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十万大山波光粼粼的溪边,村民在草丛中偶然发现了一群怪鱼,它们即使离开赖以生存的水域,也不会像其他鱼类那样迅速走向死亡,反而能在陆地上开启一场独特的“漫步之旅”。
它们巧妙地用鳃盖和肛鳍上尖锐的刺支撑起身体,鱼鳍有节奏地摆动,尾巴则像灵动的指挥棒,来回摇曳,拖着身体缓缓前行。
更为奇妙的是,它们还在蜿蜒的山路间排成整齐的队伍,十几条鱼一条紧随一条,蹦蹦跳跳地向着未知进发,仿佛在与时间赛跑。
通常,鱼类一旦被捕捞上岸,很难再存活下去。然而,这种鱼却能在陆地上自由“行走”,甚至能在山地环境中悠然生活数天之久。这不禁让人好奇:它们究竟藏着怎样的特殊本领呢?
01
大雨过后,天空放晴,十万大山溪水的水温悄然降低。攀鲈面对水温的骤变,变得难以适应。于是,它们纷纷如同勇敢的探险家,从水中奋力爬出,踏上寻找其他温暖水域的征程。
不仅如此,当水中的氧气变得稀薄,或者生活的池塘干涸,变成一片死寂的旱地,又或者食物短缺,陷入“饥荒”之时,攀鲈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向着岸上爬行。
正因如此,在广西的一些山间峡谷中常常能看到成群的攀鲈在艰难地爬行。它们翻山越岭,跨越重重障碍,只为寻找新的生命之源——水源。
有记载表明,攀鲈在陆地上较为适宜的环境中,能够顽强地存活6至7天之久。所以,它们偶尔出现在陆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尽管攀鲈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但一旦离开水,它们的行动变得迟缓起来,这也使得它们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眼中的美味猎物。
02
攀鲈之所以能够在陆地上自如移动,秘密就藏在它们独特的身体结构中。
它们的尖鳍和坚硬的鳞片,就像一套坚固的铠甲,不仅保护着它们的身体,还为它们在陆地上的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绝大多数鱼类的胸鳍和腹鳍,主要是为了在水中轻盈地游动。但攀鲈的胸腹部,却长着一对肌肉发达的鳍,这对鳍可不简单,它们不仅能够稳稳地保持身体平衡,还能配合尾部的摆动,推动自己向前。
这些独特的鳍,使它们能够像拥有了拟足一样,支撑起身体,在地面上欢快地跳跃和行走。再加上鳃盖、肛鳍和尾巴的默契配合,它们甚至能够轻松地做出翻身这样高难度的动作。
此外,攀鲈除了用鳃呼吸外,鳃部内还隐藏着一个独特辅助呼吸器——鳃上器,也叫褶鳃。这个“鳃上器”形状独特,且离水后不会粘连,为攀鲈打开了一扇通往陆地生存的大门,帮助它们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氧气。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神奇的呼吸器,攀鲈在缺水的环境下也不会缺氧,即便离开水,也能在陆地上顽强地存活较长时间。
更令人惊叹的是,攀鲈甚至优化了自己的视觉系统。
我们知道,水中的光线经过折射,与陆地上的光线有着很大的不同。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视觉系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然而,攀鲈却能够适应从水中折射到空气折射的光线变化,这使得它们在陆地上也能方向感十足,不会迷失在陌生的环境中。
03
这种被当地人称为“会走路的鱼”,实际上是鲈形目攀鲈科攀鲈属的物种——攀鲈。它是亚洲特有的鱼类。
攀鲈的头部圆润可爱,个体相对较小,成年个体的体长大约为20厘米,身体短而肥壮,仿佛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小肉团。
它们身上的鳞片非常厚实且坚硬,保护着它们免受外界的伤害。背鳍上还有尖锐的刺,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宝剑,时刻准备抵御敌人的攻击。
它们的弹跳力惊人,可以轻松跃上河岸。而且,它们特别喜欢钻洞,就像调皮的地鼠,还会在河底开洞打窝,打造自己温馨的家园。
不过,攀鲈通常不耐低温,就像怕冷的孩子。一般来说,在10摄氏度的环境下,它们就会逐渐进入休眠状态。而当温度降至0℃时,攀鲈可能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生命变得脆弱不堪。
攀鲈属于杂食性偏肉食性的鱼类,食物来源丰富多样,包括小鱼、小虾、浮游动物、昆虫及其幼虫等。
为了捕食空中的昆虫,它们常常依靠头部发达的棘、鳃盖、胸鳍等器官,攀爬上岸边的树丛,开启一场独特的捕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