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形势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在侵华战场上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豫湘桂战役(日本称为1号作战)。
1、日本策划与湘桂战役的原因
日本策划这次战役,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1943年11月26日,中美空军第一次从大陆基地起飞,袭击台湾新竹。这是自1942年4月美机奇袭日本本土以来又一次引起大本营高度重视的空袭。当时美国驻华空军已有140架飞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加上中国的空军,日本估计到1944年春夏飞机总数将超过500架。此外,自1943年起,美国又在中国西南修建供远程战略轰炸机B29使用的机场,准备袭击日本本土。日本估计,到1944年中,在中国的B29飞机可能达到150架,5、6月间即可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为了防止这种危险,日本迫切需要摧毁中国及美国在华空军基地,夺取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机场。
第二、日本侵占东南亚、东印度群岛和太平洋诸岛后,对这些地区的供给和从这些地方掠夺战略物资(如石油等)主要靠船舶运输。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发展,日本运输船只因受美军攻击而锐减,新造船只远远不敷需要,给它的战时生产的运转和军队的供给造成了极严重的影响。
从1941年12月到1944年7月,日本新造船只共209万吨,损失船只450万吨,增补的运输能力不及损失的一半。1943年的运输能力(3038万吨)比1942年(4136万吨)减少了1/4,1943年的运煤船只有1942年的77%,1944年则降到51%,1942年运回日本的大米只有1941年的89%,1943年降到54%。1943年从南方运回的船用柴油和汽车用油分别只有1942年的69%和88%。
日本分析,盟国将通过切断日本本土与南方资源地区之间的交通,断绝日本的战斗力来源。为了防患于未然,以便继续掠夺南方的资源,并援救这些地方的50万驻军,日本迫切需要打通从我国东北直到新加坡的陆上交通线。
第三,1942年春日军占领缅甸后,从印度阿萨姆邦越过喜马拉雅山到昆明的所谓“驼蜂”空运成了中国唯一的补给线。
但空中运输能力有限,以致大量租借物资在印度堆积如山,不能运到中国。史迪威主张建筑一条从印度到缅北密支纳的公路(后来筑成,通称史迪威公路),与滇缅公路相接,使租借物资能由陆路运来;并提议在印度拉姆加尔和云南各成立一训练中心,为收复缅甸训练部队。
史迪威的主张得到蒋介石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批准,8月,由史迪威主持的拉姆加尔训练营开始工作,到1943年底训练了完全美械装备的“中国驻印军”3个师。1943年3月起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开始在云南训练基地督练军队,到年底训练了部分美械装备的“中国远征军”16个师。远征军在怒江东岸与日军隔江对峙。同时,英国第十四集团军的2个军也准备参加缅甸作战,1943年9月,驻印军为掩护修路,从利多进入缅甸。
10月,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驻印军旗开得胜,挫败号称“常胜军”的日第十八师团,向新背洋方向发展。1944年初公路通到该地,日军感到了盟军从印度、缅甸、云南方面向华南进攻的威胁,便策划先发制人,以占领桂林、柳州一带来保障其对华南的占领。
第四,日本不论用打用“拉”,一直不能瓦解中国的抗战意志,其陆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
到1943年底在中国关内战场的日军有25个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坦克师团、1个骑兵旅团及1个飞行师团,总战斗兵力为60万人,加上驻东北和朝鲜的部队及后勤人员共达200万人以上。
太平洋战局越发展,日本越想尽早结束侵华战争。它还考虑到,一旦从印度经缅甸到云南的公路打通,美国对中国的补给将大大增加,中国的抗战力量也将相应增强,抗战意志将更坚决。因此,它要趁中缅印公路尚未打通之际,在正面战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冒险,通过摧毁国民党军队的“骨干力量”来摧垮重庆政权。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日本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
2、最后的孤注一掷——豫湘桂战役
为此,他在国内竭力搜罗,拼凑了14个步兵旅团、7个野战补充队(相当于步兵联队),悉数运来中国。再加上从伪满抽调的兵力和原在华北、华中、华南的军队,共投入51万人。
战斗从河南打响,日军投入河南作战的有第十二军4个师团、1个坦克师团、1个骑兵旅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及第一军1个师团、1个旅团等共14.8万人。
