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恨透了多尔衮

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为了稳住局面咬牙把他追封为成宗义皇帝,可是没几个月就开始清算他,把他“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

当时的一个传教士甚至记载多尔衮的“陵墓被毁,其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后,焚骨扬灰”。

顺治皇帝也没有放过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把阿济格先囚禁后赐死,阿济格的所有孩子都开除宗籍。

接下来,顺治皇帝又让王爷们商讨多尔衮同母弟多铎的罪状。

可最终,顺治皇帝却放过了多铎,仅仅把他由亲王追降为郡王,他的儿子依然可以继承郡王爵位,世袭罔替。

这是为什么呢?多铎一脉为什么能够成为这同母三兄弟当中唯一全身而退呢?



01、顺治皇帝有多恨多尔衮

顺治皇帝从6岁登基开始,就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

本来他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第9子,对皇位实在没有什么竞争力。

可是皇太极去世之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弟弟多尔衮争夺皇位,互不相让。

多尔衮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得到皇太极嫡系的两黄旗的支持,灵机一动,提出让6岁的顺治皇帝继位,他和另一个地位极高的亲王,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共同摄政。

6岁的顺治就这样被各方势力推上了皇位。

而共同摄政的济尔哈朗毫无疑问斗不过多尔衮,仅仅过了半年就自愿退居次。等第二年多尔衮率领清朝答应山海关之战入关之后,济尔哈朗的名号更是由“摄政”变“辅政”。

多尔衮则成为皇叔父摄政王,是清朝实际上的统治者。



当时的清朝,皇位上坐着的是顺治皇帝,实际上发号施令的却是多尔衮。

多尔衮为了降低掌权的障碍,让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太后移居别宫,不许他们母子相见,也不允许顺治学习汉文化。

而多尔衮本人的礼仪待遇,简直和皇帝相差无几。

顺治三年,多尔衮以方便办公为由,把皇帝的信符都搬到了自己的王府。

顺治四年,多尔衮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再也不向顺治皇帝行礼。

同年,多尔衮找借口把辅政的济尔哈朗削职,而把自己的同母弟多铎提拔为辅政叔王,从此朝堂上大事小事全是这哥俩说了算。

顺治五年,多尔衮找借口杀死了顺治皇帝的大哥豪格。豪格是顺治所有的兄弟当中军功最高的,他去世之后顺治皇帝更加孤立无援。



坊间传闻,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都不得不屈服于多尔衮的淫威,以太后的身份下嫁于他。

如果这是真的,那这对后来深受汉文化影响的顺治皇帝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

不过史学界对此事的真假尚无定论。

不过不管太后下嫁是真是假,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称号总归是真的。

明明不是皇帝的亲爹,却以“皇父”自居,逼迫皇帝称他为父。

这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无法忍耐,但只有十来岁的顺治皇帝,对此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若不是顺治七年多尔衮意外坠马身亡,顺治皇帝的皇位还能不能坐稳都不一定。

更可气的是,多尔衮一去世,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就调兵威胁顺治皇帝,想要接替多尔衮当摄政王。

简直不把顺治皇帝放在眼里。



02、顺治是怎么清算多尔衮的

多尔衮去世的时候,不仅同母兄阿济格在他身边,那曾经被他削去辅政叔王之位的济尔哈朗也在他身边。

济尔哈朗看出阿济格的图谋之后,派人千里回京城通知顺治皇帝,并趁阿济格嚣张示威之际,派兵把阿济格抓捕起来。

此时清朝第一代战功赫赫的亲王们,要么死于疾病,要么死于斗争,唯有济尔哈朗一人硕果仅存。

济尔哈朗却丝毫不贪恋权威,而是宣布他将权力帮助顺治皇帝亲政。

直到这个时候,13岁的顺治,才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他亲政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清算多尔衮。



此前多尔衮刚刚去世的时候,顺治皇帝为了稳住多尔衮的残余势力,违心地把他追封为成宗义皇帝。

清算多尔衮的第一步,自然是要把多尔衮的皇帝称号去掉。

而且,顺治皇帝连多尔衮原有的亲王之位也没有保留,而是把他废为庶人,开除宗籍。

也就是说,不承认多尔衮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多尔衮的尸骨,自然也不能葬入之前准备的豪华陵墓。

甚至有传教士记载,顺治连多尔衮的尸骨都没放过,“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后,焚骨扬灰”。

多尔衮当了7年摄政王,积攒了大量财富,这些遗产,也基本上被顺治皇帝收入宫中。



和多尔衮有关的人,更是不能放过。

多尔衮留下一儿一女,其中儿子是从同母弟多铎那里过继过来的,女儿是亲生的。

顺治皇帝把这个儿子又还给了多铎,让多尔衮在宗法上绝嗣。而多尔衮唯一的女儿,被开除宗籍交给多铎之子看管之后,再无记载。

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此前已经被顺治皇帝囚禁起来。

顺治七年,顺治皇帝正式下令赐死阿济格和其长子劳亲。他剩下的所有孩子,也都被废为庶人开除宗籍。

多尔衮的亲信党羽,亦是或杀或罚。

甚至有些王爷在给多尔衮议罪的过程中对多尔衮的态度表现得有些暧昧,都被顺治皇帝降爵怒斥。

可以说,和多尔衮有关的,顺治皇帝一个都不放过。

除了他的同母弟多铎。



03、顺治为什么放过多铎

在顺治皇帝给多尔衮列出的罪状当中,多铎的名字非常扎眼。

其一,皇太极去世的时候,众宗室们都想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新帝,唯有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提出要让多尔衮继承皇位。

