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一位宝妈分享了她遇到一件事。

儿子放学回来,眼睛红红的,鼻子微微发肿,低着头说:“妈妈,我被同学打了。”

宝妈一愣,赶紧问:“怎么回事?是谁打的你?”

“我同桌,说我拿了他的橡皮,我说没有,然后我们就吵起来了,他就打了我……”儿子既委屈又生气。

“那你怎么处理的?”

“我也打了他,但没打得过。”儿子声音小了起来。

宝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了。要不要找老师和对方家长谈谈?

孩子被打,妈妈心疼,可怎么回应呢?

当孩子带着委屈回家,告诉妈妈“我被打了”时,父母的反应,不仅仅是处理一个突发事件,更是一次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机会。



一:第一位妈妈说:“打回去!”

闺蜜的儿子,性格内向、安静。

一次在小区玩,因为抢玩具,他被另一个男孩打了。被打后,儿子哭着过来找妈妈。

闺蜜恨铁不成钢,大声说:“打回去啊!你为什么不打回去?”

儿子哭了:“我不敢。”

很多人说,其实孩子被打后,他若敢还手,根本不需要你大喊“打回去”,他自己当下就会反抗。

不敢反抗的孩子,他本身就力量感比较弱小,害怕冲突。

而且,从小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还可能变得“鲁莽”。

在长大后,一旦发生矛盾,他们大多会选择先发制人,用暴力解决问题。

他没学会如何理性地处理矛盾,也无法培养出更强的情商和沟通能力。

用暴力回击他人,成为了他解决问题的常态,而这也影响了他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始终难以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



二:第二位妈妈说:“我去找他麻烦”

娜娜的孩子回到家,说跟邻居小孩吵架,对方还打了他。

一听孩子被打,娜娜顿时火冒三丈:“走,我去找他算账。”

说完,娜娜拖着儿子就来到邻居家,还没进门就开始大声喊:“你家孩子怎么能打我儿子?你们家长是怎么教育的?你要给我个说法!”

邻居家长面对这来势汹汹的问责,也不甘示弱,觉得多大的事,至于这样大吵大闹吗?

再说,情况还没搞清楚,总不至于让自己也不分青红皂白打自家孩子一顿吧?

两家邻居,就因为孩子起了争执,两家大人也吵得不可开交。

短期来看,妈妈确实是要为孩子出气,给孩子一种“有妈妈在,什么都不怕”的感觉。

可是,妈妈越是去过度干预,孩子就越容易觉得,只有妈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自己反而成了无能为力的小角色。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没有学到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在心理上变得更脆弱。以后一遇到冲突,他就想找个人来“替自己出头”。

这样的做法,会让他们变得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且也学不会如何正确地避免和处理矛盾。



三:第三位妈妈说:“我们一起想办法。”

豆豆回到家后,立即放声大哭:“妈妈,我被人打了!”

妈妈并没有急着发火,而是温柔地抱住豆豆,安慰她说:“那你一定很难过,被人打了真的很委屈,能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

豆豆告诉妈妈,有一个男生因为误会豆豆在笑话他,就动手推了她。

豆豆哭着告诉妈妈,自己当时感到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耐心地听完豆豆的叙述后,轻声说道:“我明白你的感受。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妈妈永远都会站在你这边,支持你。”

妈妈没有立即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先让豆豆知道,她的情感得到了完全的接纳和支持。

这种无条件的爱和理解,让豆豆感到无比温暖,也给了她勇气去面对困境。

三个妈妈,三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深深地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轨迹。

父母的态度,不仅仅是对当下问题的应对,更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塑造者。

但我们一定很想知道,当孩子说“被打”时,我们要具体怎么回应呢?



四:正确的回应

我们可以这样回应:

①“发生什么事了?”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因为情绪激动或害怕,没法完全表达清楚事情的经过。

这个时候,我们要耐心听,不要打断孩子,更不要急着给出结论或建议。

我们问孩子:“是谁打你了?是因为什么原因?”

“你当时怎么做的?”

或者“你有没有和他沟通过?”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回忆事情的细节,同时也能让你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不是只看到表面。

我们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就能让他感到我们对他的关心,也能让他们更清楚自己面临的局面。

②“妈妈会支持你的!”

当孩子说自己被打了,我们要给孩子的心理提供安全感,让他们知道:“妈妈在这里,妈妈是支持你的。”

我们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受伤了很痛,别担心,妈妈会帮你想办法的。”

这种情感上的支持,不是让孩子觉得“妈妈会为我做所有事”,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依靠,不管发生什么,妈妈都在,给他们力量。

③“该怎么办呢?”

情感安慰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孩子怎么面对这种情况。

比如:“你觉得为什么他会打你?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通过引导孩子分析事情的原因,培养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遇到冲突时,学会站出来说:“你不可以打我!”

如果对方继续,孩子就要学会去找老师,或者向学校反映。

这样孩子会明白,不是每次冲突都要通过暴力或暴躁来解决,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处理。

④需要妈妈帮忙吗?

在孩子学会如何冷静应对后,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帮助孩子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

比如,有些孩子可能会感到害怕不敢反抗,那么妈妈就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他再打你,你可以告诉老师,或者直接告诉我,我们一起去解决。”

如果情况特别严重,妈妈可以适时地介入,联系学校或者相关人员帮助解决问题。

但注意,这时候的介入并不是一味的“出头”,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在困难中寻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

当孩子说“妈妈,我被人打了,你会怎么处理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读书、带娃、写作,点击关注,育儿路上捡知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