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国际棋盘上,最令人咋舌的一步,或许便来自于一个“已备好,随时待命”的宣言。从传统的搅局者摇身一变,英国首相斯塔默高调宣布,英国愿意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消息一出,怎能不让人大跌眼镜?究竟是何原因,让曾经的大英帝国决定趟这浑水?

想象一下,大不列颠尽管昔日辉煌,却早已未在全球冲突中有过如此戏剧性的参与,而如今却期望担任“临危受命”的角色。



不过,英国专家们显然对自己信心满满,认为只需2800公里的前线和四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便可击退俄罗斯。然而,听到需要200个师、300万兵力时,不笑场都难。英国陆军现在还不到7.3万人,即便加上北约的兵力也无法将这个幻想变成现实。

既然大规模出兵似乎不太实际,那么英国图什么呢?首先,众所周知,战争从来不仅仅是炮火的游戏,更是利益的角逐场。对于付出不少的英国来说,如何分得乌克兰战后的那块“重建蛋糕”,显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考量。泽连斯基政权下的乌克兰,矿产资源丰富,是令西方各国垂涎已久的宝地。

自俄乌冲突以来,英国一直在后面耍起了“小聪明”,不仅拽住欧洲,还不忘踩一下俄罗斯,以保障自身利益。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英国对乌克兰的资助金额达到134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军事援助,早已迈入援助排行榜的前三甲。

然而,当美俄开启乌克兰问题的谈判桌时,并没有邀请任何欧洲国家,甚至包括英国。这种情况下,英国自然不甘心“竹篮打水一场空”,纷纷叫嚣要派兵入乌,以增加谈判筹码。



其次,英国的野心不只在于乌克兰。其在国际舞台上重塑领袖地位的企图同样明显。英国这个陆地孤岛,一直以来都以防范欧陆强权为策略,维持自身的独立性。从对抗拿破仑、遏制德意志帝国,到冷战时期面对苏联,英国从未放松对欧洲局势的控制。

近年来,英国脱欧后,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面临质疑。为了重新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英国接连展示出其军事上的积极姿态。

先是建造新型航母,然后更是在印太地区进行战略巡弋,这些动作背后,无不透露出一种急于重塑辉煌的迫切和野心。然而,距离遥远的印太地区难以真正施展拳脚,俄乌冲突倒是个近在眼前的机会。

为什么俄乌冲突会成为英国的突破口呢?随着美国将战略重心逐渐转向印太地区,欧洲的安全责任被迫更多地落到英国肩上。

在美欧巨人的脚踩之间,作为桥梁的英国如果能成功扮演这一重要角色,必将在欧洲事务中取得新的发言权。此番高调参与俄乌冲突,无疑也是为再次掌权铺路。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英国表现出的“责任心”背后,也有不少坑。毕竟,乌克兰的局势曾让全世界见识到什么叫做“互踢皮球”:各方势力相争,唯剩乌克兰无力应对。若无强有力的国际多边协调,仅靠一两个国家不仅难以施展,反而可能让冲突升级。

对于英国而言,这场冲突更多的则是一场漫长的博弈,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施压以攫取更多利益。所谓维护和平,不过是一顶冠冕堂皇的帽子,用以掩护各自利益的攫取。而乌克兰,夹在欧美俄三者之间,若继续依靠这些“嘴上保证”,其结果恐怕依旧难以乐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