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街道位于肥城市主城区,总面积55.4平方公里,辖13个城市社区、2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6万人。近年来,新城街道在建章立制上下真功夫、模范典型上培育深挖、群众自治上激发活力、宣传引导上创新举措,奏响移风易俗“四部曲”,为乡风文明描绘新“底色”。
建章立制吹响移风易俗“主题曲”。建章立制吹响移风易俗“主题曲”。新城街道把“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街道13个城市社区成立“新风服务队”,26个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健全红事“三提供”、白事“三到位”体制机制,详细制定服务队章程及工作流程,建立常态长效管理制度。网格员充分发挥“探头”作用,走访了解居民红白事需求,红事提供清理车道、协调停车位等设施服务,组织志愿者维持秩序、接亲等,还可应新人要求邀请村居社区书记担任证婚人或主婚人;白事为事主提供流程咨询、毛笔字等服务,提供凳子、丧葬车,对于低保、特困人员提供免费骨灰盒,引导居民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示范引领奏响道德风尚“交响曲”。新城街道依托肥城市“鲜花送文明”品牌,积极评选宣传各类典型模范。历年来推选出见义勇为的退役军人李建军、孝老爱亲的孙全英、热衷公益的冯少军等“山东好人”。2024年,“拯救女童生命”的丁晓兵、“践行公益初心”的朱新民、“丈量网格”的网格员周广祯等正能量人物榜上有名,掀起了广大居民学习榜样的热潮,切实发挥了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更好发挥榜样模范效能,拓宽文明乡风覆盖面,各社区开展“十星级文明幸福家庭”评选,已累计评选4162户;各村居开展“四德榜”道德模范评选,累计评选5000余名。其中,巧山村连续21年持续开展评选活动,长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信用治理弹响文明新风“合唱曲”。新城街道深入推进红色合伙信用治理体系建设,打造“红色合伙+移风易俗”新模式,将“美德信用积分”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把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纳入《居民守信积分管理细则》,量化评比居民的文明行为,对表现良好的居民加分奖励,对存在陋习行为的居民减分惩戒。目前,422个小区已完成居规民约制定,将抵制高价彩礼、恶俗婚闹写入其中,逐步引导居民参与到移风易俗工作中来。
为激励居民规范自身行为,各社区设立61家“信用超市”,链接红色合伙人等渠道收集生活必备物品,用积分标注物品价格,居民可以通过守信积分换取“信用超市”里的生活用品,实现以守信换积分,“小积分”兑出“大文明”。
创新宣传唱响文化实践“进行曲”。新城街道聚焦移风易俗和文化振兴,依托肥城市“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品牌,创造说唱剧《不要彩礼》、双簧《媒婆说》2部小戏小剧,参与全市“深化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乡风”小戏小剧巡演活动,观看群众上万人次;创建邻里“益”家亲品牌,组织“红色合伙人”及文艺志愿者开展实践活动,以红色合伙服务大篷车、文化大舞台等创新形式,累计开展品牌活动360余场次,累计8000余人参与其中,使移风易俗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32次,采取“红马甲”“大喇叭”等方式,宣传移风易俗典型事迹;在央视频、新华网等媒体刊播移风易俗相关报道56期,推送各类新闻稿件1200余条,文明新风氛围浓厚,居民知晓率和参与度不断提升。
新城街道将继续强化社区村居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快街道美德信用机关、社区“新风服务队”、村居红白理事会建设,推广典型案例,让移风易俗“四部曲”回响在街道每个角落,为全市移风易俗工作贡献新城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卓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