1944年春,日军开始积极进行战前准备。它增调兵力,将其集中于黄河北岸各战略要地,又赶修了平汉铁路的黄河铁桥,并拆掘华北、华中各铁路支线、侧线的枕木、铁轨等铁路器材,分别运集新乡、开封以及信阳、武汉等地。
4月17日夜到18日凌晨,日军在中牟附近顺利渡过黄河,河防守军稍战即全线向南后退。日军越过黄泛区,兵分两路:一路沿陇海线西犯,一路沿平汉线南侵。南下日军5月1日陷许昌;同时原驻信阳日军沿平汉线北上,5月8日两路日军在西平会合,河南境内平汉路南段全部为敌人所占。
西犯的敌人22日占领郑州,直趋洛阳;另一路敌军则从许昌向西攻郏县和洛阳外围重镇临汝,驻晋南的敌第1军一部渡过黄河,阻挡从潼关增援洛阳的中国军队,并往东向新安进犯,威胁洛阳后方。中国守军除洛阳守城部队外,其余纷纷向西南宜阳等地退却,把孤城洛阳丢于敌后。从东、西、南三路进到洛阳外围的敌军于5月13日汇合起来,追击向西南撤退的守军,于是嵩县、洛宁、卢氏等地失守。日军破坏机场,并占据军需仓库10余所,19日,日军以1个师团1个旅团兵力开始围攻洛阳外围阵地,洛阳守军3个师利用有利阵地与敌激战。23日日军又增派1个师团攻城,25日洛阳陷落,河南作战便告结束。
在这段作战中,守军第一战区约40个师,第八战区约9个师及第五战区的策应部队共有40万之众,在汤恩伯、胡宗南等指挥下,除少数部队顽强奋战外,都没有进行有力抵抗。洛阳外围的郏县竟没有设防。汤恩伯远离前线,判断错误,指挥失当,却向上谎报军情,文过饰非,以至1个多月之内,丢失开封至潼关间约400公里、新乡至信阳间约350公里的广大中原地区。这次失利理所当然引起全国上下的极大不满与愤慨。
结束河南作战后,日军接着调集第十一军和十二军一部共10个师团、5个旅团、5个野战补充队,发动打通粤汉线作战。中国第九战区守军47个师迎战、长沙是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中、日军队曾经在此三次激战。
日军吸取了以往因单纯正面攻击不易得手的教训,此次采用两翼包抄的办法分3路南侵:左右翼分别由湖北崇阳和湖南华容向南进犯,中路从岳阳沿粤汉线直趋长沙日军还配置了强大的第二线部队,守军却仍按前三次长沙会战的办法,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节节阻击、消耗、滞阻敌军,在纵深区与敌决战5月26日,三路敌军同时出动,6月中旬逼近长沙,使之陷于三面包围之中,担任主攻长沙的第五十八师团事先专门反复进行了攻击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训练。6月17日,日军在野战重炮队的配合下,对长沙发动总攻;19日,守军弃城而走,长沙陷落。
日军下一个主要目标是衡阳。衡阳扼粤汉和湘桂两铁路的交汇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里有中南地区最大的空军基地,是东南与中南地区空军基地的联络点。日军继续采取两翼包抄的战术,从长沙分兵南下,对衡阳形成包围,还炸毁了衡阳西南的铁路桥梁,以阻止守军增援。
长沙被日军包围时,防守衡阳的第十军已利用河川、城墙、丘陵,赶筑工事,做好固守准备。6月27日日军从城西、西南和南面第一次分路来攻,被守军挫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袭击日军运输线,轰炸岳阳、长沙、汉口日军基地,造成其补给困难,迟滞了它的进攻,7月11日,日军在得到新的补给后,发起第二次攻击。
日军以城西南作为主攻方向,夺取了衡阳外围的一些据点,极力压缩包围圈。守军仍顽强抵抗,日军第五十七旅团长被击毙,遂停止进攻。日军一个在前沿指挥作战的联队长回忆当时作战的激烈情况时说:“敌我双方有如相扑一样扭在一起,毫无还手的余地”。
此时,大本营鉴于太平洋战局的进一步恶化,催促侵华日军在年内完成1号作战。8月3日,日空军开始猛烈轰炸衡阳。4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重炮掩护下,从四面发起猛攻。战区调兵前来解围,但各路援军都被中途截回。第十军坚守衡阳40多天,孤立无援,供给断绝,伤亡过大,寡不敌众。8日衡阳失守。此时,市内建筑已大半被敌机炸毁或炮火击毁。
日军侵占衡阳后,继续南侵广东,于1945年1月打通了粤汉线。
8月底,日军开始实行打通湘桂线作战。参战的除第十一军外,还有驻广东的第二十三军,共9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11万人。防守湖桂线的我第四战区和黔桂湘边区的部队共16个军39个师。日第十一军从衡阳出发,沿湘桂线向西南进犯;同时驻广东的第二十三军从四会、新会等地沿西江西犯,攻占梧州等地,另一部从雷州半岛北犯,形成从北、东、南三面向桂林、柳州地区进道之势。
守军连连失利,不断后撤。11月4日,敌军猛攻桂江东岸的七星岩阵地,灭绝人性地使用毒气,7日完全占领七星岩,9日,敌军发起总进攻,10日守军突围后撤,桂林陷落。
在敌第十一军围攻桂林时,第二十三军于11月3日开始进攻柳州。11月,柳州失陷。此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南下,直趋南宁;另一路由柳州西犯。战区拟在宜山一线及南丹一线组织防御,但日军进展迅速,守军措手不及。日军长驱直入,12月2日进到贵州独山,威胁贵阳,重庆震动。但日军孤军深入,兵力不足,旋即由独山撤回,与第四战区守军在南丹、河池之间对峙。11月24日,南犯的日军攻陷南宁,进而与从越南谅山北上的日军会合。打通湘桂线作战结束。
