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吃鱼吗?你吃过最贵的鱼是什么鱼?
那你知道古代什么鱼最贵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平民百姓吃不起的那些鱼吧!
黄河鲤鱼
如果一定要有个榜单的话,黄河鲤鱼绝对排在前列。
黄河鲤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古代文献中就经常提到其“甘鲜肥美,可称珍品”,并被列为“四大名鱼”之一。
它主要生长在黄河中上游的峡谷地带,这些区域水流湍急、河床多变,自然环境复杂,使得黄河鲤鱼的产量有限。此外,黄河下游地区河道变迁频繁,不利于大规模养殖,导致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明清时期,黄河鲤鱼成为皇家特供的贡品,地方官员对黄河鲤鱼的管理愈加严格,进一步限制了市场流通。
因为名声大和稀缺性,黄河鲤鱼在市场上备受追捧,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鲈鱼
鲈鱼肉质鲜美,因为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成为了高档宴席上的珍馐,价格自然不菲。
鲈鱼多生活在清澈的河流或湖泊中,且对水质要求较高,数量也很有限。在古代,由于捕捞技术和运输条件的限制,能够捕获并运输到其他地区的新鲜鲈鱼数量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其价格。
古代文人墨客对鲈鱼也是赞誉有加,很多诗词歌赋里都提到了鲈鱼的美味。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食鲈鱼》里就有一句“鲈鱼无骨恰如酥”,这些文学作品无疑增加了鲈鱼的文化附加值。
更别说,古代皇室和贵族也喜爱鲈鱼,鲈鱼被打上了“上层人士”的标签,需求量增加,供应量又有限,自然导致价格上涨。
鲥鱼
首先,鲥鱼是一种洄游鱼类,只在每年春末夏初才会洄游至长江等淡水区域繁殖,洄游时间也很短暂,通常只有一个月左右,因此捕捞期非常有限,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鲥鱼对水质要求极高,且捕捞时需要特定的技术和时机,这使得鲥鱼的捕捞成本较高,从而推高了市场价格。
鲥鱼离开水后非常娇弱,保鲜难度极高。古代运输技术有限,为了将鲥鱼从产地运至京城,需要使用冰船和快马接力,沿途设立冰窖保鲜。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马不停蹄,甚至“马伤人死”。这些运输成本都会被附加到鲥鱼身上。
鲥鱼自汉代起就被视为“南方良品”,明清时期更是成为皇室贡品。每年的第一网鲥鱼必须送入皇宫,皇帝还会举行“鲥鱼盛会”,赐予文武百官品尝。鲥鱼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了,更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古代文人墨客和贵族阶层对鲥鱼也是赞不绝口,苏轼的《赤壁赋》中就有“鲈鱼美”之句,千百年流传下来,鲥鱼更是名声斐然。
张爱玲提到“人生三大憾事”,其中一件就是“鲥鱼多刺”,这种“又爱又恨”的口吻让人对鲥鱼之美味更加向往。
鳜鱼
鳜鱼肉质肥厚,口感细腻,几乎没有肌间刺,食用体验极佳。
它生长缓慢,一般需要5-6年才能达到成熟期。同时,它对生活环境要求较高,通常生活在清澈的河流或湖泊中,且分布不广。
鳜鱼与“贵”谐音,常与富贵、吉祥等正面寓意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节日庆典或重要场合中,鳜鱼常被作为吉祥的象征出现在餐桌上。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能看到对鳜鱼的赞美,比如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中就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之句。
在古代医学中,鳜鱼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补虚损、健脾胃等功效,这也使得鳜鱼更加珍贵。
鲟鱼
鲟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它的资源也很稀少,加之捕捞困难、运输和保鲜难度高,这些成本都增加了它的价值。
在古代,鲟鱼有多种称呼,如“鳣鱼”“鲔鱼”“黄鱼”“大腊子”等。其中,“千斤腊子”指中华鲟,“万斤象”指白鲟。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周颂》中就提到“有鳣有鲔”,其中“鲔”指的就是鲟鱼。《礼记》中也记载了“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说明鲟鱼在古代被视为珍贵的祭祀用品。
三国时期的陆机提到鲟鱼的食用方法:“可蒸可臛,又可为鲊,子可为酱”,说明古人对鲟鱼的食用方式已经非常多样。
苏轼在《渼陂鱼》中提到“黄鱼屡食沙头店”,这里的“黄鱼”指的就是中华鲟。苏轼还详细描述了鲟鱼的美味,说明当时鲟鱼虽然常见,但已是非常珍贵的食材。
陆游在《入蜀记》中多次提到长江中的鲟鱼,他描述了鲟鱼的体型和捕捞场景,并提到当地人以制作鱼子酱为业。
在古代医学中,鲟鱼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等功效,这也使得鲟鱼更加珍贵。
鲟鱼的资源也很稀少,加之捕捞困难、运输和保鲜难度高,这些成本都增加了它的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珍贵鱼类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