其二,根据皇太极去世之后的安排,多尔衮本该和堂兄济尔哈朗共同摄政,两人也好起到一个相互牵制的作用。

可是多尔衮坐大之后却撤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位,改让多铎当辅政叔王,完全不把皇帝以及其他宗室放在眼里。

其三,多尔衮兄弟奢侈成性,多尔衮为了建造自己的摄政王府和多铎的豫亲王府,“糜费帑金数百万,以致兵饷空虚,给予他物抵充”。

以顺治皇帝对多尔衮兄弟的滔天恨意,他按理说不会放过多铎,哪怕死了也要把他和他的所有孩子都开除宗籍。

可是顺治皇帝对多铎的处理,却让人大跌眼镜。



顺治九年,顺治皇帝下令宗室王爷们商议多铎的罪状。

商议出来的结果居然是:罪状虽未显著,然与睿王系同胞兄弟,一体无异,原宜尽削王爵,但以行兵有功,应削和硕亲王,降为多罗郡王。

意思是,顺治皇帝认为多铎无罪,只不过因为他是多尔衮的亲弟弟,所以把他的亲王爵位降为郡王爵位。

多铎的儿子依然可以继承郡王爵位,而且世袭罔替。

要知道,清初的宗室降爵是家常便饭。

理政三王之一的和硕敬谨亲王尼堪,明明清算多尔衮的时候表现得十分积极,仅仅是在处理多尔衮同母兄阿济格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些许包庇,就立马被降为郡王。

多铎的名字在列举多尔衮罪状的时候如此扎眼,也仅仅是被降为郡王,且丝毫不殃及子孙。

简直约等于没有惩罚。

顺治皇帝怎么就突然变大度了呢?



有人可能要说,这是因为多铎已经死了啊。

可是顺治皇帝从来不会因为哪个得罪他的宗室去世了,就会放过这个人。

举个例子,理政三王之一的和硕端重亲王博洛,在世的时候一直战战兢兢辅佐顺治皇帝,帮助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

可是在他因病逝世7年之后,顺治皇帝突然觉得他清算多尔衮本人的时候表现得太过火,而在清算多尔衮党羽的时候又有不尽力的嫌疑。

于是顺治皇帝下令把博洛的亲王之位削去,博洛那继承了亲王爵位儿子也被连累,降为贝勒。

所以如果顺治皇帝真要清算多铎,是不会因为他死了而手软的。

更不会让他的子孙后代还能美滋滋地享受世袭罔替的郡王爵位。

那么顺治为什么放过了多铎呢?

我认为主要有4个原因。



  • 其一,多铎是三兄弟当中对顺治皇帝最友好的。

多铎作为多尔衮的同母弟弟,毫无疑问是站在多尔衮这一边的。

他在皇太极去世之后支持多尔衮继承皇位,以及多尔衮在削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职之后把多铎提拔上来,都能说明这一点。

但是我们翻看史料会发现,多铎虽然帮助多尔衮夺权,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僭越之举。

多铎的两个同母哥哥,都对顺治皇帝极不友好。

多尔衮自不必说。阿济格除了在多尔衮去世之后想接替多尔衮当摄政王之外,平时也不把顺治皇帝放在眼里,多次把他叫做“孺子”。

可是多铎至少在表面上一直对顺治皇帝十分尊重,打仗回来分战利品的时候也是把最大的一份给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耿耿于怀的多尔衮害死他大哥豪格,也没有多铎参与的痕迹,正相反多铎和豪格的关系非常好。

这就让顺治皇帝相比多铎的两个哥哥来,相对来说没那么恨多铎。



  • 其二,多铎和诸王的关系非常好。

怎么处理多铎及其子孙,不是由顺治皇帝一人独断专行,而是由各宗室王爷们一起商量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在顺治九年商议多铎罪状的这个时间段,朝廷里有话语权的宗室都有谁。

当时是顺治九年三月,由于多年内斗和天花,清朝的宗室凋零,第一代能征善战的宗室只剩下郑亲王济尔哈朗一人了。

二代比较能征善战、话语权比较高的,也只有承泽亲王硕塞、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4人而已,其中后两人已经缠绵病榻,于同月去世,很可能没参加讨论。

也就是说,此时决定多铎一脉命运的,主要就是济尔哈朗、硕塞和尼堪3人了。清世祖实录上也说对多铎的处理决定是由这3人会议讨论出来的。

那么这3人和多铎的关系如何呢?



