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春节几天,大家都在忙着走亲访友

和几个姐妹坐在一起聊天时,有位妈妈率先开口说:“我感觉我好像心里有问题,看到别人家可爱的宝宝非但没有想抱的念头,反而还觉得小孩子哭起来的样子真烦人,明明我自己也是一个妈妈,明明孩子也是我一个人单独带大的,心里怎么会有如此想法呢?难道我真的就那么冷漠吗”

讲真的,这种感觉还不是一位妈妈的心里声音

从身边很多经历来看,那些对孩子不感冒、没有多少热情的妈妈,通常都是自己单独把孩子苦到大的

因为已经感受过了带孩子的艰辛,已经吃够了独自一人带孩子的苦,所以一有时间就想“自私”一些、多一些自由



兰妈自己就是如此

记得大表姐刚生二胎那年,我去探望她,正好碰到表姐的大宝贝在闹脾气,手忙脚乱的情况下我主动把小宝贝抱在怀里哄着

没想到,大表姐见到有人带孩子后,一整个下午都没有说一声“要抱回孩子”的话

也就是那一次过后,有大表姐在的地方,我都会刻意回避远远的

一方面是不想帮她带孩子

另一方就是自己孩子好不容易带大了,有一点时间和机会都想着自由自在,不会再被“抱孩子”而束缚

所以,并不是单独把孩子带大的妈妈比较冷漠,而是她们早已经带够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人孩子早已经有了免疫力,不论再可爱也没有了想要抱一下的冲动和欲望

简单地说,这一类妈妈也是累够、累怕了,对“抱孩子”三个字有着无法言表的排斥与抵触

特别是生活在以下几种环境中的妈妈们,性格最容易慢慢发展得比较冷漠了:



01

老人嘴碎

不论做得多好就喜欢唠叨

身为儿媳,听过最心酸的一句话:

“以前挺懂事、孝顺的一个人,为什么突然间变得那么冷漠,顶撞公婆、不开心就发脾气,对家庭也一点都不关心了”

讲真的,这句话给人的感受真的很压抑

给我的感受也是:如果以前挺懂事、孝顺的一个人,突然大变样了,那一定是经历过别人无法体会的痛苦与委屈,以前的懂事也并非是真的“懂了”,而是迫于无奈的妥协,现在又不愿意再吃亏了的自我认知觉醒罢了

认识一个年轻的妈妈就是如此

年纪轻轻,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还要从网上兼职挣些零花钱

勤劳又责任心强的她,每天还会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周围很多熟悉她的人都是接连不绝的赞美声

对于公婆,初进家门时,她是热情地把整颗心都奉上

只要是婆婆念叨的某样东西,那绝对不超过三天就会买回家,几千的手机,几万的手镯,基本上都没有动过“舍不得买”的恻隐之心

婆婆呢,对她也算不错,彼此之间有来有往,但再好的关系也始终招架不住嘴碎的伤害

特别是作为儿媳,她一直卑躬屈膝、事事讨好,即便是婆婆脾气再怎么不好、也有苦往自己肚子里咽

可随着婆婆嘴碎的伤人话越来越多,她也渐渐变得强硬起来,特别是每次一遇到小姑子回家,但凡某一件事没有听从婆婆的安排围绕着她女儿转,那下一秒就是各种不满和情绪发泄



在怎么做、也不如亲女儿回家的亲密下,妈妈也渐渐寒了心,就出现一种“你越是看不惯我,我就越是不惯着你”的叛逆心理

瞧瞧,这多么像我们教育孩子时的严厉苛责啊,对孩子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把孩子逼的越紧、孩子也越来越迫不及待要逃离我们

所以,育儿也好,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相处也罢,没有谁应该要懂事,更没有谁必须要懂事,当一个人突然变得冷漠了,那也是一直妥协的那个人不愿意再吃亏了

不想把一段关系处得争锋相对、情份尽失,那正确的相处之道就是尊重二字,欣赏一个人的优秀,更要尊重一个人的不优秀

哪怕这个人在你眼里真的瑕不掩瑜,但一句“你能不能…”,始终是比“你必须要…”,更让人有行动的力量、沟通的想法



02

丈夫缺位

只认为在外面挣钱就够了

“你以为你只是在外面一个月挣几千块钱,就是负责,就是家里的大功臣吗?孩子喊爸爸的时候你在哪里?孩子需要爸爸的时候你又在哪里?你下了班,还可以跟同事朋友出去喝喝酒、唱唱歌,想玩手机的时候随时掏出来玩得哈哈大笑”
“而我呢,全年无休,孩子睡觉的时候我要忙着洗衣收拾屋,孩子醒着的时候我还要忙着脚跟脚地照顾他,你联系不上我,问我要手机干嘛?请问我忙得连手机都不知道在哪里,每次都是仅凭铃声才能找得到,我要手机能干嘛?”