日军从4月中旬开始,在8个月内完成了豫湘桂作战,打通了京汉、粤汉和湘桂线,长驱2000多公里,侵占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的一部分,使中国又有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000万同胞沦于日军铁蹄之下。它攫取了河南的大部分厂矿,湖南的钨锦等重要矿产资源和湘桂粤三省的工厂(约占大后方工厂的1/3);占据了衡阳、零陵、宝庆、桂林、柳州、丹竹、南宁等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给中国的抗战造成巨大危害,沉重地打击了重庆的中国政府,也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新灾难。
但是它不能巩固这次战役的成果,特别是不能实现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运输的通行。它在中国正面战场逞凶一时,并不能挽救在其他战场一太平洋战场、缅甸战场、以及中国敌后战场一正在遭受的失败,不能挽回它在对外侵略全局中的颓势。
所以,从战争的整体上说,豫湘桂战役乃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大陆上的孤注一掷。
3、太平洋战场的牵制
在太平洋战场,美军自1942年秋转为攻势以后,先是与日军逐岛争夺,1943年8月起实施越岛作战,即绕过、孤立那些日军有重兵把守而战略地位并不十分重要的岛屿,直接夺占那些在进军日本本土途中能起“跳板”作用且易于攻取的岛屿,从而大大加快了进攻的步伐。
1944年,美军在中太平洋占领了马绍尔群岛的主要岛屿后,绕过坚固设防的加罗林群岛,6、7月实行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登陆作战,接着又攻占关岛和安提尼岛,从而突破了日本的所谓“绝对国防圈”,日军在这些战斗中遭到重大伤亡。战场的颓势加剧了日本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使之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本来,最高统治层内就有人对东条身兼首相、陆相、参谋总长三职,大权独揽、骄横跋扈甚为不满,战场上的失败使这种不满发展为对战争指导的责难,形成了倒阁运动。东条无可奈何,首先被迫辞去参谋总长职务,随后又于7月18日提出内阁总辞职。小矶国昭(原驻朝鲜总督)内阁上台。
内阁的更迭并不能使日本摆脱日益严重的战争困境。10月,西南太平洋美军在中太平洋美军海空支援下,实行菲律宾中部莱特岛登陆作战,日军伤亡7万人,4艘航空母舰全被击沉,联合舰队失去远洋作战能力。此次决战后,日本海空力量已所余无几,只好靠自杀飞机进行顽抗了。6月中旬,从成都起飞的B29重型轰炸机开始空袭伪满和日本本土,11月下旬B29机开始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袭击日本。
在太平洋美军胜利反攻的同时,亚洲各国人民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这时,缅甸战场的局势也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1944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美军一个团攻占了胡康河谷重镇孟关;驻印军在盟军空军配合下,继续向南进攻,6月15、25日接连攻克加迈、孟拱。
在此之前,史迪威指挥的中美突击队于5月17日奇袭并顺利占领了密支纳日军机场,经过两个半月围攻,中美联军于8月3日占领密支纳。与此同时,中印公路建筑工程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进展。10月,史迪威因与蒋介石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矛盾而被召回。魏德迈继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和驻华美军总司令,索尔登继任驻印军总指挥和驻印缅美军总司令。
在中美联军发动攻势的同时,英军也于1月沿阿拉干山脉向日军进攻。3月,日军越过亲敦江劳师远征,进攻英帕尔地区。
但因缺乏空中支援,后勤供应极度困难,6月下旬大败而归。
当英军在英帕尔与日军苦战时,中国远征军在英、美两国要求下,于4月中旬从滇西出发,渡过怒江,兵分两路:第二十集团军攻向腾冲,于9月14日完全克复该城;第十一集团军攻向龙陵、芒市,分别于11月3日、20日收复该两地。远征军乘胜前进,于1945年1月19日收复畹町,27日与驻印军胜利会师于芒友,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缅北反攻战与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互相支持,互相策应,在太平洋战争的陆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打通了中国与盟国之间的陆上交通,使中国战场的补给状况得到改善。中国军队在盟国配合下征战异邦,挫败日军精锐师团,声威远扬,这对重振因豫湘桂战役而受到损害的民心士气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