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发布了《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较2022年四季度减少8000万张。并且根据历史数据,自2022年第四季度信用卡发卡量达到8.07亿张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累计减少了8000万张。多家银行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在2024年密集停止发行联名信用卡,并缩减了信用卡权益。与此同时,多家银行关停了信用卡中心,开年以来,就交通银行已关停旗下四家信用卡分中心。
信用卡数量缩减、权益缩水、信用卡中心关停,可见信用卡业务仍处于调整阶段,未来这一整块业务线将何去何从成了很多在职人员甚至想进入这个行业人员关心的事情。
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业务已从过去的“跑马圈地”式扩张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精耕细作时期商业银行正密集开展行动,比如关停信用卡分中心、清理睡眠卡等等,目的是“减轻负担”的同时更好前行。
不良率攀升、竞争加剧导致信用卡中心关停、产品停发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信用卡业务面临多重挑战,主要原因包括市场饱和、不良率攀升、监管趋严及互联网信贷冲击等。从实际案例上看,交通银行在2025年已关闭兰州、南昌、深圳、贵阳四家信用卡分中心,2024年还关停了桂林、柳州分中心。此举反映了行业整体收缩趋势,旨在通过“降本增效”应对信用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从数据来看,交行信用卡发卡量连续负增长,交易金额下降30%,不良率上升,叠加息差压力,最终只能选择关停分中心并优化人员结构。
某大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向钛媒体APP表明,交通银行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和信用卡累计消费额从2023年就开始下滑,境内行信用卡透支余额则从2022年开始上升,此外不良率和不良余额也从2023年开始上升,因此交通银行这样频繁关停信用卡中心其实早从2023年开始规划,交行近两年来整体业绩表现垫底大行,再加上信用卡业务几近入不敷出,因此出于成本考量不得不裁减收益较差的地区信用卡中心。
此外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股份行也是信用卡业务失败、催收不合法、风控能力差、监管混乱的案例,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连续三季下滑,在2024年三季度末降至4985亿元,交易量同比萎缩8.44%,不良率从2021年的1.83%攀升至2024年的2.5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此外,据钛媒体APP统计,中信银行信用卡投诉量激增,单黑猫平台超2.2万条,还存在涉及暴力催收和高额利息的情况,并且在多地因风控漏洞多次被监管处罚。兴业银行在2024年信用卡不良率达3.93%,逾期率6%,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消费者投诉集中于催收方式和年费争议,暴露风控与服务短板。建设银行则因为系统崩溃事件频发,诱骗客户办理信用卡分期,导致高管接连被查,反映内部管理混乱与合规风险。
地方性银行在这方面的问题则更为严重,例如2024年来,桂林银行、柳州银行等城商银行也缩减异地分中心业务,主要原因是这些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准,过度依赖传统地推模式,很难与时俱进,相关的系统配置跟不上,难以应对互联网信贷竞争,导致发卡量和交易活跃度出现大幅下降,最终导致信用卡业务不再赚钱,甚至出现亏钱情况。
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信用卡发行数量缩减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信用卡分中心通常由总行直接管理,人员配置、营销活动和场地运营等成本独立于当地分行,然而由于各地方金融情况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地制定战略,因此可以说这一机制导致了中心机构由于对地方管理存在断层。第二,由于大多数银行信用卡业务接近饱和,导致近年来发卡量下滑、交易额减少,分中心的投入产出比不太理想,因此银行只能关闭信用卡分中心,将业务整合至各地分行,不仅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还能将地区业务合并,银行的统筹更一体化。第三,网贷等各种小额贷软件遍网开花,用户不再需要被局限于一张卡、信用评估、限额等问题,很大一部分信用卡业务可以被这些产品替代。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目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已从过去的“跑马圈地”式扩张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发卡量增速放缓是这一阶段的自然现象。同时,信用卡总量的减少也受到监管加强、规范信用卡业务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来看,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正逐步迈入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
