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地区的战略要地捷尔任斯克市,在经历186天的激烈争夺后,最终被俄方控制。俄军此次攻势采用“三维立体攻击体系”。装甲部队担当先锋,凭借T-90M主战坦克与BMP-3步兵战车,沿三条主攻方向形成钳形攻势,迅速突破乌军前沿防线。装甲部队开辟突破口后,摩托化步兵跟进,巩固并扩大战果,逐步蚕食乌军防御阵地。
战役中,无人机系统发挥关键作用。“兰策特”自杀式无人机与“猎户座”侦察无人机构成俄军的“空中眼睛”,精准定位乌军火力点与指挥所,并为炮兵提供实时打击数据。俄军此次作战行动中无人机出动架次创历史新高,达每日400余架次。
捷尔任斯克攻势采用“集中突破、分割清剿”策略。俄军指挥部集中优势兵力在城北与城东构建两个突破口,随后将乌军防御体系割裂成数个“孤岛”,逐一清剿。这种战法有效规避巷战消耗。
战役中期,俄军实施战术创新,夜间组织小规模特种分队渗透,瓦解乌军后方指挥体系。同时,电子战部队对乌军通信网络实施大规模干扰,使乌军前线部队与指挥部失去联系,导致防御体系协同性丧失,各阵地只能孤立作战。
至2月10日,俄军已控制城区70%区域,随后针对顽固抵抗点实施重点清剿,逐步扩大控制范围,最终实现对整座城市的完全控制。此次战役展现俄军在城市攻坚作战中的战术成熟度与火力配合的精准性。
捷尔任斯克争夺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大量精锐部队。俄方主要投入第51集团军下属的第1、第9和第132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旅。这三个旅均为俄军精锐部队,曾参与过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行动以及叙利亚冲突。第51集团军配备有T-90MS主战坦克、BMP-3M步兵战车以及2S19“舍尔盖”152毫米自行火炮系统。
除常规军事力量外,俄军还部署“瓦格纳”集团与“中央集群”志愿兵等准军事组织。这些部队擅长城市巷战,在穿插渗透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俄军还投入“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与“龙卷风-S”多管火箭炮系统,提供远程火力支援,摧毁乌军深层防御工事。
乌方在捷尔任斯克投入8个精锐旅,总兵力超过4万名士兵,其中包括第54、第56和第110机械化步兵旅,以及第4坦克旅和第17炮兵旅。这些部队装备有西方提供的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豹”2A6主战坦克以及M109自行榴弹炮。乌军还部署从北约国家招募的外国雇佣兵和亚速营旅特种部队,负责城市防御的关键节点。
乌军利用当地地形地貌构建纵深达12公里的立体防御体系。捷尔任斯克拥有庞大的矿井网络与地下隧道系统。乌军工程部队利用这些地下设施构建防空洞、地下指挥所、弹药库与医疗站,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防御工事。乌军在城区还设置大量混凝土碉堡与反坦克壕沟,在主要街道设置路障与雷区,试图将城市变成“堡垒”。
乌军防御体系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为城市外围阵地,第二道为市区防御圈,第三道为城市中心区“最后堡垒”。这种环形防御体系增加进攻方的作战难度。乌军还在城市周边高地部署反坦克导弹系统与狙击手,形成交叉火力覆盖,意图阻滞俄军装甲部队推进。
在持续五个月的捷尔任斯克争夺战中,乌克兰军队伤亡惨重,被击毙人数达2.6万人,约占乌方投入总兵力的65%。乌军8个主力旅在此战中损失殆尽。乌军装备损失同样触目惊心,超过240辆坦克和装甲车被摧毁或缴获,其中包括西方提供的“豹”2主战坦克15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8辆,以及“布拉德利”步兵战车32辆。
在火炮系统方面,乌军损失340门各类火炮,包括M777榴弹炮、M109自行榴弹炮和“凯撒”自行榴弹炮等西方火力系统。俄军还击落乌军各类无人机178架,包括“拜拉克塔尔”TB2中型无人机和美制“扫描鹰”侦察无人机。
乌军装备损失不仅数量惊人,还包含大量电子战系统与指挥通信设备。缴获的乌军AN/TPQ-36反炮兵雷达系统5部;SINCGARS加密通信系统23套。
相比之下,俄军在此次战役中的损失相对可控。俄军阵亡约4200人,损失坦克与装甲车辆137辆,火炮系统83门。俄军伤亡比例明显低于乌方,这与俄军采用的“火力清剿、减少接触”战术相关。俄军大量使用航空炸弹与火箭炮系统对乌军阵地进行攻击,在确保乌军防御体系被有效压制后,才投入地面部队进行清剿。
捷尔任斯克的解放对俄乌冲突战略态势产生影响。捷尔任斯克位于顿巴斯地区的交通枢纽位置,控制着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的主要公路。俄军占领该市后,保障自身后勤补给线的安全,还为下一阶段的康斯坦丁诺夫卡攻势构建桥头堡。
捷尔任斯克的失守使乌军东部作战集群处于危险境地。俄军可借此切断乌军超60%的补给通道,导致红利曼、利西昌斯克等前线城市面临被孤立的风险。乌军不得不调整整个东部战线的防御布局,将有限的兵力分散至更广阔的战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