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艺术品文化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崛起,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国家发展的新路径。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的政策犹如强劲的东风,贯穿下一个十年计划,为2025—2035年的艺术品投资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赚钱高峰期画卷。
2024年,艺术品市场既有高光时刻,也有艰难挑战。中国嘉德5月23日上拍的赵孟頫《行书三札卷》(手卷)以9,200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上半年中国拍卖市场成交价最高的作品,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市场注入了信心与活力。一方面,中国古玩收藏的中低价位段开始升温,古玩逐渐成为大众消费项目,像北京的潘家园、成都的送仙桥、南京夫子庙等古玩市场,每到周末便热闹非凡,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爱好者前来“淘宝”;另一方面,企业携大量资本大张旗鼓地进入艺术品市场,从新疆广汇、万达集团等老牌企业,到苏宁集团、宝龙集团等新势力,它们的介入使中国艺术品价格迅速进入亿元时代。
回首过去,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收藏品市场迎来了新的契机。1991年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规模急剧扩大,全国各地的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06年已达4000余家。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巅峰,交易总额高达2108亿元,年增长率达24%,位列世界第一。然而,此后市场陷入了低谷期。
在亿元时代的持续繁荣 2024年,亚洲高价拍品市场表现强劲,成交TOP10拍品总成交额达到11.8亿元,同比增长15.69%。香港和内地均诞生多件亿元拍品。香港市场有3件超过2亿元的高价拍品成交,包括马克・罗斯科的《无题(黄与蓝)》以2.525亿港元成交,成为年度焦点。内地市场同样表现不俗,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在中国嘉德秋拍以5520万元成交。
在艺术家格局方面,可谓传统与新兴的碰撞。二十世纪及国际知名艺术家,如常玉、林风眠等艺术家在2024年表现突出,成交额突破1亿元。然而,随着市场变化和竞争加剧,这些艺术家在2025年能否延续辉煌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收藏市场的发展走向来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亮点:
- 2016年——文企对接:精品艺术品成为少数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知名企业与收藏机构合作建立博物馆,博物馆成为企业新标配。
- 2017年——资产增值:艺术品资产化起航,收藏机构以艺术品资产入股企业,艺术衍生品市场繁荣,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国际交流成为常态,艺术品成为稀缺品种。
- 2018年——资产流通:艺术品作为金融担保物地位确立,艺术品抵押贷款成为融资重要手段。
- 2020年——财富聚集:艺术品投资成为银行为个人理财的卖点,国内信托业发售艺术品投资信托计划,艺术品共同投资基金应运而生。
- 2023年——新富家群:拥有艺术品是品位与财富的象征,文物艺术品成为名流身份标签,艺术品成为家族文化传承载体,收藏家成为新富家群体。
2023年到202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成交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艺术品市场如今正静静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现在,我们有幸见证这个市场的繁荣发展,一个全新的上升趋势正在崛起。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也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策法规、提升藏家和投资者的鉴赏水平和市场洞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让民间藏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在未来的十年里,让我们共同期待艺术品文化产业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