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城市坚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着力拓展高质量就业岗位,着力稳定重点群体就业,着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着力优化就业服务环境,实现了就业数量、质量的协同共增。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有18.6万人通过辖区二、三产业实现就地就业,有15.3万人实现转移就业,有5.7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有1.2万人通过城乡公岗实现了兜底保障就业,在推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肥城路径”。


擦亮肥城建安“金品牌”,广开就业新门路

肥城市紧握“建安之乡”优势,借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东风,推动建筑安装业升级,带动高质量转移就业。政策扶持促发展,产业升级带就业。立足“肥城建安”品牌产业,出台《促进建筑安装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多方位扶持建安企业发展,以产业稳定带动就业整体形势稳定。着力优化建筑业产业链,发展高端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带动11.7 万人就业创业。集聚发展筑高地,服务优化强平台。坚持做大做强建安产业,在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建筑企业总部园区,提供优惠政策与配套服务,吸引 60 多家企业入驻,形成集聚效应,搭建稳固的就业平台。国际市场拓空间,绿色智能谋未来。实施“五区三步”战略,成功开辟 20 余个国外市场。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依靠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拓展建安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肥城建安”吸纳就业力度更大。

抓牢稳定就业“关键点”,提高企业吸纳力

2024年,肥城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4家,营收过亿元企业达到74家,7家企业入选山东民营企业200强,23家企业入选泰安民营企业50强,保障用工和集聚人才成为就业服务重点。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服务用工需求。聚焦钢铁、建安等重点产业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落实 “24 小时就业服务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开展“探岗”“带岗”“送岗”活动,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创新招聘形式,推进岗位精准对接。创新建立社区招聘周制度,组织企业到基层社区举办 20 场专场招聘、“人才夜市” 等活动,830 多家次企业参与,提供 1.2 万多个岗位,1800 余人达成用工协议。深化校地合作,广纳英才助力发展。2024年,肥城中储国能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全球首款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万吨级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围绕人才需求,开展“山东名校直通车”“书记市长高校行”等活动,吸引260余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成功入选全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县。

下准优惠政策“先手棋”,激励创业带就业

创业是发展之路、富民之源。肥城市为激发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扎实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政策创新优服务,创业扶持显实效。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肥城市《政策找人、免申即享,肥城聚力打造全链条创业服务新模式》改革试点创新成果获山东省人社厅发文推广。重点扶持新型小微企业发展,2024 年向智能优势小微企业和创业者个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 亿元贷款,带动 3600 余人就业。补贴政策稳就业,资金支持惠民生。2024年,为1269家企业发放稳定补贴资金1595万元,指导169家次企业吸纳819人就业,发放社保补贴资金385万元,为134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资金8.9万元,为134家小微企业和20家个体工商户发放创业补贴209.2万元,资金发放量列泰安市第一位。典型引领树标杆,创业大赛收硕果。持续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以创业带动就业。2024年,推荐的肥城市“一万吨锂电池物理法循环再生”项目,获第七届山东省创业大赛省级总决赛二等奖,获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优秀奖,是泰安市唯一进入国赛并获奖的项目。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技能培训强素质

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释放技能人才活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科学设置课程,满足人员需求。针对企业在岗员工,由企业定制课程并委托培训。面向社会群体,经调研分析设置计算机、家政护理、月嫂等多样课程,将技能培训转化为就业创业的实际成效。严格过程监管,确保培训质量。成立培训专班,实行开班审核、现场与远程监控,进行结业考核与电话回访,保障培训质量。在资金管理上,组建审核监督小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透明。做实技能评价,壮大人才队伍。发挥技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评价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持续征集遴选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2024 年,组织 34 次自主评价,3271 人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其中高级工以上 896 人,全市自主评价备案企业达 58 家。

打赢就业服务“主动仗”,社区微业进基层

基层社区是具有不同就业需求群体聚集的场所,社区就业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肥城市创新打造“党建引领聚合力·社区微业惠民生”社区微业品牌,以“小快灵实”精细化服务,促进城乡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全面提升社区就业服务能力水平。建设三级服务渠道,就业网络全市覆盖。先后指导新城街道等7个试点社区开展社区微业建设工作,建立了社区“就业驿站”、网格“岗位快递”、楼长“敲门问需”三级服务渠道,健全了市、镇街区、社区、网格“四位一体”上下贯通的就业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开办社区“微工场”“零工驿站”。社区微业模式显成效,家门口就业惠及大众。全市通过“社区微业”培育手工制作、桃木雕刻等20多个“微工厂”,建立了多种就业服务驿站,3500余名社区就业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肥城模式”。工作亮点特色鲜明,各级媒体予以点赞。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南军寨社区被人社部授予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客户端、经济日报客户端以及《中国劳动保障报》《大众日报》等主要媒体先后刊发了肥城市建设“社区微业”促进群众就近就业的经验亮点。

唱好城乡公岗“重头戏”,弱势群体得保障

2022 年起,肥城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决策,将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作为统筹城乡就业、深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结合当地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和脱贫人口实际,因地制宜开发岗位,有效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体、大龄人员的就业难题。截至 2024 年底,全市城乡公岗在岗人数稳定在 1.2 万人,兜底保障作用愈发显著,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岗位设置重需求,分类精准助发展。在岗位设置上,肥城市遵循需求导向和公益属性原则,整合现有岗位,重点设置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 5 类岗位,满足城乡发展多样需求,为乡村振兴和城市管理助力。人员录用严审核,联审机制保公平。人员录用环节严格把关。在市县、镇街、村居三级审核基础上,联合多部门开展联审,确保人员符合安置条件,保障录用公平公正。管理模式再创新,科技赋能提效能。完善相关制度和村级人员考勤细则,创新推出“钉钉打卡”管理模式,彻底杜绝“吃空饷”“冒名顶替”现象,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城乡公岗“钉钉打卡”管理模式得到泰安市广泛推广。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周强 于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