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贷不良市场正在爆发式增长。
数据可以直观反映这一趋势,2024年全年,通过银登中心转让的不良贷款共计2258亿元,是2023年的1.8倍,转让笔数暴涨260%,不良贷款背后的借款人从342万增长到了555万。
趋势还在持续。多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鉴于目前大量机构尚未进入,预计2025年通过银登中心转让的不良贷款至少再增长1.5倍,规模超3000亿元是确定性事件,也有部分人士预测将突破3500亿。
浙江省投融资协会个贷专委会秘书长甘小虎向钛媒体App表示,自2021年,原银保监会允许试点机构批量转让个贷不良,资产包的转让已经从场外基本转移至场内银登中心(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银登中心的数据已经成为个贷不良处置市场晴雨表。
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各家银行的个贷不良挑战。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不管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个贷不良率均处于上升趋势。国盛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婷婷认为,从连续披露季度零售贷款不良率数据的银行来看,第三季度零售风险上行态势未见拐点。向前看,银行零售资产风险仍处于释放阶段,后续资产质量指标改善压力仍存。
不过,上游水位迅猛增长,市场下游却颇难获益。有AMC(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现在一些资产打0.7、0.8折出售,银行觉得这个价格太便宜了,但实际上起价还是太贵了。大量机构实际都在亏钱。”
“很多公司估算六七年才能回本,资金能顺利滚动起来的百里挑一。”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个贷处理不良的发展有些不及预期。”
两年甩出超3000亿不良
自2021年开启试点,2023年个贷不良转让市场迎来爆发。全年在银登中心挂网转让的不良贷款规模来到1000亿级别,2024年迅速来到2000亿级别。金融机构两年甩出超3000亿不良资产。
从结构来看,在超200亿元的大盘中,股份行的不良贷款成交规模为1125.4亿元,贡献约一半份额。其次是消费金融公司,消金公司虽起步较晚,但正在逐步追赶,共转让414.4亿元不良贷款,尤其客户数已反超股份行,此外,国有大行和城商行分别转让了352.5亿元和296.8亿元不良贷款,相对谨慎。
股份制银行中,某银行仍然是其中主力——据统计其挂网149个个贷包,本金总额156.53亿元,但占比已经有所降低,更多机构实现参与。此前截止2023年末,此行发包数量最多达325个,占全市场比例69.00%。此外,消金公司在2024年出包规模较大,中银消金、招联消金出包本金规模均超过70亿元。
国有大行和城农商行虽有增长但也较少入局。原因各有差异,大行个贷不良资产转让的迫切性不强,资产定价机制还不成熟,尚处在观望接管,核销仍然是主要的处置手段。中小银行薄弱的数字化水平成为发包的阻碍,大量中小银行还是使用纸质档案材料。资产不透明不利于转让。
迅猛攀升的不良资产转让规模背后,是各家银行不断攀升的个人贷款不良率。
以建设银行为例,其个人贷款及垫款不良率从2023年末的0.66%攀升至2024年年中的0.84%,半年内上升了0.18个百分点,同比增幅达到0.23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的增速尤为显著,半年时间从0.95%跃升至1.57%,成为国有大型银行中增幅最大的类别。此外,个人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也由2023年末的1.66%升至2024年6月末的1.86%。
股份制银行的个贷不良情况则更为严峻。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渤海银行的个贷不良率高达3.30%,较2023年底大幅提升了1.0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在2024年上半年分别达到了9.30%和5.24%,而2023年末这两个数字还分别为4.44%和3.24%,上升幅度均十分显著。
被视作优质资产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质量也出现普遍下滑,42家上市银行中,有21家银行披露了2024半年度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其中19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
“抛的货多了,接盘的人少了”
“2024年行业最大的变化是,整个市场上抛出来的不良资产包非常多,但真正成交的大概只有60%-70%。抛的货多了,接盘的人少了。”一位地方AMC从业者向钛媒体App直言。
从银登中心公布的数据来看,个贷不良转让的价格近两年来相对较为平稳。各季度资产包平均本金折扣率主要位于7%-9%之间——本金折扣率为转让价格/未偿本金;平均折扣率主要位于4%-5%之间——平均折扣率为转让价格/未偿本息费。
比如,近期某银行发布的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显示,转让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1.45亿元,而起拍价仅为663.18万元,折扣力度之大,相当于打了约0.5折,而这也并非行业孤例。
虽然银行似乎以“地板价”打折转让不良资产包,但多位地方AMC人士均认为这个价格仍然过高,“银行都觉得0.7-0.8折的本金折扣率太便宜了,但其实起价还是太贵了。如果降到0.3-0.5折,那才有机会在两三年内回本。当前基本都需要六七年才能回本,导致民企投入的意愿走低。”有人则表示,“市场在动态平衡之中,如果流拍多了,价格自然会再下降的。”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大部分入局“接盘”的地方AMC仍然以通道业务为主,每单收费大约十到二十万元,资产处置都由其他非持牌民营机构具体操作。
在上述人士看来,“六、七年才能回本的生意对于民营企业来讲,难以保证资金链能正常周转。这也正是当前市场以国资AMC为主导的原因之一。机构普遍本金都还没回来,新的大规模资金流入的可能性比较低。”
唯一一家专门做不良资产处置,同时持有AMC牌照的A股上市公司海德股份也业绩不佳。其日前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利2.4亿元–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9.09% - 72.7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盈利2.18亿元–3.2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3.43% - 68.95%。。
DeepSeek不是万能药
随着DeepSeek席卷金融业,AMC也开始入局。比如,作为全国性AMC领头羊的中国信达2月16日称,已全面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推出基于AI大模型打造的智能体——信小达。去年12月11日,其宣布正式上线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也宣布其深圳分公司成功竞得微众银行本金11.19亿的个贷资产包。
有业内人士称,DeepSeek大模型强大的语义解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帮助AMC在不良资产管理、投研分析、风险评估等领域实现更高效的数据整合与洞察,提升决策精准度。
不过,也有AMC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AI的应用只会对短账龄的资产有点用,对于长账龄的资产几乎没有效果。”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则向钛媒体App直言,“大语言模型在不良资产的管理的主要专业环节,可以说是几乎没用的。”
相对而言,市场更加期待个贷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多环节的数字化进展。可以看到,部分地方AMC自身投资设立科技公司或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的案例不断出现。比如去年末,宇信科技与厦门资管设立合资公司,宣称打造“金融+科技”的标杆组合。类似地,长亮科技也公告称,中标西部省份一家重要资产管理公司(AMC)的“个贷不良业务系统建设一期项目”。
甘小虎介绍,依赖于个贷系统的发展,非标资产已经初步可以实现标准化。“从最差到最好能切出10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资产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在甘小虎看来,未来随着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AMC可以实现管1人如同500人,管500人如同管一万人。系统可以实时检测用户的还款能力,提升其还款意愿。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数字化的提升只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并不能触动背后的商业逻辑,发展的根本动力仍然来自于整体市场的回暖。(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