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有一味“药”却反其道而行。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小孩子们常常会和家长讨价还价,要求在药汤中加点糖。别说,还真有一种糖就是加在药里的,它就是麦芽糖,也叫饴糖。
饴糖分软、硬两种,硬者称为白饴,软者称为胶饴,成分都差不多,只是北方多用白饴,南方多用胶饴。
胶饴,顾名思义,呈半液体状,非常黏稠,用筷子绞上一股就是棒棒糖,是很多人儿时的解馋小零食。
# 细解本草
制作麦芽糖通常以大麦为原料,也可用小麦等其他粮食。将麦粒浸泡后催发为麦芽,蒸熟后切碎发酵,将发酵后的汁液用大火熬煮成糊状,冷却后便可以做成糖块。
本草古籍认为,麦芽糖的这种制作方式和人体脾胃消化水谷后化生“精微”的过程非常类似,呈液体状但又黏稠、甘甜的麦芽糖,恰似被脾胃提炼出而尚又未被身体化用的“精华”。因此认为,其对虚弱的人有很好的补养作用。
很多久病虚弱的人,不仅形体消瘦、困倦乏力,在劳累不适的情况下还容易出现腹痛,这多半是因为气血不足。这样的人稍微多消耗一些气力,自身的气血便不足以滋养躯体了,腹部便会有些“抽痛”或“挛痛”的感觉。这种疼痛或许并不剧烈,但易反复出现。这时候,用一些补药(如黄芪、人参等)是有益的,但这些补药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环节才能化生精微,不如麦芽糖这种人体可直接食入的“精华”,能更快地发挥甘缓止痛的效果。
# 本草功效
麦芽糖在《食疗本草》中有这样的记载:“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
麦芽糖在甜点、零食中应用较多,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在经典医书《伤寒杂病论》中也出现过。书中有一条名方“小建中汤”,方里用量最多的一味药就是麦芽糖。
麦芽糖性味甘温,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是一味很好的补药。从五行、五味的角度来看,甘属土,对应人体的脾胃,所以脾虚体质的人多喜欢吃甜食。小孩子脏腑充而不盛,还没有发育完全,又因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小孩子常因肝脾不和而生病,而麦芽糖正能补脾柔肝。
# 活用本草
需要注意的是,甘能助湿、温能助热,所以湿热体质的人是不适合服用麦芽糖的,这类人常存在舌苔黄厚浊腻、容易恶心和腹胀等表现。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观察其对甜食的偏好,如很多人平素不喜欢吃甜食,吃过甜食后不舒服,那么这类人肯定不适合吃麦芽糖。
小建中汤
【材料】桂枝3克,白芍6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6克,麦芽糖15克。
【做法】将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入水同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15分钟左右去渣留药汁,再搅入麦芽糖。
【提示】小建中汤主要用来治疗虚性腹痛,麦芽糖的用量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麦芽糖煮大枣
【材料】麦芽糖60克,大枣15枚。
【做法】以麦芽糖、大枣煮水,煮熟服食。
【提示】本品乃民间常用验方,可以健脾补虚,对贫血患者尤为适合。
来源:人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