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从中等生,进化成为学霸,有一条非常重要但却被很多人忽略的事情——放空。
放空意味着没有专注于看书或者做题,有点像做白日梦。
很多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发呆,认为他们是心不在焉,分神溜号。对于很多差生,当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坐在书桌旁,心里想着玩什么;但对于很多学霸来说,他们其实是在知识的海洋神游,他们这个动作大有深意。
1
发散思维与专注思维
《学习之道》这本书中指出: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一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专注模式(focused mode),二是更加放松的发散模式(diffuse mode)。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大脑会频繁地在两种模式之间不停切换。
专注模式下的思维活动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必不可少。它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专注模式与大脑前额叶皮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 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样东西上,然后砰的一声,专注模式就开启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手电筒发出的光,打开开关,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关注的目标上。
当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思维模式就出现了。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同,一个学生要想学得更多、理解更深、思路更广,不是在一个问题上一直死磕,恰恰需要放松休息,让想法在大脑中自由飞翔。
解决一道复杂问题,死磕了很长时间没有思路,说明你的头脑只关注于眼前这一小块领域。如果你能够跳出局限,让思路在其他地方游走,就可能想到解决办法。比如数形结合,用几何的方式解决代数问题;比如建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2
创造力与灵感的来源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意,往往不是在紧张的工作中诞生的,而是在放松状态下突然闪现的灵感。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了浮力原理,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门捷列夫在睡梦中 想出了元素周期表 ……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分子结构时遇到了瓶颈。有一天,他在火炉旁打盹,他做了一个梦: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环形。这个梦境启发了他,发现了“苯环”的结构。
从一条咬着尾巴的蛇,想到分子结构,这种思维上的巨大跨越,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人的大脑只有进入松弛状态时,才能以全新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从而产生突破性的想法 。
同样地,在学习的过程中,当你碰到一道难题,始终无法解决时,不妨暂时放下。散散步、听音乐、甚至闭目养神,切换到发散模式。这时,你的潜意识会继续处理问题,并可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答案。
3
专注与放空的平衡
当然,仅靠放空是不够的。那些在思维上有所突破的牛人,都是在一个问题上投入了很多专注的时间,朝思暮想,魂牵梦绕,念念不忘,所以才有回响。
你 要想成为真正的学霸,需要找到 专注 与放空之 间的平衡点。
研究表明,高效的学习,需要两种思维模式交替进行:
专注模式:用于梳理条件、分析问题、深入理解知识、聚焦具体任务。
发散模式:用于整理思路、激发灵感以及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
很多人都知道“ 番茄工作法”, 即每专注学习25分钟后,休息5分钟。大家都认为, 设置5分钟的休息,是为了避免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导致疲劳。但其实,这几分钟的放空,是为了帮助大脑进入发散模式,有可能实现思维的突破。
4
实践应用
以下是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实用建议:
定期安排“放空时间”: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段,让自己远离书本和电子设备,做一些轻松的事情,比如冥想、绘画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
睡前回顾:在睡觉前花几分钟回忆当天学到的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入睡。睡眠期间,大脑会自动对信息进行加工,第二天醒来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
多学科交叉学习:不要只专注于某一门科目,尝试在不同学科之间切换。这样可以刺激大脑建立更多的神经连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记录灵感: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脑海中冒出来的任何想法。即使它们看起来毫无逻辑,也可能是未来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
5
建议老师和家长改变对于“发呆”的刻板印象。孩子坐在书桌前发呆,并不一定是懒惰或分心,他们可能正在通过发散思维寻找答案。
那些只知道一味压榨孩子的学习时间,视“休闲放松”为洪水猛兽的教育观,才是最落后的。
放空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给大脑充电。
能够自由驾驭两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习高手。
不要假装努力,会休息才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