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巴马“候鸟人”不约而同陆续抵达百魔洞。洞口处,有人气定神闲地打太极,一招一式尽显悠然;洞内,石凳上围坐数人专注冥想;广场中,有的三两成群结伴慢走、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吹拉弹唱……

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山青水秀生态好,洞奇物美人长寿。它地处桂西北部,全县辖区面积1976.42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29.87万人,辖10个乡镇109个行政村(社区),境内瑶、壮、汉12个世居民族及“候鸟人”共同生活,亲如一家,用团结与友爱共同唱响了着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幸福之歌。

近年来,巴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争当“新时代健康中国领跑者”的担当,奋力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全国首批气候康养典型试验点,先后荣获全国民族自治县科学发展先进县、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气候宜居县、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康养旅游目的地、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诸多称号。一份份荣耀背后,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在发展巴马民族事业进程中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智慧。

“党建+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交融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灵魂。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民族文化,该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同时,注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鼓励他们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性发展。

此外,还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开设民族文化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该县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等传统节日,以及铜鼓舞、山歌、服饰制作等民族文化技艺。

截至目前,该县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九大类378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3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自治区级国家物质文化遗产2项。“巴马瑶族射弩”入选2024中国体育文化优秀项目。

每逢节日,在寿乡文化广场,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对唱山歌;在新民社区广场,各族群众在此闲憩;在那社命河景区,当地群众举办各种各样活动……传统民族文化,穿越岁月,悠然流长,续写着文化传奇。

“党建+经济发展”,夯实民族团结根基

发展经济是民族团结复兴的物质基础。该县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巴马香猪、巴马油鱼、巴马火麻、富硒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长寿养生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村落和景点,许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以瑶族非遗资源、民俗风情、福寿文化为依托,打造了4个民族特色村寨和7个特色民俗体验村;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家、AAA级旅游景区3家,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个,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发展旅行社16家、星级旅游饭店5家;正在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旅游度假区1家,全县可接待旅游住宿设施501家。

2024年全县预计接待游客1063.92万人次,同比增长25.03%,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113.499亿元,同比增长27.46%。巴马乡村旅游游客从2011年的20多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1063.92多万人次,迈出了文旅推动乡村振兴新步伐。

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各族人民就业,从酒店服务人员到景区导游,从特色商品销售者到民俗表演艺人,涉及民族众多,各族群众在旅游产业链中找到了增收途径,共同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党建+民生改善”,增强民族团结福祉

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是民族发展的根本目的。该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建为引领,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该县充分利用地域叠加优势,构建“八线一环”高速路网逐步完善,建设有民安、赐福、深圳、盘阳等4条入城大道,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全县10个乡镇均修通二级、三级公路,104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沥青)公路,全县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硬化路;建设凤凰东坪、六能、六一等10个安置点,完成易地安置各族群众2029户9700人;新建东山乡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彻底解决当地近2万群众千年饮水愁历史性问题,建成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464处,新建或维修家庭水柜3575座,全县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增建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立幼儿园,改扩建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创新“巴马云医院”建设,全县16家公立医疗机构都实行了改革,医保报销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异地就医结算更加便捷,大大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实现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稳定。

“党建+基层治理”,维护民族团结稳定

创新有效基层治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稳定。该县坚持把党建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民族团结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每年,都有很多全国各地来巴马度假养生的“候鸟人”,以旅游为纽带,该县在“候鸟人”流动相对集中的甲篆镇坡月村设立了1个“候鸟”党委,设立了坡月村党支部、巴马蓝色纽带公民互助合作联合会党支部、世纪养生园百岁人党支部等3个,统筹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三官一律”进村屯,推广“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治理模式,建成民族特色旅游度假村、同心文化广场。

同时,设立旅游警务站、旅游诉讼服务站、景区旅游纠纷调解室,成立经济社会发展“候鸟人”顾问团,聘任“候鸟人”顾问,成立“候鸟人”协会等,加强“候鸟人”群的管理和关爱,积极推荐“候鸟人”优秀代表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做到文化、生活、政治“三融合”,增强“候鸟人”自豪感和融入感。

广大“候鸟人”也积极参与巴马经济社会发展,成立足拉同心文化广场志愿者服务队,组建“十爱一”助学服务中心,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参与到疫情防控、清洁乡村、敬老拜寿等公益活动工作,保障宗教和顺、民族和睦,人民安居乐业。

“我与丈夫于2012年就开始来到巴马旅居,现在已有13年多,巴马这里山好、水好、地磁好,当地群众质朴也热情好客,县委政府为我们搭建服务平台,领导也经常来慰问我们,让我们住在这里很舒坦、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一位来自重庆市的“候鸟人”开心地说。(韦明望 罗福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