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人民情怀,善群众工作,是你这个‘老’公安的核心本领。到了云南要真真实实地去调研当地所需,融入当地发展。”2022年7月,带着普陀区的嘱托上任后,我白天跑乡镇看项目实地调研,晚上与另一位援滇干部金鸣一起商议次年计划编制,日均步行超20000步。两个月后,我们跑遍了东川区9个街道乡镇。
初识东川
东川矿产资源丰富,有“天南铜都”之美誉。但数千年的伐薪炼铜导致生态破坏、资源逐渐枯竭,2021年被列为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调研路上,突如其来的大雨,山上大量的落石,飞快的车不断闪躲带来的后怕,让我们感到,要使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向鱼米之乡转变的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丈量东川
自上任第一天起我们就深入东川区各乡镇基层一线,了解农业发展,调研当地所需,与老百姓一起朝夕而作,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带着普陀区“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精神,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当地老百姓对东西部协作项目的需求,收集意见建议,做好项目动态跟踪,以“当地所需,普陀所能”为导向规划日常工作。
改变东川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东川区地处干热河谷区域,发展热区果蔬优势明显,但自然环境使得农业发展具有局限性,一方面水资源分布不均,另一方面有效土地面积较少,而无土栽培可以打破土壤限制,还能最大程度减少病虫危害。
只有把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帮扶项目做精做优,让当地优势产业发挥最大效益,才能推动东西部协作优势互补。
于是,我们培育特色园区,自2022年以来,东川区与普陀区共建小江干热河谷农业科技产业园,建成日光智能温室大棚31140平方米,连栋智能温室大棚44100平方米,在园区培育干热河谷特色精品果蔬,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实现无土栽培和绿色种植,在解决传统种植病虫害的同时,全面提高种植效率,探索发展观光农业。目前,该项目已成为东川区小江干热河谷地带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培育“手撕小西瓜”“清河西瓜”等省市级“一村一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亩产蔬菜12吨、水果4吨,全年农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我们开展试验示范,和上海市农科院一同成立沪滇协作农业专家工作站,引进番茄品种117个、辣(甜)椒品种3个、西瓜品种5个、甜瓜品种7个、南瓜品种9个、甘蓝品种2个,柑橘品种15个、葡萄品种13个、蓝莓品种2个,筛选出了在东川干热河谷地区较适宜种植的品种25个。在朱为民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区域种植普通蔬菜年产值从60万元提升至年产值320万元。手把手培养20名番茄制种人才,通过引进并试验示范10个番茄新品种,带动500户农户种植1000亩番茄,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我们促进村民增收。2023年,在干热河谷易地扶贫搬迁区域建设采用高标准荷兰模式,连栋玻璃温室,荷兰立体栽培系统种植樱桃番茄和现代设施农业育苗基地,引入省级龙头春晓农业运营,每一棵种苗都实现了智慧化管理、科技化运行,每株番茄年产量可达15千克。园区选址在移民搬迁点,采用“企业+村集体+脱贫户”模式,企业用工全部招聘园区附近移民搬迁群众。我们拓宽销售渠道。持续推进“云品入沪”,打响东川热区果蔬产品品牌。“东川大集”第四季系列活动首次以“红土优采”冬季农产品发布为主题走进上海,并在真如副中心设立了展示特色农产品的固定集市“彩果云”,将东川的农产品店开到了上海。我们积极帮助联系上海各大商超、蔬菜批发市场,大量采购东川农产品,以“上海市场”推动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进上海、走向云端。我们改善基础设施。东川地势高差大,“结构性缺水”问题突出,利用上海资金和上海技术,至今投入建设了11个群众迫切需要的自然能提水项目,保障了千亩土地的灌溉用水,增强了特色产业发展后劲,曾经的一条条泥石流沟旁,如今高效农业蓬勃发展,荒滩变良田,瓜果飘香。
要走的路很长,但步伐坚定。我们依然相信改变的力量,能帮助东川的老百姓带来更幸福的生活。
口述人:昆明市东川区委常委、副区长 刘俊
整理人: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