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凤兮
后台回复“听课”,听免费课程
后台回复“写作”,加入写作群
莫言获诺奖后,刘震云说:莫言能获奖,阎连科也能获奖。
阎连科多次获诺奖提名,被称为继莫言后最可能冲刺诺奖的中国作家。
就连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者葛浩文都曾坦言:美国评论家都比较关注阎连科。
要知道,阎连科的作品被翻译成20几种文字,在日、韩、英、德等多国出版并颇受好评,可谓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实际上盛名之下,最近几年,他却是被毙稿次数最多的中国作家,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1
阎连科出身于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他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因为原生家庭原因,儿时的阎连科往往是一边上学一边割草、喂猪、放牛、种地。
在饥饿与疲惫中挣扎,从小和土地打交道,能够深切的懂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以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这也为他后来写出真正动人的人民文学小说做了铺垫。
大姐身体不好,辍学在家。姐姐为了减少病痛,选择读书。阎连科很好奇,书籍里面到底有什么,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
就这样,大姐读什么,阎连科也跟着读什么;渐渐地,在那些贫困的岁月里,阅读成了阎连科唯一的乐趣。
而他读过的书也滋养了他的灵魂,为他走向写作的道路埋下了根基。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里从洛阳转来一个漂亮女同学,老师安排她和阎连科同桌。这个同桌是令人羡慕的市民户口,不仅家里条件好,学习也好,每周测验考试人家都是九十多分。
但是这个同桌却不怎么和他说话,阎连科在这个女同桌面前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不敢正眼看人家。
于是,他开始一边默默地追赶女同学的成绩,一边如饥似渴地继续读书。
彼时的他认为,只有好好读书,是逃离那片贫瘠土地的唯一出路;却没想到,当时的想法却成就他走向写作的道路。
2
17岁的时候,他在大姐的床头上拿到了一本张抗抗写的长篇小说《分界线》,这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小说。
只见上面写着:知青张抗抗从杭州下乡到北大荒,因为去了哈尔滨出版社改书稿,张抗抗在小说出版之后就离开了北大荒,留在了哈尔滨。
这让阎连科为之一振,原来,写出这样一部书来,就可以让一个人逃离土地去往城里。
从那一刻起,写作的小种子就在阎连科的心里发了芽,生了根。只要写一部长篇小说,到城里去出版,调进城里他就可以离开土地,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了。
阎连科说,当时逃离土地的愿望是支持他奋斗的动力。于是,他白天劳作,夜里在煤油灯下写作。
高考恢复后,阎连科高考落榜,想通过高考走出那片土地的愿望落空。在1978年底他报名参军,想通过当兵逃离那片土地。
阎连科当兵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要提干,一定要留在部队里,脱离土地。而他在部队里唯一的优势就是写作。
于是,他开始了疯狂创作。
1985年,阎连科在军队的杂志《昆仑》上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小村小河》,直接拿了800元的稿费。
他把刊物寄回了老家,母亲翻看那本刊物时,激动不已“这没多少字,就这么多钱,你可以干这个事情啊!风吹不着,雨也淋不着,你在屋里一写就挣这么多钱。”
阎连科觉得母亲说的对,在1985年,800块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看着自己的稿费,他第一次觉得写小说真的很值。
自那以后,他就在写小说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他的作品先后获得过第一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在国际大奖上也频频出现他的名字,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3
当看到莫言红的发紫时,阎连科的心里非常激动,也很是羡慕。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向莫言看齐,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写作家。
他拼命写,有了被称为“中篇不过周,短篇不过夜”的超快速写作的美誉。
因为少年时的强度劳动,再加上后来拼命三郎似的伏案写作,阎连科患上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
但他并没有停止写作,他趴在床上写、仰躺在一家残联工厂为他设计的写作椅和写作架上写,写出了中篇小说《黄金洞》、《年月日》《耙耧天歌》和长篇小说《日光流年》。
如今,年过六旬的阎连科每天过着极其自律的生活。
每天晚上10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半醒来,洗漱、吃饭,8点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写到十点半,差不多能写2000多字,基本上是上午写不完就不出门。
下午不写,就出去见见朋友,聊聊天,吃吃饭,为写作寻找素材,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学习新思想。
每天固定时间写作,完成每天设定的目标,在阎连科身上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每天不可或缺。
阎连科曾说:“如果这件事(写作)没做,下午即便去见多好的朋友,心里确实都有点小不舒服。”
莫言在他的新书《不被大风吹倒》里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大风飞扬的时代,如果不能前进,就踏实地扎在原地,不后退、不堕落、不下沉本身也是一种前进。
身为写作者,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瓶颈期。
有人选择了硬着头皮继续前行,有人停留在原地,依然保持自己的频率,还有人选择了后退。就像莫言说的,只要我们不后退,哪怕停留在原地,也是一种进步。
就像阎连科一样,每天固定时间,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哪怕是每天写500字,长时间下来也会让我们大有收获。
阎连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逃离了土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坚持做,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是早晚的事。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作者介绍:
凤兮,汤小小写作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