当然,也有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表现较好,例如平安银行依托金融科技优势,实现信用卡审批自动化与风控智能化,此外,平安集团旗下还有保险、理财等多个行业,存在一定的业务引流性。当然在信用卡遇冷的背景下,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增速有所放缓,但通过整合多个消费金融场景,可以提高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此外,还有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也开始转型与刚性消费(如餐饮、医疗)的机构合作,例如招商银行信用卡推出招牌惠,和多家连锁餐饮店达成打折协议;邮储银行和盒马联名卡活动上线,可以领取满减优惠券……从而达成了双赢。
然而据钛媒体APP统计,2024年中行、农行、交行、邮储、中信、平安以及多个城商行停发信用卡产品,其中包括联名卡、主题卡、航空卡等多类型的信用卡。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员向钛媒体APP表示,当前信用卡业务运营成本高企、同质化竞争严重,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也从增量转向存量,被停发的很多产品主要源于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产品本身不具有竞争性导致收益不好;二是因为给予客户的权利过大,却无法促成薄利多销的局面;三是和第三方合作到期,续约成本过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信用卡中心关停以及信用卡产品减少,此举可能会打破信用卡专营机构与地区分行的数据隔离,有助于信用卡审批、风险管理以及统筹规划等方面,而减少合作信用卡产品不仅能降低合作成本,还能将产品更为易控。为此,商业银行也正加快信用卡业务的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信用卡业务的精细化管理与运营。
信用卡人员转身往消费贷等零售业务,信用卡业务“形灭神不灭”
信用卡中心的大范围裁撤无意影响到了相关业务人员的去留,这一趋势下,原有业务模式和人员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为此钛媒体APP调查了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人员,从业务替代方向及人员去向两方面讨分析他们对于未来信用卡行业的预期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
从信用卡业务的替代方向看,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员表示,信用卡中心裁撤有助于分行属地化经营,特别是大行,上通下达较慢,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今的信息时代,特别是有些地方的意见到达总行再经过层层审批回复后可能已经历经了好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这可能使银行错失很多跟随热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可能导致银行客户流失。此外,信用卡业务逐步回归分行管理,利用分行的本地化优势整合资源,不仅给了分行更多数据、客户权利,同时也使得客户不会被同一个银行的多个机构“骚扰”,并且能更加全面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根据本地客户需求,提供“信用卡+个人信贷+财富管理”的综合金融服务。
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员表示,将权利归于当地分行,有助于提高效率并优化风险管理,在银行整个数字化规划上打破数据孤岛,分行将拥有客户更多维的信息,从而降低不良风险并提升审批效率。此外,这样的规划有助于节约各部门的场地、营销、科技等成本,减少重复投入,实现资源集约化。
从人员调整与转型路径看,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员表示,部门地区的信用卡中心被关停后,业绩表现优异者或者原先的高层人员有往总行晋升的可能,而其他大部分人员包括营销、风控、科技等岗位都可能会转岗至分行对应的部门,负责信用卡与其他零售产品的交叉。部分技术岗位(如数据分析)可能转向分行科技部门,支持数字化转型需求。当然能够成功转入分行的人员是需要经过绩效考核淘汰的,未达标者可能面临降薪或劝退,这就存在原本的外包人员可能因业务收缩大规模减少,这部分人员可以选择转行至互联网小贷或消费金融公司。
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员表示,部分资深信用卡中心人员会转向分行或者支行的消费贷与财富管理业务,由于目前消费贷被视为银行零售业务的新增长点,为了扩展规模,也需要大量的人员支持,正好信用卡中心这部分人员转岗至消费贷营销或风控岗位,不仅有相应的经验,也省去了新人和公司的磨合期。财富管理需求上升,具备客户资源的人员可转向理财经理岗位,提供资产配置服务。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员表示,虽然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排名第一,但是新年来整体业绩一般,去年开始部门也出现了缩编的情况,对信用卡销售岗位的需求缩减,反而对科技人员需求更高,甚至会开始内部培训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虽然现在还没有开始裁撤信用卡中心,但已经停止了部分业务,人员也开始缩编,未来也可能加入关停信用卡中心的行列。(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