手段,感慨公安工作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羡慕之余也表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公安队伍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公安工作依旧需要脚踏实地,案件办理依旧需要基于根本、基于实事真相。岁月可以染白头发,却无法磨灭他对公安事业的热爱与牵挂。胡兴友用一生的言传身教,将自己血脉里的公安精神传递给了一代代青年民警,我们坚信在老一辈公安人的精神引领下,长寿公安事业必将在新时代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