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许多人知道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中的一场经典之战,但很少有人知道,此战的主力之一、孙连仲部的人数竟然那么少!

区区2万兵力,凭什么能够在强敌如潮、武器装备先进的日军面前坚持下来,打得日军一败涂地?让我们从台儿庄的战场上,一探究竟!



兵力不足,如何逆袭成功?

说到台儿庄战役,得从头说起。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方面的部队数不胜数,有所谓的精锐部队、嫡系部队、正宗部队……说白了,就像个大锅里放了各种各样的菜。

但是,第2集团军,却有点不一样。要知道,这个部队的总兵力才两万多人,能撑得起台儿庄这么大的场面,实在是个奇迹。

要说这两万多人,拿去打个平常的小规模战斗,或许能勉强维持个场面,但让他们当主力,打个台儿庄这样的重大战役,真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决定。



再看看敌人,日军第十师团那个狠角色,精锐部队,装备先进,战斗经验丰富。这差距咋弥补?答案就是:靠智慧,靠战术,靠那些在血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

首先,孙连仲并不是瞎指挥,他可是在战争中浸泡多年的老将。面对兵力不足,他没有硬碰硬地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而是抓住了地理优势,进行巧妙的部署。

台儿庄,这个小镇,背靠大运河,水路众多,地形复杂,给防守方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孙连仲指挥部队在重要地点设置阵地,利用地形作防御。比如,台儿庄城寨的北墙,他派出了池峰城的部队进行重兵把守,防止日军从北边发起突袭。

至于如何抵抗敌人的强攻,孙连仲有一个独到的策略:分散兵力,灵活机动。部队虽然少,但他不让士兵们都扎堆在一起,免得一打就全军覆没。



反而是利用防线的多点布防,调动各支部队,时而诱敌深入,时而迂回突袭,牢牢拖住了日军的脚步。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毕竟日军的进攻节奏十分猛烈,空袭、炮火、坦克一齐上阵,给防守方带来的压力几乎是山崩地裂的程度。

再说,孙连仲也是“顺势而为”的高手。兵员短缺,很多士兵在战斗中负伤,他就从附近的地方组织民众和流亡的青年士兵,给部队补充兵员。

哪怕是一些年轻学生,也被迅速培养成了战斗力强的战士,投入到这场艰苦的战斗中。所以,孙连仲不只是个战术家,还是个“大补帖”专家,把每一寸兵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最后,在战役关键时刻,孙连仲不是躲在指挥所里指点江山,而是亲自走到前线,一边指挥一边激励士气。

眼看着敌军压境,但孙连仲这一带头,部队的士气瞬间就上来了。一个上将,亲自站到一线,国军中有这样的领导,别说是两万多人,就是十万大军,估计也得充满信心。

总而言之,孙连仲是兵力少但指挥妙,巧妙借用地形和兵员补充,硬是让两万多人变成了战场上的主力部队,把敌人拖得晕头转向,最后还真成了台儿庄战役的核心力量。

背水一战,敢死队的荣耀时刻

台儿庄战役,不仅仅是指挥上的较量,更多的是关于“敢死队”的故事。这场战斗,正是在无数“敢死队”的背后,展现出中国士兵的无限忠诚与勇敢。

3月22日,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日军的第十师团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尽管孙连仲的部队早已做好了准备,但敌人毕竟兵强马壮,武器装备一流,尤其是坦克和飞机的配合,更是让防守方疲于应对。

台儿庄一带的战斗,真可谓是“枪林弹雨”,一时难分胜负。就在这种关头,池峰城的敢死队站了出来。



他们并非那些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正规军,而是一些普通士兵,有的是地方民兵,有的是刚刚补充进来的新兵。

在敌人发动猛烈进攻时,他们并没有选择后退,而是冲上前线,主动迎接死亡,来拖住日军的脚步。

有一次,日军突破了北城墙,从破口冲入,形势一度非常危急。这时,池峰城亲自带领敢死队迎战。

夜幕降临,敢死队员们在黑暗中迅速展开反击,凭借夜晚的掩护,他们利用小规模的突击,让敌人难以判断谁是真正的主力。敢死队员甚至用短兵器和日军展开近距离的肉搏战,场面一度惨烈至极。



与此同时,孙连仲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配合,指挥其他部队从侧面进行迂回打击。对于池峰城的敢死队,孙连仲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他明知这是一场背水一战,但仍然把指挥大权交给了池峰城,鼓励他大胆执行任务,甚至在战斗后,孙连仲亲自给敢死队员们送去奖赏。

这种来自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不仅增强了部队的士气,也让战士们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每一场战斗中。面对这样坚不可摧的士气和团结,第十师团的进攻不得不暂时停滞。

尽管敌人仍然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正是这群敢死队员和全体中国军人那股不屈的战斗精神,最终彻底打乱了敌人的进攻步伐。



力挽狂澜,反攻打破敌军信心

台儿庄战役,最精彩的一幕出现在4月6日。当时,第十师团已经占据了台儿庄的三分之二,眼看就要摧毁整个防线。

然而,正当敌军士气高涨,以为胜券在握时,孙连仲却带领着他的部队,展开了惊天的反击。李宗仁亲自指挥的全线反攻,如同一记重拳,狠狠打在了日军的脸上。

台儿庄的街道、屋顶、巷口,都成了战场,士兵拼死厮杀,一步步将日军逼回去。虽然敌人的兵力依然占优,但这时的孙连仲部队,仿佛变成了另一支队伍,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斗志。



特别是在4月6日那场战斗中,孙连仲不仅仅指挥自己的部队进行反击,还时刻关注着敌军的动态。在关键时刻,他下令全军开展巷战,打破了日军的步伐,迫使日军陷入了巷战的泥潭。

日军这个精锐部队,平时打的都是那种大规模的阵地战,现在硬是被困在了狭窄的街道上,根本无从展开优势火力。有些日军士兵开始慌乱了,士气大幅下降。

随即,日军的指挥官矶谷师团长下令撤退,而这一撤退,带来了整场战役的决定性转折。从4月6日到4月7日,日军残部纷纷溃败,最终台儿庄战役彻底落下帷幕。



参考资料:

威震台儿庄的孙连仲.黄埔.201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