这是来自一位妈妈的崩溃之言

和很多妈妈一样,她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母亲

自从孩子出生之后,整颗心都扑在家庭上,也算是再苦再累也都坚持过来了

可最后让她放弃所有也要离婚的原因,是来自丈夫的一句指责话:“我在外面挣钱那么辛苦,你不就是在家里带个孩子吗?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直接让曾经任劳任怨付出的一颗炙热心跌进了谷底

也是从那一刻,她不再整颗心放在家庭上了,褪去了耐脏易打理的家居睡衣,换上了精致干练的职场西装,然后还化了精致好看的妆容



是的,当一个妈妈开始注重打扮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挣钱时,就是她们“不愿意再过苦日子”的认知觉醒

既然在家里怎么做,都得不到一句认可和尊重,那不如换个能发现你优点的地方

而一个家庭最悲哀、最伤人的地方,也莫过于有一个不尊重、还和你离心的伴侣

借用另一位妈妈的话来说:

“如果我每个月问你要一百块钱,都要弯着膝盖去捡被你丢在地上的钱,那我跟乞丐有什么区别?就算是要当乞丐,我也要去大街上拿着碗行乞,而不是在家里没有半分尊严地被你侮辱践踏”

是呀,最苦莫过于人言,最累莫过于有丈夫在、还要一个人担起所有…

一个男人存在的意义,除了是孩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还是一个能担起家庭重任的一家之主称号



03

孩子冷漠

对他们越好、越不知满足

也有人说,真正让一个妈妈寒透心的,家庭只是加速问题的第一把火,真正把人烧得刻骨铭心的,是来自孩子的冷漠

那种你掏心掏肺对他们好,他们反过来还责怪你、怨恨你的冷漠…

兰妈认识一个朋友,她为了两个女儿不成为留守儿童,不得不成为家庭主妇、一日三餐地围着孩子们转

孩子小的时候还能跟爸爸生活在一起,可到了上学年纪就不得不回到小县城,在爷爷奶奶买的房子里居住

在有了老人共住一屋的情况下,性格本身就比较倔强的大女儿,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仇视那个一手把她带到大的妈妈

最让人气愤的一次,女儿学了一身坏习惯:撒谎,虚荣,爱攀比,只要是同学有的东西她都要同样拥有,目的就是为了第二天拿到学校攀比,显得她有面子

为了彻底纠正这个问题,妈妈就严格禁止孩子乱花钱,特别是所买的每一样东西,都必须要列出为什么要买、买回来打算怎么做的计划表

可女儿不愿意了,那一次,看到同学们都订购了少年月刊,就跑到奶奶那里又哭又闹

奶奶心疼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妈妈“平时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孩子学习想买一本书都舍不得”,彻底激化了矛盾

妈妈气得委屈而哭,细数多年来的不容易,女儿听后反而讽刺说“你照顾我什么,你付出什么了?我能长这么大都是我奶奶的功劳,奶奶就是我的妈妈,我有奶奶就够了”



也仅仅是回忆这件事,妈妈就痛苦地闭上双眼,看得出孩子把她伤得确实够深

而在知晓有如此内幕的情况下,我也能理解妈妈后来的“孩子愿意怎样就怎样,想认谁当妈妈就认谁当妈妈”决定

这不是冷漠,而是寒心、无奈、还有心死的顺其自然罢了



04

地位不稳

在家里面没什么说话份量

拥有百万博主的育儿专家魏光宇老师曾说过:

如果一个妈妈在家里的地位够稳、说话也能有份量,那她教育孩子的过程就会很轻松,因为一个妈妈如果在家里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支持,那孩子也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尊重和信赖妈妈,教育的过程自然也就轻松简单多了

是的,妈妈在家里地位不稳、说话没份量,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教育漏洞,也是一段教育里最需要得到改革的地方

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她是我见过最有福气的妈妈了

在公婆家里不用做饭洗衣服,孩子也留在家里老人照看着,逢年过节更是没做过什么家务活

有亲戚还取笑说:“看她那连卡片都拿不起来的美甲,分明就是不想回来做家务活儿”

可尽管如此,公婆自始至终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出门在外还一口一个“我家儿媳妇”地喊着

娘家的宠爱与关心呢,更不用多说什么了

明明都已经是三十好几的人,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在娘家眼里还是长不大的小孩子

可只要是回家,那就有吃不完的零食、喝不完的奶,老妈甚至还细心到把做好的饭端在她手里

从娘家离开的时候更是夸张,只要是车里能塞的地方基本上都塞得满满当当,塞不下的,也会专门邮寄到家



每次看到那一幕,我都羡慕不已

与此同时,最让我不能理解的,也是发小她明明那么幸福,也拥有那么多了,本该是知足而感恩的,可每次面对她母亲时总是火气冲天

母亲对她好,她嫌管得太多,母亲使劲给她塞东西,她也不耐烦吐槽太烦人了

不了解实情的我,甚至还说过她是“白眼狼”的话,可直到她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那是一种从小由家庭气氛形成的行为习惯后,才意识到“一个母亲在家里不被尊重”的可怕之处

原来,发小的父亲,是个脾气很差的人,什么都得按照他的要求来,一旦有一件事没有如愿就会唠唠叨叨地计较个不停

母亲为了家庭稳定,一直都是能忍则忍,渐渐地就形成了“多做事、少说话”的沉默寡言性格

如此一来,当家里所有人都能对母亲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时,身为女儿的发小,也渐渐被潜移默化了

综上可见,能单独把孩子带大的妈妈,真的不容易,也真的经历了很多人无法体会的苦楚

正如网上所说:“谁都可以撒手不管孩子,唯独妈妈不行,一声妈妈,也就此拴住了一辈子”,如此伟大而无私的爱就值得所有人的敬佩与爱护

及时明白这个道理,珍惜那些独自把孩子带大的妈妈,才能让一个家庭变得越来越好

否则,等到一个妈妈寒了心变得冷漠时,又凭什么觉得她们会在乎谁,理解谁呢

曾经的柔情和任劳任怨,不正是被过去那些不懂得珍惜的日子亲手消耗殆尽了吗



那么,关于为什么单独把孩子带大的妈妈都比较冷漠这个育儿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