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大家常说远征军有大量的“娃娃兵”上战场,最小的甚至只有9岁,是还不懂事的年纪。其中,仅仅在松山一战中,就有千人战死。

这是真的吗?他们是如何被征召的?别急,事情其实稍微有些复杂,但并非像传说那般有很多娃娃军在前线杀敌,下面让我们先从这堆“娃娃”开始,逐步揭开谜底。



孩子们上战场,父母却无法再看见他们的笑容

“如果有一位9岁的孩子,背着枪走上战场,你会是什么反应?”你也许会说,这太离谱了,他们还是应该在父母怀里无忧无虑成长的年纪。

但近些年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在松山战役中,正是有这样一群年纪尚小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拿着风筝去放,而是举起了武器,迎接敌人的炮火。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时刻。松山,位于滇西,成了日军牢牢把守的防线之一。日军的松山防线被视为“固若金汤”,堪称当时最坚固的战略阵地之一。



为了保证滇缅公路的畅通,确保物资和兵员的补给,远征军不得不发起猛烈进攻。然而,问题来了——士兵们的伤亡已是不可避免,战场上连年征战,兵员奇缺。

这时,远征军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征募7000名“娃娃兵”。没错,这些孩子并非“假小子”,而是真正的孩子,9-15岁的孩子。

这些孩子中,大部分人的父母在日军的侵略下丧生,成为了孤儿。他们眼中带着仇恨与不甘,以至于本该在和平的田野里绽放的人,在火与血中迅速燃尽。

有人言之凿凿地称有位外国记者曾问,为什么让这些孩子上战场?远征军指挥官久久没有回答,最后,泪水划过脸庞:“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么多同胞,他们再不上战场,这个民族可能真的就没有未来了。”



孩子们的勇气却让人难以忘怀。比如那位年仅12岁的“娃娃兵”,当战友受伤后,他毫不犹豫地坚守阵地,直到援军的到来。他的坚守并非是一场简单的战争任务,而是一种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担当。

还有那位9岁的张全胜,他在被日军俘虏时,勇敢地回应:“我上战场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但我们的国家会永存。”最终,他英勇牺牲,成为了抗日英勇战士的象征。

战争没有赢家。松山战役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烈战斗,最终以远征军突破防线、重新控制滇缅公路告终,但代价也极其惨重。

战斗的结果是7000名“娃娃兵”中有1000多名牺牲,总的中国远征军阵亡人员高达4000多人,伤亡7700人。

以上是广为流传的一种与娃娃军有关的说法。说到这,大家可能会疑惑,真有9岁小孩拿枪上战场?这事儿怎么看起来有点荒谬?

毕竟,咱们的远征军士兵在征募时可严格得很。



他们的勇气不只是数字

据记载,在四川某县招募青年学生的时候,仅仅是体检就筛掉了一大批人。

何况,如果是去印度训练基地的部队,美军还要额外增加一道比国军更严格的体检手续。别说是身高体重这些基本的身体素质,就连有红眼病都不予通过。



有个身高159cm的应征者被拒绝,理由很简单:“你身高还没有枪高,怎么上战场打鬼子?”大家可以想象,那时候,身体条件差的青年根本没有资格加入军队。

即使他们愿意报效国家,军队也会因为体检不过关而拒绝。而孩子们的参战与这一严格筛选标准显然格格不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应该出现所谓的“娃娃军”的。但是,根据美国公开的档案,当年他们的随军记者确实拍到了远征军中有十来岁孩子的存在。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的,历史的迷雾让一些“娃娃兵”成为了传奇的代名词,但是所谓7000人的说法是子虚乌有的。



首先,大家得了解一下,松山战役是在1944年,远征军已经进入了艰苦的战斗阶段。士兵们损失严重,队伍一度面临“缺兵少将”的困境。

为了填补空缺,国民政府开始放宽征兵标准。但十来岁的孩童连枪都拿不好,一般是不会收的,除非他们是难童!

所谓难童,指的是因为战争而成为孤儿的孩子。远征军并没有接受年龄太小的兵员参与战斗,而是将一些孤儿或从事其他后勤工作的孩子收养,给他们一些基础的训练。

比如,那些生活艰苦的孩子在部队里负责一些后勤、通讯等非战斗工作,日常打饭、送水、搬运枪炮、递信件。他们也是娃娃兵。



当时的中国军队,都承担这一个责任,那就是收容难童。比如,为了安置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60军成立了专门的难童教养院,这些孩子在院里过上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生活,学习写字、唱歌,渐渐恢复了身体健康。

从童年到战场

比如陈友礼,一个名叫“平山乡小满满”的老兵。1942年,年仅11岁的他哭着跑到招兵处,希望能够加入抗日的行列,远征军收留他之后,安排的就是后勤的工作。

当年即使年纪尚小,他的心中早已种下了不屈的精神,成为了那个年代不灭的象征。他参与了抗日战争,经历了许多战斗,后来也曾在朝鲜战场上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



至于那些出现在照片中的“娃娃兵”,无论是笑着竖起大拇指的陈友礼,还是其他孩子,照片本身所传递的并非他们参与战斗,而是他们作为中国抗战中的一份子,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情感。

这些“娃娃兵”虽然并没有直接上前线,但他们所承载的民族情怀和牺牲精神,永远刻在中国抗战的历史篇章里。

而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他们没有选择出生在和平的时代,而是将他们稚嫩的身躯投入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为的只是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资料:

“飞虎队”后代寻找当年收养的3岁中国男孩.人民网.2013-11-0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