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通过5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此次研究发现的全新治疗靶点和候选新药有望从疾病早期对帕金森病进行干预,延缓疾病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2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意味着全球1000多万患者终于等来了可能改写病程的曙光!

这可不是什么普通进展,而是直接把准星对准了帕金森病最致命的七寸:过去所有治疗都只能当"救火队员",这次中国科学家直接把火源给端了。



要理解这个突破有多大,得先看看帕金森病有多难缠。这病就像脑子里装了个看不见的沙漏,随着时间推移,掌管运动的神经细胞被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一点点啃食。等到患者手抖的端不住碗、腿僵的迈不开步,其实大脑里的多巴胺神经元已经没了六成以上。更可怕的是这个沙漏倒计时能提前十几年启动,当你在麻将桌上摸牌手滑,或者半夜睡觉突然拳打脚踢时,病理性蛋白可能已经在脑干里悄悄搞破坏了。传统治疗就像给漏水的房子不停舀水,左旋多巴这类药物只能临时补充多巴胺,脑起搏器相当于在漏水的管道上装个增压泵,但谁都挡不住房子地基持续下沉。

这时候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干了件特"刑侦"的事。他们从全球患者的基因数据库里大海捞针,揪出一个叫FAM171A2的"嫌疑分子"。这玩意儿在神经元表面站岗,以前从没人注意过它。通过五年抽丝剥茧,科学家们发现这货简直是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最佳拍档。最实锤的证据来自临床数据:患者脑子里FAM171A2越多,作恶的α-突触核蛋白就堆得越高,把转基因小鼠的这个"内鬼"敲掉后,帕金森症状立马刹车。这个发现相当于找到了犯罪链条的关键接头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研发专门的手铐。

这种釜底抽薪的方法让人想起2013年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转折点。当时国际团队通过分析数万人基因组,一口气揪出11个风险基因,像GPS定位一样把研究焦点引向淀粉样蛋白沉积这个核心机制。虽然阿尔茨海默病至今还没被攻克,但那波基因大发现直接催生了现在的抗体药物,让医学界有了精准打击的目标。复旦团队这次的操作更进阶,不仅定位了新靶点,还顺手把"缉毒犬"也就是候选药物都训练好了,这效率堪比从发现毒枭老巢到特警破门一气呵成。

更大的价值是,这次打破了传统治疗的三重困局。

第一重困局是"治标不治本",现有药物就像给手机充电,电量撑不了多久还得接着充;

第二重困局是"马后炮治疗",等确诊时神经元都死一大片了;

第三重困局是"拆东墙补西墙",多巴胺类药物用久了会产生幻觉、异动症这些新麻烦。而FAM171A2抑制剂玩的是"源头截流",在病理性蛋白开始传播前就断它的路。

更绝的是这个靶点出现在病程极早期,意味着未来可能通过检测FAM171A2水平,在患者手还没抖时就介入治疗,真正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消息一出,国内生物医药板块就上演"涨停潮",据说华山医院实验室的电话已经被投资机构打爆。有知情人透露,至少三家跨国药企带着空白支票来谈合作,就想抢这个靶点的首仿药开发权。更长远的影响藏在那个"全国帕金森病生物样本库"里,这可不是普通的冰箱仓库,而是装着十几万份患者脑脊液、血液和基因数据的"宝藏"。有了这个数据库,未来完全可以预测哪些人容易得病,该吃什么药,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当然,FAM171A2抑制剂现在还是实验室里的"优等生",要变成患者兜里的救命药,还得闯过毒理测试、长期疗效观察这些"鬼门关"。不过中国团队这次留了个心眼,不仅布局了小分子药物,还同步推进抗体药和基因疗法,相当于给这个靶点上了三重保险。这种全方位包抄的打法,在十年前的中国医药界根本不敢想象。

站在2025年的关口回望,这场突破更像是中国科研进化的缩影。五年前我们还在为"为什么原创靶点都是欧美发现的"憋屈,现在自家团队不仅发现了新靶点,连后续开发路径都规划得明明白白。这背后是华山医院神经科连续二十年深耕帕金森病的积累,是国产冷冻电镜、基因编辑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国家在脑计划等重大专项上的持续投入。就像当年高铁技术从引进到领跑,中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正在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

不过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药什么时候能用上?从科研论文到药房柜台,通常要爬十年的"天梯"。但这次情况特殊,候选药物bemcentinib原本是抗癌药,安全性数据是现成的,相当于跳过了毒理试验的"前戏"。再加上国内创新药"附条件上市"的新规,运气好的话三五年内就能见到曙光。到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帕金森病患者不再需要每天卡着点吃左旋多巴,而是像高血压患者那样,定期打一针就能按住疾病的暂停键。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场医学突围战还有个意外收获,就是给治愈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指了条明路。阿尔茨海默病、渐冻症、亨廷顿舞蹈症,这些病虽然症状各异,但都跟错误折叠蛋白的传播脱不了干系。复旦团队在论文里留了个"彩蛋":FAM171A2蛋白在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患者脑中也异常活跃,这意味着今天的研究可能是打开整个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宝箱的万能钥匙。就像当年青霉素的发现意外带动了抗生素家族崛起,这个中国发现的新靶点,说不定正在酝酿一场神经医学的链式反应。这是极具想象力的信息!

站在更宏大的视角看,这场突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换道超车。当欧美药厂还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淀粉样蛋白战场上死磕时,中国科学家另辟蹊径抓住了帕金森病的蛋白传播机制。这种科研战略的灵活性,加上临床资源大国的数据优势,正在重塑全球医药创新的版图。未来某天,当美国患者用上Made in China的神经保护剂时,大概会想起2025年这个春天,中国团队在《科学》杂志放的那把"火",这把火不仅照亮了帕金森病的至暗时刻,更点燃了全球神经医学革命的新引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