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非常支持!
坚决支持给已经有基础判断力的高中生解压,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尝试独立思考,安静地、不被家长、老师和作业打扰地思考,坚持一段时间,也许大家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因为他们正值青春,他们应该享受到人生的快乐,哪怕只是一天两天。
关于青春,李白这样说: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关于青春,汪国真这样说:
我不在乎多少梦幻已经成空
我不在乎多少追求都成泡影
在春天的季节里
谁愿意是醉生梦死,醉死梦生?
山峰挡不住我,河流挡不住我噢,
一往无前我是青春的风,
我不满足已经获得的骄傲,
我不满足已经赢得的光荣
在年轻的心灵里,谁不愿意明明白白清清醒醒?
鲜花留不住我,掌声留不住我噢,一往既往!
可现在的高中生,哪里有青春可言?每天都在学习学习学习!
快学傻了!
说白了,高中生周末双休就像手机充电——不让人关机歇会儿,再好的性能也得废!
人不是机器,机器也得停机保养呢!
身体扛不住:睡眠债比高利贷还狠
- 现在的孩子上学,从周一到周五天天6点起床,吃饭像打仗,晚上写作业到12点睡觉,周末还要补课,相当于让手机24小时开机下载大文件,电池迟早鼓包。
- 有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吐槽:“周末补课一天,周一全班睡倒一片,老师讲的啥,根本听不进去。”
人长期处在紧张焦虑状态,学习效率暴跌,与其让孩子卷时长,不如卷方法
- 大脑和海绵一样,吸饱水后硬挤只会漏水。
- 研究证明,连续学习超过1小时,注意力就会断崖式下降。
长期精神紧张,很容易心理问题井喷
- 有空大家去医院心理诊室门口看看,全是学生,女生居多。
- 很多高中的老师都发现,每周都有学生去心理咨询室,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活着没意思’。
- 双休不是让学生躺平,而是给个喘气口——打场篮球、看场电影、发发呆,才能把心理垃圾倒一倒。
家庭关系崩盘:爹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家长原话:“孩子一个月就回家吃两顿饭,开口除了要钱就是‘别烦我’。”
- 双休回家吃顿妈妈做的饭、跟老爸遛个弯,比上100节“感恩教育课”都管用。
刷题刷不出核心竞争力
- 现在很多企业的HR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招来的学霸,连PPT都不会做,团队合作时动不动就崩溃。”
- 周末给孩子腾出时间,让他们睡一整天,出去玩玩,或者帮家里干点活,健康的身体,比分数有价值。
- 很多家长不同意让孩子多休息两天,口口声声说:“少学两天?那就要被卷死了!”
- 还有家长认为:“休息就是放纵!”
支持双休不是反对努力,而是反对无效耗时间。就像种地不能光施肥不松土——现在的教育,恨不得把学生种在题海里,结果根都泡烂了。
周末双休=给大脑松土,现在舍不得这两天,将来可能赔上一辈子心理健康。
给孩子们松绑吧!不仅仅是给他们两天休假,更要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现在的孩子都早熟,很早就放心了一些真相。很多高中生怕的不是刷题累,而是害怕自己跟父母一样活成一台“刷题机器”、人形工作机器——一生劳碌,连自己是谁、想去哪儿都没空想,这才是最可怕的。
某985学霸在知乎发帖:“28岁年薪百万,但每天上班像上坟。如果高中时有人告诉我‘人生不止做题’,我可能不会把青春全押在刷题上。”
我坚决支持高中生有时间思考人生,不是让他们“躺平做梦”,而是把人生的方向盘从“自动巡航”模式切换到“手动驾驶”。
我个人认为, 不思考人生,高考填志愿就像闭眼扔飞镖
- 多少学生高考后对着志愿表发呆,最后听爸妈选了个“好找工作”的专业,结果大学四年痛不欲生,毕业后更是躺平啃老。
- 浙江某高中每周设“生涯规划课”,让学生调研职业、采访校友。结果毕业3年后,这批学生转专业率比全省低40%,因为早想清楚自己要啥了。
孩子没时间反思自己,即便是学霸,也可能成“高分巨婴”
- 很多大企业都招过名校毕业生,让他们写个活动方案,憋三天憋出个‘百度范文缝合怪’
- 这哪是没能力?是根本没想过自己到底能创造什么价值?
思考人生≠浪费时间,反而是高效学习充电桩
人生不是只有学习,还有美食,还有好玩的东西,还有阳光,还有青春!
让孩子歇会儿,大脑在放松状态(比如散步、发呆)时,默认模式网络(DMN)更活跃,这时候更容易产生创意、理清复杂问题。
北衡水某重点班试行“强制放空时间”——每天晚自习前半小时不许学习,只能写日记或闲聊。半年后,该班重点率反超其他班5%,因为学生更清楚“为什么而学”。
不让孩子休息,心理问题迟早爆雷
- 心理咨询师数据:接诊的高中生里,70%焦虑症患者说过类似的话:“每天忙得连哭的时间都没有,但一想到未来就害怕。”
- 郁症不是闲出来的,是长期麻木执行命令、失去自我感知憋出来的。给学生留点时间发呆、写日记、和朋友瞎聊,相当于给心理压力装个“泄压阀”。
怎么挤出时间思考人生?可以让孩子试试这些野路子
- 把饭后散步的时间、睡前的时间,变成“哲学时间”
- 在上学路上,听听《人类简史》音频课,或者单纯观察路边卖煎饼的大叔怎么和顾客唠嗑,感受多样的真实人生。
- 把作文当“人生实验田”
- 老师让写《论勤奋》,你就偷偷夹带私货,比如加一段:“但如果我们连为什么勤奋都没想明白,可能越勤快越迷茫。”
现在的教育,总怕孩子“想太多”,其实“想清楚”,才是顶级战斗力**。
就像玩游戏——只练操作不研究战术的玩家,段位永远上不去。
给高中生留点思考人生的时间,等于给未来埋下一颗“觉醒”的种子。现在种下的困惑、探索、顿悟,十年后会连成照亮人生的星图!
最后,祝福每个正在疯狂卷学习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