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某医院急诊科

接连抢救2名

因生吞鱼胆导致器官衰竭的患者

小小一个鱼胆

为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鱼胆毒性胜砒霜!

不论生食、熟食都会中毒

鱼胆即鱼的胆囊,位于鱼类躯干部腹侧,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

鱼胆胆汁含有胆酸、牛黄胆酸、氢氰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组胺等多种毒素,其中毒性最大的是氢氰酸,其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还大。加热、烹煮或酒精都无法破坏这些毒素,因此即便将鱼胆蒸熟食用或是用酒冲服鲜鱼胆,仍可能导致中毒。


虽然并非所有鱼胆都有毒,但人们常食用的淡水鱼,如鲫鱼、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等的鱼胆均含有毒性。因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避免食用所有鱼类的鱼胆。


鱼胆中毒有哪些症状?

鱼胆中毒之后,发病速度很快,潜伏期为半小时到6小时左右。具体症状为: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通常最早出现,多发在服用鱼胆后1~14小时。数小时后可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肝区疼痛、少尿、无尿、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腰痛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休克,危及生命。


提醒您:明确鱼胆中毒后,应立即就医,彻底洗胃或催吐以清除体内毒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一些能保护胃黏膜、延缓胆汁吸收的药物或食物。重度鱼胆中毒患者应尽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能短时间内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减轻对器官的损伤。

如何预防鱼胆中毒?

宰杀时,务必将鱼胆清理干净。如果不慎将鱼胆弄破,应立即将沾染胆汁的鱼肉切掉。若鱼胆污染范围较大,为确保安全,建议将整条鱼丢弃。谨防鱼胆汁溅入眼睛,含有毒素的鱼胆汁可能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甚至引起失明。

吃鱼需警惕这种疾病

肝吸虫病,学名华支睾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草鱼、青鱼、鲢鱼、鳙鱼等常见的淡水鱼,都可能携带肝吸虫囊蚴,很多人爱吃的鱼生、鱼生粥、烫鱼片等食物,如果食材处理不当,感染肝吸虫病的风险极高。


肝吸虫病感染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或仅出现食欲缺乏、乏力、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导致胆囊炎、胆管炎、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发胆管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甚至可能出现侏儒症。

肝吸虫病如何预防?

1.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食用生鱼片、鱼生粥感染肝吸虫病风险较高。涉及淡水鱼的生食或半生食菜品,都存在感染风险,应确保将鱼充分煮熟后食用,如采用清蒸方式,一般需100℃蒸15分钟以上,彻底杀灭肝吸虫的囊蚴。

2.谨慎选择食用鱼类:正规超市、市场供应的鱼经过检验检疫,来源可靠。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鱼,特别是来自肝吸虫病流行地区野外水域的鱼。

3.处理食物时生熟分开:处理食物时,切生鱼的刀具和案板要与处理熟食的严格分开使用,防止生鱼上肝吸虫的囊蚴污染熟食。同时,盛放生、熟食物的容器也应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4.保持厨房清洁:及时清理厨房,擦拭灶台、洗碗池等,清除食物残渣和水渍,避免给寄生虫和细菌提供滋生机会。


注意: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若有肝吸虫病流行地区旅居史,以及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史的,要告知医生相关情况,做好疑似症状的排查和诊治。

少吃这五类鱼

吃多了对健康有害

1.过度油炸的鱼:首先,高温煎炸后的鱼肉会产生自由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以及致癌物杂环胺;其次,鱼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在高温下会被破坏,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2.淡水生鱼: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吃生鱼片,但就淡水鱼类来说,它们往往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因此淡水鱼必须要完全煮熟才能食用,如果生食,就很容易导致寄生虫侵入体内,进而危害自身健康。因此,对于草鱼等淡水鱼来说,大家切记不可生食。如果一定要生吃,尽量选择比较安全的海水鱼,选择规模大、有正规资质的购买渠道。


