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天文爱好者 黄 彦


图为巨大太阳黑子群(编号AR3315)光球精细结构。   受访者供图

我今年52岁,“注视”太阳已经40多年了。

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德兴市山区。小时候,我常趁着天朗气清,夜晚躺在山间看明亮银河,自那时起,我对天文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读了许多科普杂志,被奇妙的天文学知识深深吸引。1979年,一名亲戚带我第一次做了小孔成像的试验。我惊奇地看到,客厅墙壁上的入射太阳光变成了圆盘。

就这样,我开始了对太阳的关注。1995年,我来到上海,从事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工作之余,我把热情倾注到了观测太阳上。购买50毫米口径望远镜看太阳黑子、购买我的第一台米德太阳色球望远镜PST、第一次看到明亮的太阳耀斑爆发、第一次拍到100万公里日面边缘的“耳环”(日珥)……每个“第一次”都让我欣喜。

和其他天文爱好者一样,每次观测我都会拍摄大量视频。观测前,我需要根据空间天气活动预报、太阳活动强度情况作准备。2017年8月,我得知能够借到C8太阳色球望远镜,惊喜得无以复加!这台望远镜有ErF前置镀膜,口径也更大(203毫米)。当年9月,太阳上出现了一个巨大、明亮的太阳活动区AR2673,我用这台望远镜拍摄到了这次太阳耀斑活动,屏幕上的图片亮得刺眼,这次拍摄的图片也登上了《科技日报》等报刊。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业余天文爱好者观测太阳的设备越来越好,望远镜口径越来越大,拍摄到的细节也越来越多。历史上,有不少业余爱好者首先发现某些天文现象的例子,希望将来我也能拍摄更清晰、更震撼的太阳图像,为科普宣传作出努力,甚至能为太阳科研作出小小的贡献。

现在,我常跟孩子科普拍摄太阳的过程,演示如何使用色球、光球滤镜、太阳光谱仪等,也把我拍摄的作品发布在视频号上。希望这份对观测太阳的热爱能够继续下去,也能积极地影响其他人。

(本报记者 董映雪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2日 06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