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有多火,2010年《阿凡达》在中国上映时就有多火。

场场爆满已是常态,一度有观众飞到东莞专门去看IMAX场,有影迷彻夜排队买票,更有黄牛高价售票且马上售空,当时有新闻称,抢《阿凡达》的影票难于抢春运车票。


最终,该片在中国的票房高达13.39亿人民币,在全球斩获27亿美元之多,打破卡梅隆导演前作《泰坦尼克号》维持了12年的全球影史票房纪录,强势登顶榜首。

这一纪录后来被漫威布局十年方才推出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打破;结果两年后,《阿凡达》重映,又轻松夺擂,重归冠军宝座,总票房高达212亿人民币,至今无人撼动。


据各专业平台数据预测,《哪吒2》最终票房或超150亿人民币,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但要跟《阿凡达》在同一张桌子上掰手腕,国产电影可能还有一截路要走。

一个“最大公约数”的完美故事

阿凡达的词根源自梵文,意指降临人间的神之化身。卡梅隆将这一概念运用到未来世界,遂变成人类借由科技,化身为潘多拉星球纳美族人。

这名化身者,便是主角杰克。他的英雄之旅可以用四个“思”来概括。


首先是身份的迷思——

就像哪吒,生来是魔,却渴望成仙,进入仙班后,发现玉虚宫的虚伪,遂反叛之,与那些被蔑视和欺压的妖族为伍,共同对抗高高在上的仙人。

杰克,是另一个星球的哪吒。他生来是人,为了利益需求,化身阿凡达,加入纳美族,结果发现人类自身的虚诈与贪婪,遂背叛人类,与纳美族为伍,合力反击人类。

“身份错位”是经典的戏剧冲突之一,更是商业电影惯用的手段,且百试不爽。


接着是生态的忧思——

《阿凡达》的主题之一就是“环保”。看似与商业大片不沾边,但其实如同周星驰的《美人鱼》,也是环保主题。

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人类垂涎其超导矿石,于是先怀柔之,巧用阿凡达计划,混入外星族群,后又发动战争,林木尽毁,野兽惊惶,无辜生命惨遭屠杀。

就像周星驰镜头里的美人鱼被迫蜷缩在海豚湾,坐以待毙;纳美人也在一场惨烈的战争后,不得不出走家园。

所有死去的生物,都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的铁证。


还有战争的反思——

傲慢的雇佣军,自恃有枪炮、战斗机和机器人,便可以毫不愧怍地摧毁一个美好的世界。只因这个世界有他们所需要的昂贵的资源。

这是一种残忍的殖民与虐杀,更是毫无人道的战争与屠戮。观众跟随杰克的视角,会逐步认可纳美人,同时厌恶人类的残暴统治和邪恶用心。

战争最考验人性,也最容易暴露人性。很多大制作影片喜欢以战争为题,华语片《长津湖》《水门桥》《战狼2》如是,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系列、《复仇者联盟》亦复如是。


最后不得不提命运的沉思——

杰克是退伍海军,双腿残疾,接替哥哥的命运,成为阿凡达,是他唯一可选的路。他开始站立,拥有爱情和信任,又学会“飞”,成为纳美族的英雄魅影骑士。

当血缘和过去成为他的诅咒,他该怎么选?

哪吒要割肉剔骨,才能重生;复联英雄要死去一半,方能寻回战胜敌人的信心;杰克则要彻底放弃人的躯壳和对人的依恋,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此外还有对科技的反省,《流浪地球2》《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对此有所展示,《阿凡达》处理得更为直观;对善恶正邪的思考,对末日乱世的预言,对人类历史的检讨……它几乎囊括了世间所有大卖影片的主题。


而这一切看似复杂,却又能统一在经典的故事结构里——坎贝尔所著《千面英雄》,分析过世界各地神话、宗教、畅销书籍和电影后,得出一个通用的“英雄之旅”故事模型:

英雄身处平凡的世界,得到冒险的召唤,又拒绝之,因为导师指引,遂跨越人生门槛,经过试炼,结识盟友,认识敌人,接近黑暗深渊,经受苦难折磨后,终于获得宝剑,回归屠龙,获得奖赏。

