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臭屁事件”
前几天,儿子和我说,他觉得自己挺对不起一个邻居老爷爷。我有些困惑,他却扭扭捏捏地解释说,自己和老爷爷一起坐电梯时,没忍住……放了一个特别臭的屁。
我憋着笑问他:“那你很尴尬吧?”他点点头,说他发现老爷爷用手捂住了鼻子,还跟着他一起下了电梯——明明老爷爷按的楼层还没到呢。等他们出来后,老爷爷又重新去等电梯了。儿子一本正经地猜测:“大概老爷爷是被我的臭屁给熏走了。”
听到这儿,我实在忍不住,一边笑一边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你这太不文明了”。他一脸无奈地看着我说“忍不住了嘛”,我们一起笑了一会。他突然冒出一句:“老妈,你心情好点儿没?”我愣住了:“啊?”他接着说:“其实我是骗你的。”
儿子告诉我,他编这个“有味道”的谎言,只是想让我笑一笑。他说:“妈妈,我看你这阵子一直不开心,我希望你能快乐一点儿。”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看着儿子那双满是担忧的眼睛,我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最近这阵子,我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也总是闷闷不乐,没什么心思关心家人。没想到,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儿子,竟然把我的情绪都看在眼里,还用这种方式来逗我开心。
02
相互依赖
不知道其他宝妈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明明孩子是个需要依赖我们的脆弱小生命,可很多时候,反而是他们治愈了我们。孩子对妈妈的爱,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就拿我来说,我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我做饭手艺差,堪称“黑暗料理”专业户。这点我自己没什么自觉,不过儿子每次都吃的很少,我问是不好吃吗?他说他不饿。。。我再问他下顿想吃啥,他说吃外卖。
上个月我做的,我觉得味道还可以,他却说他不饿
平时工作一忙,我偶尔还会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里,对儿子没什么耐心。但是,儿子却总能让我感受到他对我的在乎和爱。
比如,即便在我工作最忙的时候,儿子也会见缝插针地找我聊天,分享他在学校遇到的各种趣事。再比如,他考试考了个好成绩,会故作神秘地抬高音调说:“妈妈,你猜猜我这次考了多少?”一脸嘚瑟地等着我夸他。
中年人的累,往往源于我们活在各种关系里,在关系中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公司期待我们是好员工好领导,父母希望我们是好儿女,而在家庭关系里,老公也期待我们是好妻子。
可是,唯有亲子关系中,孩子不会在意你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都是无条件的爱你,因为在他们眼里,“妈妈”只有一个,自己的妈妈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反而更依赖孩子。是他们那种纯粹的无条件的爱滋养了我们。
03
情绪容器
“臭屁事件”之后,我在感动之余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无意识中把一些情绪带给了孩子。
我曾经花很长一段时间系统的在北师大学习了青少年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冷静下来后,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起就与父母建立了紧密的情感纽带,他们对父母的情绪变化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性源于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等多种因素,不分性格,哪怕是最大大咧咧的小孩儿,也会有这个情况。
如果父母陷入低落和焦虑状态,孩子也会本能地感受到不安。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要表露太多负面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最理想的情况是:妈妈情绪稳定,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当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温和地认可他;当孩子感到焦虑或愤怒时,妈妈通过安抚和理解,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然而,理论虽然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毕竟我们不是神,也不是带娃机器,只是一个自顾不暇的中年人。
不过,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尽可能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1.释放压力法:通过运动、冥想或与朋友倾诉来释放负面情绪。大家有没有感觉,负面情绪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运动、冥想、倾诉都相当于给这个气球划一个小口,把气球的气给放掉一些,让我们保持更好的状态。
2.切换模式法:我们可以设立一个“情绪缓冲区”,在回家的路上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妨试试在心里默念一些积极的句子,比如“现在我要把工作的情绪留在外面,全心陪伴孩子”。这种积极心理暗示意外地好用。
3.与孩子坦诚沟通:如果情绪实在不好,那就简单地和孩子说:“妈妈今天有点累,需要休息一会儿。”这样至少避免了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妈妈不是超人。如果努力后还是调节不好情绪,我们也一定不要苛责自己,尽力而为即可。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背后必须要有一个情绪更加稳定、能很好地支持你的孩子爸爸。如果一味要求妈妈独自承担压力,没有人能够做到。
就像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所说的:“妈妈要做幼小孩子的容器,丈夫要做妻子的容器,整个社会要做家庭的容器。”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美好家庭状态。
04
尾声
说回和儿子的故事。思忖了半天,我决定把“臭屁事件”好好收个尾。于是我选了个时间,认真地和儿子说:“妈妈前阵子心情不好,谢谢你努力逗妈妈开心,我现在已经把情绪处理好了,谢谢你。”
这话听起来有点正式,让我都有点头皮发麻,但我觉得这个“收尾”是必须的,我得好好回应儿子之前对我的关心。
他不知道是被我吓到了还是不好意思,没有回应我,直接跑回自己房间去了。我坐在客厅,悻悻然地看着电视。过了一会儿,他突然从房间里冲出来,跑到我面前,不可置信地撅着屁股说了一声“噗”——那是他模仿放屁的声音。
“你干啥?”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放屁熏死你!”儿子说完,转身就跑,留下我一个人在沙发上笑得前仰后合。
孩子真的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治愈着我们,让我们在疲惫的生活中重新找回快乐。
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成为完美的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尽力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而比起这些,或许更重要的是,尽情享受和那个无比爱我们的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时光吧。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