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艺术作为公共空间的载体呈现,什么人都可以看见。甚至于历经百年,甚至百年之后,我们人不在了,但是名字和作品名垂千史。——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学军

为城市雕塑注入“生命”力

杨学军,一位投身雕塑事业四十余年的艺术家,作品遍布国内多个城市以及世界各地。他创作的作品以其厚重而有力的视觉效果著称,为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




杨教授告诉“特搜”,这件作品取名为《血肉长城》,实际上整个作品是表达中国军人抗击日寇的战争场面。他满身挂着手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向钢铁洪流,宁死不屈也要捍卫国土的军人的军魂,所以他是整个构图是往前扑过去。

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

不仅要有共鸣和感染力

更要凸显艺术创作者的

“温度和态度”


同一首歌

2008年被国家大剧院收藏的《同一首歌》,作品展达了三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地球村儿童,在人类共同体的大家庭中,拥有着同一片蓝天、同一种渴望、同一个梦想,唱着同一首歌。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学军:

三个形体,我把它合围包在一起,不要去区别更多的细节,突出三个头。三个头往上抑,嘴巴打开。瞬间“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就出来了。人们看见就会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尽管听不到声音,但仿佛他们就在唱歌。


城市雕塑属公共艺术范畴,常因城市需要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静静地“站立”于城市的角落,并在时间的见证下成为“城市文化名片”,能成为许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对于雕塑家来说,作品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固然令人欣慰,但创作过程却充满艰辛。


雕塑其实是最艰苦的过程,它相对复杂,雕塑是一个材料艺术,牵涉到材料、人工,就牵扯到成本,它的成本远比绘画要多,可能10、20倍甚至上百倍。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雕塑家面临最大的困境是如何有资金来完成作品。因为材料不断的转换,它的艺术创作在不断的跟进,可能二次创作、三次创作、四次创作,所以我在这四十五年,基本上每一次创作都会给我带来惊喜。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编辑 | 赵婉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