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初登赛场、启用新人、异地竞技、时限紧迫、任务艰巨……在重重挑战叠加之下,青岛艺术学校如何在“保送生”光环的压力下,一举成名、闪耀全省?青岛艺术学校用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继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声乐、器乐表演赛项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后,青岛艺术学校的学生们再次崭露头角。日前,他们首次参加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24年山东省第十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声乐、器乐表演赛项,经过一番激烈比拼,力压来自全省29支代表队的近百名高手,成功问鼎一等奖。


时限紧迫,重任在肩,为何勇启新人?

原本稳操胜券的保送生,为何要首次亮相省赛?拿下重磅国一奖项后参与省赛是否有“偶像”包袱?仅不到一个月的筹备时间又怎么敢大胆启用零经验的三名小将?

面对记者的连番追问,青岛艺术学校音乐学院院长李芊以八个字坚定回应:“以人为本,锻炼队伍!”

按照惯例,高三学生基础更为扎实,实战经验更为丰富。然而,考虑到大赛时间恰逢高三艺考前夕,学校本着以学生未来发展为重的原则,决定以锻炼队伍、培养梯队建设为先导,大胆启用高一、高二的零经验新秀代表学校出征。


在选手名单的确定上,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研讨。器乐表演赛项的史宇彤和李依晨虽为高一新生,但实为青岛艺术学校六年制器乐表演班初中部的佼佼者,基本功扎实,便于高效沟通与筹备。声乐表演赛项的于立元则为高二级部学生,虽无大赛经验,但其男高音声部优势显著,综合能力出众。

为确保参赛学生日常学习不受影响,团队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从早到晚分时段陪伴学生练习,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同学们也高度配合,排班协助参赛学生提前用餐,展现了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

零经验挑战,如何铸就坚韧心态?

三位毫无大赛经验的高中生,首次代表学校征战省赛,前有国赛第一的荣誉重压,后有筹备时间紧迫的现实困境,如何巧妙助其铸就坚韧不拔的参赛心态?

赛前一个月,备战团队采用“每周一审”模式,全面模拟大赛场景,让学生不断热身、熟悉规则。每一首曲目,每一个音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精雕细琢所有细节,提前发现问题,全员调整解决。孩子们原先的那些紧张无措,反而在不间断的“模拟审核”中逐步“脱敏”。

赛前三天,团队抵达比赛地——山东青州。面对时间紧迫、环境陌生的挑战,团队教师迅速在场馆周围找寻筛选了合适的琴房。参赛学生争分夺秒进行了技能性的练习和调整,刚悬起的心终于安稳落地,以轻松自信的姿态勇敢站上了竞技舞台。



特色专业领航,团队携手共创辉煌!

“在青岛市教科院的引领下,学校对此次比赛备赛工作高度重视,音乐学院组建参赛团队。教科院与学校领导多次亲临备赛现场指导,邀请国赛获奖教师传授经验,邀请专家进行赛前辅导,优化参赛作品,提升作品内涵;组织模拟比赛,提升团队成员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学校其他部门也积极配合,为选手提供全方位保障。”李芊院长介绍道。学校对此次比赛高度重视,从研读比赛规则、章程到确认比赛变化,从选手筛选、团队组建到训练模拟、赛事服务,各部门全力支持、积极响应,共同铸就了首次参赛即夺冠的辉煌。


此次省赛佳绩的取得,充分彰显了青岛艺术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团队的教学成果。据悉,该专业已入选首批山东中职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项目。作为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联盟的领航者,学校通过特色化专业建设、“艺校·大师季”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午间“艺”小时音乐沙龙、音乐会等平台巩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展望未来,青岛艺术学校将以此次胜利为契机,继续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理念,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充分发挥青岛艺术学校教育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国内顶级艺术院校教育资源,推动国际化办学发展,致力于成为全国一流品牌学校,建设岛城艺术教育新高地,展现学校品牌价值。


来源 | 青岛新闻网记者 王淼

家长粉丝们经常错过消息

星标青岛新闻网教育

查收岛城教育热点资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