《阿凡达》的故事能够完美嵌入这一模型,分毫不差。而轰动全球的英雄史诗、经典大作,从奥德修斯到诺兰版“蝙蝠侠”,从《哈利·波特》到《星球大战》,从《泰坦尼克号》到我们的孙悟空、哪吒等故事,几乎都能呼应这一结构。


使用经典公式书写英雄传奇,填入战争、种族、历史、生态、人性、爱情等经典命题,这样炮制出来的故事或许是平庸的,但平庸得恰到好处,比娱乐大片有深度,又没有现代艺术片那么晦涩,它不拒绝任何国家、族群、文化的观众,做到了最大公约数的完美。

这种“完美”,正是一个超级商业大片的故事刚需。

一次臻于极致的技术挑战

每一个奔着《阿凡达》去的观众,或许都会承认,比起故事,更吸引他们的是《阿凡达》所展示出来的无与伦比的技术魅力和惊世骇俗的视觉奇观。

当一个作品的技术,臻于极致,领先时代,这何尝不是一个值得讲述的超级畅销故事?


卡梅隆对未来地球的想象

想象一下,要在一个各项技术虽已萌芽但并不成熟的2005年(《阿凡达》开始拍摄)创造一个梦幻星球:

近三百米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的悬浮山、色彩斑斓的茂密雨林、光斑熠熠的奇特生物,以及拥有思想、情感、文化的外星人。


要让观众沉浸其中,获得一种近乎迷幻的愉悦体验,需要做到什么?

数字特技是核心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卡梅隆要做的,便是碾碎一切阻拦他造梦的大山。


卡梅隆在《阿凡达》纪录片中说

首先是3D技术。

该技术早已有之,但想要创造潘多拉世界,技术精度和成熟度还远远不够。于是卡梅隆带领团队,改造设计了3D影像摄影系统,减轻设备重量,将双机镜头间距缩小到人眼的距离,准确还原视差,成功解决了高清晰数字立体图像的立体拍摄难题。


其次是可视化预览。

卡梅隆在《阿凡达》制作纪录片中反复提及,拍一部《阿凡达》等于拍两部电影,一个是虚拟影像,一个是真实影像,一个是人类世界,一个是纳美族世界,一个是左眼世界,一个是右眼世界,而后将两个世界合一,方为最终影像。


其中虚拟角色镜头占大多数,为了在液晶屏幕上看到虚拟角色的表演,导演开发了虚拟摄影机系统,可以将真人演员与虚拟角色的交互实现完美匹配。


吉姆即詹姆斯·卡梅隆名字的另一翻译

真人表演要想转化成银幕上逼真的外星人,当然离不开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技术。

在动作捕捉方面,卡梅隆用140台数字摄影机,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动作捕捉平台,且能将演员身上的捕捉点信号,即时传送至系统进行分析,同步得出立体模型。这项技术并非卡梅隆首创;不过他的创新点,在于动作捕捉的规模庞大、系统复杂,且能即时将虚拟场景合成在屏幕前,实现实时预览。


而表情捕捉方面,卡梅隆首创了一个面部捕捉头套,包含一个微缩高清摄像头,能用广角记录下演员面部的细微变化,并同步传递给虚拟角色,使得真人表演和虚拟表演几乎完全一致。


关键是这些技术革新与应用,并不割裂,而是统一成为一个流程化的工作系统,虚拟摄影机和3D摄影机合为一体,一旦演员的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完成,就意味着电影的一个元素已经入库,之后卡梅隆就像玩一场巨大的立体的拼图游戏,为每个元素选择拍摄角度和运动路线,再进行组合编辑。


其实这些技术,在国产电影剧组里已经初露痕迹,如《封神》《刺杀小说家》《流浪地球2》等,乌尔善、路阳、郭帆等导演几乎都组建了不同的虚拟拍摄团队,以求在拍摄阶段,提前预见最终的视觉奇境,提升制作效率和精度。


《刺杀小说家》大量使用虚拟拍摄技术

只是《阿凡达》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早于我们十几年。

此外,卡梅隆还邀请各个行业的顶级专家参与制作:

语言学家为纳美人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纳美语及纳美词典,甚至演员都被要求讲纳美语来面试;


植物学家负责为潘多拉星球生物命名,数十种植物都有自己详细的科普说明;

