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芝市察隅县西南部,有一个名叫上察隅的边陲小镇。这里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是个宜居之地。对于曾担任上察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常小青而言,这里是他的“家”,这里的各族群众是他的“家人”。

自担任上察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以来,常小青坚守初心使命,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我想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点事。”常小青说。

他的心中装着群众的安危冷暖。

“我们村的土地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根本所在,怎么能出让呢?”“我们不同意,没有土地,哪会有收入?”

时间回到2022年的一天,上察隅镇松林村文化活动室内人声鼎沸。为着力推进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创建,察隅县计划在上察隅镇松林村选址新建搬迁村——永宁村,但松林村群众认为搬迁选址影响到了自身利益,征地工作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常小青深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于是,他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先做村“两委”和党员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家讲信念、顾大局,再通过党员辐射带动群众改变观念。同时,开展走访调研,深入每家每户了解大家的想法和顾虑。

那段时间,他带领包片、包村干部起早贪黑入户走访,与群众沟通,宣传相关政策、倾听意见、要求和困难。

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益金家四郎江村大学毕业还未找到工作,也了解不到相关就业信息;德西常年患病,儿女都在外务工,生活困难;益西旺姆家仅靠6亩地生活,要是出让土地,生活怎么办……

“干工作,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常小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笔记本上记录的群众困难,他能现场解决的就立马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就回到镇里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在常小青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众最终同意出让土地。搬迁群众入住后,他还组织松林村党支部帮助搬迁群众采集薪炭、开垦土地,营造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如今,站在高处眺望,入目可见永宁村76户421名群众生活焕然一新,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以实际行动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书记啦,谢谢你,我现在住得很好。”“好,好,过些日子我去看您……”短短的一通电话,平常的几句话语,是群众对常小青最大的认可。

那是2022年7月的一天,还在办公室批阅文件的常小青接到电话:“镇长,松林村突发民房火灾,火势严重……”来不及听完汇报,常小青夺门而出。路上,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催促司机开快点。

到达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已被熊熊火焰吞噬,松林村党员群众正在灭火救灾。一旁的空地上,一位老人无助地瘫坐在地上,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旁边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常小青一边扯着嗓子喊“大家注意安全”,一边安排人指挥现场,然后急切地走到老人身边。他蹲在老人旁边,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过了好久,有人来汇报:“不知道起火原因,突然就烧起来了,村里赶紧召集党员灭火,现在火已扑灭,好在没有人员伤亡,但是东西都烧没了。”

莫名的一场大火,把160平方米的房屋烧成灰烬,导致仁青老人一家11口居无所、食无粟。

暂时安顿好仁青老人一家后,常小青第一时间向镇党委书记汇报,经过会议研究决定对仁青老人一家给予民政救助,帮助其渡过难关。他也多次自掏腰包为老人一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小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工作之余,他积极对接上级相关部门,联系本地企业爱心援助。在多方支援下,最终募集30余万元新建了一栋160余平方米的新房。现在,仁青老人一家11口在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其乐融融。

“如今,我虽然已经调任其他岗位,但我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变。”常小青坚定地说,“我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王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