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硬是让我这个吃惯麻辣的四川人,彻底栽在面食堆里喽!

上个月公司派我去西安开会,本来还想着"北方城市能有啥子稀奇",结果刚到第二天就遭打脸了。现在坐在回成都的高铁上,满脑壳都是肉夹馍的香气和城墙根的夕阳,必须跟你们摆一哈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长安城!



要说西安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从咸阳机场坐大巴往市区走,老远就看到城墙像条土黄色巨龙盘在那里。司机师傅操着陕普跟我摆:"哇啊,这可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我趴在车窗上数箭楼,突然就想起我们四川的剑门关,不过西安这个阵仗确实要霸气得多。

住在钟楼附近的酒店,晚上推开窗差点惊叫出声——整条大街的仿唐宫灯全亮了,红彤彤的灯笼挂在老槐树上,远处钟鼓楼的轮廓金灿灿的。当时我就给屋头婆娘打视频:"快看!跟《长安十二时辰》里头一模一样!"



第二天办完正事,直奔回民街祭五脏庙。我们四川人走到哪儿都要找吃的,但西安这阵仗还是把我吓到了。整条街飘着孜然香,烤肉摊子滋啦冒油,戴白帽子的老板举着铁钎子边烤边吼:"来嘛!二十串送两串!"最绝的是老孙家泡馍店,我学着本地人掰馍,结果被邻座大爷笑话:"碎娃掰这么大块,煮出来能砸死狗!"最后他手把手教我,馍粒要掰成黄豆大小,配上糖蒜和辣酱,那碗羊肉泡馍吃得我满头大汗,直呼"巴适得板"!

要说最震撼的还得是兵马俑。本来以为就是泥人展览,结果进了1号坑直接傻眼——两千年前的军队整整齐齐站在面前,每个俑的表情都不重样。讲解员大姐特别有意思,指着一个将军俑说:"看这个啤酒肚,说明秦朝伙食管得好!"逗得全场大笑。我在修复区看到考古人员拿着小刷子清理陶片,突然觉得这些工匠和两千年前的老祖宗,都在用同款认真劲儿对待这些宝贝。



在西安最暖心的经历,是在大雁塔北广场迷路那次。当时想抄近道去大唐不夜城,结果拐进小巷子绕不出来。正抓瞎呢,遇见个蹬三轮收废品的大爷,听说我是四川来的,直接把三轮车锁在路边:"走!我领你去!"七拐八绕走了二里地,大爷边走边给我指哪家凉皮正宗,哪家肉夹馍别买。送到地方我要给他买瓶水,他摆摆手说:"咱西安人待客,不兴这个!"转身哼着秦腔就走了。

说到夜生活,大唐不夜城绝对要算一绝。整条街的灯光秀晃得人眼花,穿汉服的小姐姐提着鱼灯走来走去,冷不丁还能撞见"李白"在路边吟诗。最搞笑是看到几个穿短打的"金吾卫"拿着扫码牌维持秩序,古今混搭得毫无违和感。我在"不倒翁"表演区挤了半小时,终于跟红衣小姐姐牵到手,那感觉就像穿越回盛唐赶了趟庙会。



周末特意起了个大早去爬城墙。租了辆自行车慢慢骑,砖缝里钻出来的野草扫过脚脖子,痒酥酥的。骑到含光门遗址博物馆,趴在玻璃栈道上能看到唐代的城墙地基,那些夯土层像千层饼似的整整齐齐。突然下起太阳雨,躲进敌楼里避雨,碰见几个写生的美院学生,他们教我用西安话念"嫽扎咧",结果被嘲笑带着火锅味。

要说最意外的惊喜,是藏在书院门的关中书局。推开斑驳的木门,满屋子都是旧书墨香,二楼露台能看见魁星楼的飞檐。老板是个戴圆眼镜的老陕,听说我爱吃辣,非要请我尝自家腌的油泼辣子,就着刚出炉的石子馍,辣得我直吸气他还笑:"你这四川娃吃辣还不如额婆娘!"



在陕历博泡了大半天,算是把陕西历史吃透了。从仰韶文化的彩陶罐,到汉代的鎏金银竹节熏炉,最震撼的是唐代壁画馆。那些侍女图上的薄纱衣裙,连衣褶里的金线都看得清清楚楚。蹭导游听到个冷知识:唐朝贵妇的胭脂是用石榴花和朱砂调的,难怪壁画上的腮红千年不褪色。

临走前专门去永兴坊摔碗酒。五块钱一碗的桂花酿,喝起来甜丝丝的,摔碗时周围游客齐声喊"岁岁平安",瓦片堆得比人还高。隔壁摊子现打的甑糕冒着热气,枣泥豆沙裹着糯米,烫得我直跺脚也舍不得吐出来。卖镜糕的大妈看我吃相,又多送了个玫瑰馅的:"给咱四川女婿带个好!"



要说最舍不得的,还是西安人的实诚劲儿。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非得拉着手唠半天家常;问个路能给你画出地图再附赠美食攻略;就连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赶高铁,等红灯时都要下车帮我看行李厢关没关严实。这种热气腾腾的市井温情,跟成都的悠闲不同,是带着黄土高原的敞亮和痛快。

现在回到成都,早上吃面总想加勺油泼辣子,路过武侯祠看见红墙也要想起西安的古城门。手机里存满了陕博的文物照片,微信里多了好几个卖腊汁肉的西安好友。终于明白为啥人家说"长安归故里",我这四川胃和四川心,倒是有一半留在那片城墙根底下了。

要是你们问我还去不去西安?我只能说:下回要是公司再派差,我绝对第一个举手!就是得提前练练掰馍功夫,省得再被大爷笑话。对了,听说冬天的西安城雪落满长安道,配上羊肉泡馍更是美得很......(咽口水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