还有天体物理学家、音乐教授、考古学家,诸如此等,细致到外星的大气密度和民族音乐、服饰等皆有其背后的“现实原理”。


卡梅隆导演

过去,技术会限制造梦的艺术,电影必须臣服于技术;而《阿凡达》反其道而行,没有技术就创造技术,让技术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

全球观众愿意为了这种宣告未来已来的技术而买单。

影史第一难以复制的核心:卡梅隆

《哪吒2》有一句经典台词: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

在电影史上,最适配这句台词的人物,或许就是那个曾在1998年奥斯卡颁奖台上喊出“我是世界之王”的男人——詹姆斯·卡梅隆。


作为享誉世界的“好莱坞暴君”“烧钱机器”“特技狂人”,卡梅隆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电影导演。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四位作品,有三部出自他:《阿凡达》《阿凡达2》《泰坦尼克号》,称其为“票房之王”,实在是名副其实。

但他并非电影专业出身。他母亲是艺术家,父亲是电气工程师,大学读的是物理专业,但没多久就辍学了,开始流浪,打工,做卡车司机,兼职写剧本。

1977年《星球大战》爆火,唤醒了他内心潜藏已久的对电影的狂热。于是他闯入电影行业,拍短片,制作模型,先后担任艺术指导、特效导演,最后是导演。


《星球大战》剧照

27岁首次执导《食人鱼2》,由于经验不足,被制片人炒掉,最后电影也惨败。经历三年的尝试和碰壁,挑战和打击,他一度成了连好莱坞最差的经纪人都不想回电话的失败者。

直到1984年《终结者》大获成功,让他赢回了本属于他的好莱坞黄金席位。而后是《异形2》《深渊》《终结者2》《真实的谎言》。


《终结者2》剧照

他一次又一次挑战烧钱与挣钱的极限——《终结者2》是影史第一部预算过亿美元的电影,到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又成为首部预算超2亿美元的电影。

当《泰坦尼克号》登顶全球票房榜且拿下11项奥斯卡大奖,卡梅隆终于有了足够的收入和底气,探索自己所向往的深海世界。


外界都以为他沉寂了,实则他拍了三部深海纪录片。为了拍片,他一如既往地挑战技术的极限——他创造了深海摄像机的防水罩,确保其能在水下一万多英尺的地方正常工作,还研发了深海机器人和灯光系统。这些技术在海洋科学研究中都发挥了作用。

而这一切种种,好像都是在为那部从1995年起就在写剧本,直到2005年才宣布开拍,并于2009年全球上映的《阿凡达》,所做的漫长准备。


电影诞生130年,历经三次重要革命: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第三次革命,便是由卡梅隆彻底引领并完成的,而且他用《阿凡达》为3D世界设置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和标准。

该片以君临之势俯瞰全球影坛十五年之久,完美故事和极致技术固然是基础,同时也离不开资本、营销、宣发等商业策略的推动,不过最核心的要素,还是因为那个真正热爱并将一生献给电影的卡梅隆导演。


做卡车司机时,他偷偷躲在广告牌后写剧本,一写就是一辈子;功成名就之后,没有复制自己的经验,而是十几年来持续不懈地改进技术——当一个时代还不够先进和成熟,以支撑你的梦境,那干脆就让自己领跑,克服而非屈服于这个时代。

《阿凡达》共有7部,第一部陆上世界,第二部水上世界,第三部或将于今年年底公映,可能会有空中世界及更多潘多拉民族出现。后续几部已在开发。年逾七十的卡梅隆,还在编织他的宏大梦境——这是21世纪最雄伟的史诗。


像卡梅隆这样的导演,实在难以复制,但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

毕竟卡梅隆背后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托举,加之美国流行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远非其他国家所能及——《阿凡达》并非平地拔起的高楼,而更像是建造在高山的别墅。

如今华语电影也在迎头赶上,电影工业及中国文化拥有足够的力量,托举出我们自己的一百亿、一百五十亿大片。从饺子、乌尔善、陈思诚、路阳等中青代电影导演身上,也能看到与卡梅隆类似的品质:对工业的推动、对技术的革新和对一个理想梦境的向往。

或许慢了些,但中国电影已经在路上。

文/李瑞峰 编辑 曾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