3.腌制的咸鱼: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能与腌制品中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反应形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人体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使血管扩张、血红蛋白变性,增加致癌风险。

4.甲醛泡过的鱼:甲醛可起到保鲜、增色以及防腐的作用,一些商家为了延长鱼的保质期会违法添加甲醛,而人在接触甲醛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白血病。日常挑选鱼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发现鱼肉异常发白肥大、有异常气味或者是一捏就碎的话,则很可能是甲醛鱼。


5.不选巨型、鱼龄太大的鱼:体型越大或者鱼龄越大的鱼,鱼肉中的甲基汞含量越高。汞聚集相对较低的有鲭鱼、鲑鱼、沙丁鱼、比目鱼、凤尾鱼、虾、金枪鱼等,并且这些种类的鱼类EPA、DHA的含量也较高。

吃鱼好处多

但是要牢记这两点

鱼是个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包括有丰富的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等,同时还是个低脂肪的食物,即便是多吃也不会长胖。


一项针对5000余人的队列研究指出,较高的鱼肉摄入与我国人群脑卒中死亡风险下降相关。相较于不吃鱼的人群,每日吃鱼可让脑卒中死亡风险下降30%左右。

无独有偶,还有研究发现相较于每周吃鱼<100g的老年人,每周吃鱼>100g的认知水平下降的风险降低了35%。

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每周最好吃1~2次鱼,每周不要超过300克,还要吃其他禽畜肉、蛋奶和大豆坚果,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吃鱼肉时,其实也有一些注意事项,这两件事要做对。

1.鱼肉不能代替红肉:红肉和白肉内的营养价值不同,如红肉内的铁元素比白肉要高许多。日常不能完全只吃白肉而丢弃红肉,正确的做法是二者配合食用,建议每日摄入75~100g白肉、50~75g红肉。

2.最好清蒸:清蒸可最大程度保留鱼肉内的营养价值,且油脂含量很低,吃起来也比较鲜美,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


鱼肉是个非常健康的食物,所谓的吃鱼会致癌的研究,更多是观察性研究,并没有表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不能盲目轻信!

按部位吃鱼

吃对部位美味翻倍

专家介绍,以鮰鱼为例,鱼鳔的蛋白质含量最高,鱼皮的蛋白质含量次之,鱼肉的蛋白质含量排在第三位。大家吃鱼都会先吃哪个部位?鱼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味觉感受,吃对了部位,美味也会翻倍。

1.鱼头:含有一定量EPA和DHA,有助于保护心脑血管、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唯一缺点是容易富集有害物质(比如某些重金属物质),所以要避免吃一些含汞高的鱼头。

2.鱼皮:口感爽滑,富含胶原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不过也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所以建议优先选择一些深海鱼。

3.鱼腹:脂肪含量最高的部位,DHA和EPA的总量最大,而且肉质滑嫩。

4.鱼骨:鱼骨富含钙,且吸收率好。酥炸小黄鱼就是不错的补钙佳肴。但要注意,油炸食品不宜多吃,遇见稍硬的刺仍然要吐掉。

5.鱼籽:鱼籽蛋白质含量高,不过胆固醇和嘌呤的含量也较高。一般人群可以食用,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人群不宜过多食用。

6.鱼鳔:鱼鳔富含胶原蛋白,喜欢吃的人,可以将其用清水洗干净,和鱼一起清炖或者红烧。

7.鱼尾:鱼尾的肉质细腻,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比腹部高,但吃的时候要注意鱼刺。


按季节吃鱼

春天是吃鱼的好季节


鱼也有自己的季节生长特性,选对了季节,美味程度就会直接翻倍。经历一个漫长的冬季,在春暖花开时,鱼的食物变得丰富多彩,也让鱼肉变得更加肥美。因此,春天是吃鱼的好季节。