3人当中,唯有济尔哈朗可能和多铎关系最恶劣,因为顺治四年多铎取代了济尔哈朗的成为辅政叔王,且济尔哈朗是当时除了顺治皇帝之外最恨多尔衮、清算多尔衮最积极的人。

但济尔哈朗被夺辅政之位的时间是顺治四年正月,多铎成为辅政叔王的时间是7月,期间隔了半个月,很难说是多铎针对他,而更像是多尔衮罢免济尔哈朗之后发现自己力有不逮,又把同母弟推了出来。

除此之外济尔哈朗和多铎就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冲突了,后来多尔衮几次找理由打压济尔哈朗,都没有多铎参与其中的痕迹。

而多铎年轻的时候,多次和济尔哈朗一起出征打仗。在多铎尚不能独当一面独自征战的时候,和他搭档出征次数最多的,大约就是济尔哈朗了。

由此可见,济尔哈朗对多铎没什么深仇大恨,反而可能交情尚可,不至于揪着他不放。



剩下的二人,则更是和多铎关系匪浅。

承泽亲王硕塞是顺治皇帝的亲哥哥,对顺治皇帝的影响极大。

而他15岁第一次上战场,就是跟随多铎先击败李自成,后灭南明弘光朝廷。

后来硕塞又跟随多铎一起远征喀尔喀。

可以说硕塞一生最辉煌的战功都是跟随多铎获得的,他最终能成为铁帽子王,离不开多铎的力捧。

敬谨亲王尼堪的履历,也是一水儿的长随多铎,从皇太极尚未称帝直到顺治皇帝在位,从关外到关内,尼堪在多铎麾下打了数不清的仗。

尼堪能从一个生父被囚禁而死的王孙成为亲王,功劳簿上多铎占一半。

他们两个人,可想而知不会为难多铎及其后人.



  • 其三,孝庄太后的影响。

虽然史书里没有关于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参与此事的记载,但是顺治皇帝受孝庄太后的影响极深,顺治皇帝对多铎的轻拿轻放或许有孝庄太后的影响在内。

因为多铎的福晋和孝庄太后关系匪浅。

她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众所周知,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哲哲,是孝庄的亲姑姑。

而多铎的福晋达哲,是哲哲同母异父的亲妹妹。哲哲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在哲哲的父亲去世之后,被丈夫的孙子索诺木收继,生下了达哲。

这位索诺木,正是孝庄的亲兄弟。

也就是说,多铎的福晋达哲,从父系看是孝庄的亲侄女,从母系看和孝庄的关系更是难以理清。

孝庄和达哲嫁到清朝宗室的时间没隔几年,年龄应该差不了几岁。她们的关系极有可能不错。

顺治皇帝清算多铎的时候,多铎早已去世,实际上承受这些清算的,是继承了亲王爵位的多铎与达哲之子。

所以孝庄太后很可能为了达哲,叮嘱过顺治皇帝手下留情。



  • 其四,安抚两白旗。

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把自己亲领的、八旗当中战斗力最强的两黄旗留给了最后一任大福晋阿巴亥所生的3个嫡子,也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满人以黄为尊,皇太极去世之后让自己的两白旗和多尔衮兄弟的两黄旗互换旗帜,于是多尔衮兄弟手上的两黄旗就变成了两白旗。

但是只换旗帜颜色没有换人,他们的两白旗依然是当年努尔哈赤留下的那批人。

接下来的多年里,皇太极不断增强自己两黄旗的实力,但多尔衮三兄弟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掌权,更是再一次极大增强两白旗。

所以哪怕经历多年变迁,甚至他们兄弟内部都经历过几轮斗争,换过旗帜,但是两白旗依旧是八旗当中最强大的存在,也依旧牢牢掌握在这三兄弟的手里。



多年来两白旗内部也经历过不少斗争和变迁,但是从来没有第四个强势的宗室能够插入到两白旗当中。

而从多尔衮生前死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因为性情粗暴、政治智慧太低,以及多年来一直被削弱,在两白旗内部的认可度并不高。

所以当多铎和多尔衮先后去世,顺治皇帝轻而易举地就把多尔衮手上的正白旗收到了自己手里。而多铎原有的镶白旗和正蓝旗打散重组后,也被顺治皇帝牢牢掌握。

毕竟顺治皇帝不管如何迁怒多尔衮的党羽,都不可能把两白旗一网打尽。他除了把多尔衮死忠除掉之外,对两白旗的态度,还是要尽可能地安抚和收拢。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被清算,阿济格也已经因为试图造反被赐死,三兄弟当中唯一还有商量余地的,就是不曾对顺治皇帝真正不敬、没有什么实质性造反行为、本人已逝儿子尚年轻造不成什么威胁的多铎了。

如果顺治皇帝把多铎也一并清算,把多铎儿子的宗籍和旗主之位全部削去,两白旗那么多人会怎么想?

恐怕会人心惶惶,觉得自己朝不保夕,接下来就要清算到自己头上了。

而如果顺治皇帝放过多铎,仅仅降一级以示惩戒,但多铎依然是郡王,多铎的儿子也依然是郡王,是旗主,依然世袭罔替继承王爵。

两白旗才能真正放下心来:顺治皇帝连多铎及其后代都没有牵连,更不会再扩大迁怒范围了。

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三兄弟一生的经营和战功,最终保住了多铎这一脉的待遇。

你觉得是不是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