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大众的认知里,阿尔茨海默病或许是最为人熟知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那些逐渐遗忘至亲、迷失生活轨迹的案例令人揪心。然而,有一种疾病同样不容小觑,它就是帕金森病,作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悄然给无数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每一个受帕金森病困扰的患者,都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打乱了日常生活的节奏,颤抖的双手、缓慢的动作、难以维持的平衡,这些症状不仅折磨着他们的身体,更消磨着他们的意志,且该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使得帕金森病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医疗难题。
长久以来,无论是传统药物治疗如补充多巴胺,还是手术治疗如使用脑起搏器,都主要聚焦于缓解患者的症状,而无法触及疾病的根本,无法有效延缓其进程。然而,这一局面在近期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2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通过长达五年的不懈努力,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革命性的研究成果。该团队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治疗的新靶点——FAM171A2,并基于该靶点发现可以延缓病程的候选药物,有望从疾病早期对帕金森病进行诊断和干预,结合现有的对症治疗手段,可实现对帕金森病的“标本兼治”,造福百万帕金森病患者。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被《科学》杂志审稿人誉为“帕金森病(PD)领域的圣杯性工作”,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现的蛋白靶点极具创新性,在此之前,学界尚未有关于这一蛋白的任何功能性实验研究。
郁金泰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帕金森病关键致病蛋白——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在神经元间传播的“导火索”,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能够抑制这一过程的新药候选分子。这一切的起点,是从大规模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识别出FAM171A2作为帕金森病的风险基因。作为一种此前从未被研究过的神经元细胞膜蛋白,FAM171A2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对科学界而言是一片未知的领域。
团队巧妙地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AI for Science),对FAM171A2的蛋白结构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了高效的虚拟筛选,极大地缩短了研究周期,使得团队在短短五年内取得了原本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达成的成就。最终,他们从七千余种小分子中筛选出了bemcentinib,这一化合物在实验中展现出有效抑制FAM171A2与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结合的能力。
目前,郁金泰团队已就基于干预FAM171A2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申请了国际专利,并计划全面、系统地推进小分子药物、抗体以及基因治疗手段的临床前研发工作,以期尽快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不仅将为数以百万计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更标志着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在帕金森病的“原创靶点发现-机制解析-产品开发”全链条创新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预测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截至2022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2.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9.8%。根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的表示,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成为我国老年人群中的一大健康难题。
中国4大重点抗帕金森氏病药临床试验发展现状分析
截至2023年11月14日,我国抗帕金森氏病药临床试验有181项。其中,进行中的临床试验有52项。从产品的角度来看,4大药物的临床试验项目超过了44%,在进行中的盐酸普拉克索临床试验有9项,占据整个进行中阶段药物的17.3%。
帕金森病,这个长期笼罩在患者生活之上的阴霾,终于迎来了穿透云层的曙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的突破性研究,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从发现全新靶点 FAM171A2,到筛选出有效候选药物 bemcentinib,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更标志着人类在对抗帕金森病这场持久战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神经系统药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