推荐:鳜鱼

鳜鱼是标准的春令时鲜,肉质细嫩丰满。首推清蒸,当然,松鼠鳜鱼也不错,其酸甜的口感能很好地衬托鱼肉的鲜美。

推荐:黄鱼

黄鱼春季产量高。初春是大黄鱼的产卵期,晚春是小黄鱼的产卵期,此时肉质最为鲜嫩,千万不要错过。清蒸或香煎都是好选择。

推荐:三文鱼

虽然我们吃到的三文鱼大多是冷冻生鲜,但春季依然是吃三文鱼的好时机。此时三文鱼也处于产卵期,鱼肉脂肪含量高,生吃刺身时更加香甜润滑,烟熏、轻度腌制或油煎也很可口。

按颜色吃鱼

每种颜色都来点儿

鱼肉的颜色,很多时候也昭示了它的营养价值。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每种都来点儿,不过考虑到每个人的营养需求不同,以及鱼肉价格的差异,也可以做一些取舍。

1.白色

这种鱼肉一般比较细嫩,蛋白质含量高,营养素均衡。

代表鱼类:银鲳鱼、银鳕鱼、小黄鱼


2.橙色

多属于鲑科鱼类,鱼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且肉多刺少,老少咸宜。

代表鱼类:三文鱼、鲑鱼


3.红色

深红色的鱼肉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后文缩写DHA)、二十碳五烯酸(后文缩写EPA)这两种脂肪酸,非常健康。唯一缺点是价格比较贵。

代表鱼类:金枪鱼


4.奶黄色

这种鱼的肉质结实,刺少,含有丰富蛋白质,而且价廉物美。

代表鱼类:青花鱼、秋刀鱼


小贴士多一点

宝妈们为什么需要多吃鱼?

鱼类中包含丰富的DHA,它被誉为宝宝大脑发育的“超级燃料”。DHA不仅有助于提高宝宝的智力发育,还能改善视力。鱼肉中的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能极大满足宝妈和宝宝的营养需求。

哪些鱼特别值得推荐?

针对计划怀孕的女士、孕妇以及幼儿父母,国外专家给过一些建议,大家可以参考下。

不过国外的饮食习惯中,河鱼吃得少,海鱼吃得多,所以大家也要根据自己的口味调节。

最佳选择:凤尾鱼、沙丁鱼、大西洋鲑鱼、大西洋黄鱼、大西洋马鲛鱼、鳕鱼、黑鳕、牙鳕、明太鱼、比目鱼、淡水鳟鱼等。

不错的选择:石斑鱼、大比目鱼、安康鱼、红鲈、鲤鱼等。

避免食用:马林鱼、大鲭鱼、旗鱼、长寿鱼、大眼金枪鱼等。

野生鱼更加健康吗?

野生鱼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如果生活的水域污染严重,可能出现体内重金属沉积超标。

养殖鱼类的水体环境、饲料质量等都有国家标准,相对安全得多。


吃鱼有没有禁忌呢?

痛风发作期的患者,最好暂时不要吃鱼。

有胆囊疾病或者需要减肥的人群,少吃煎炸的鱼类,清蒸或煲汤更为适宜。

孕妇、乳母、儿童等特殊人群注意参考前面提到的标准,那些标明“避免食用”的鱼类一般都存在含汞量高的风险,建议避开。

老人和小孩要优先选择无刺或少刺的鱼,如罗非鱼、银鱼、鳕鱼、青鱼、比目鱼等。


什么烹饪方法最值得推荐?

清蒸:温度不超过100℃,水蒸气的包裹能够保证鱼肉的鲜味被牢牢锁住,同时也没有过多的油,十分健康。

红烧:需要先煎,容易导致营养流失,可以烹饪时缩短煎的时间。

炭烤:会在表面产生致癌物,如果要烤,建议选择烤箱烹饪,并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油炸:最好避免,高温会破坏营养物质,油炸食物本身也不太健康。

赶紧分享给家人朋友

一起健康享用美食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孟猛 综合 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搜狐新闻、金羊网、科学辟谣、极目新闻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