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813年出生,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自祖父起迁居染阳。他所处的时代是落镇割据,宦官擅权,外族不断侵扰,民生日益凋散,唐王朝逐渐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
虽然李商隐才大志高,但所处的时代决定他必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李商隐的一生位卑,处于党争的夹缝中,一直遭受着来自外界的排挤,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终其一生都未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最后憾然离世。
但人生政治上的坎坷并不代表,李商隐的无能,他在诗歌艺术方面的才能使他崛起在晚唐诗坛,他在诗歌创作上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在艺术技巧上对我国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是因为他在诗歌创作中既能广泛学习前人之所长又能在此基础上另辟新径,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献侍郎钜鹿公启》。
细细分析,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看出他既赞成向李、杜学习,用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而又反对只作叫嚣怨张的怨刺;既强调对艺术的追求,又反对过分绮靡浮华。
他认为诗歌既不能“枯搞寂寞”毫无文采,也不能“骄奢艳佚”缺乏社会内容,主张用“绮靡”的辞藻反映’“怨刹”的内容。这是李商隐针对中唐时期不少诗人强调反映社会现实而忽视词藻优美的现象,提出的自己的主张。
他提倡“兼材”,反对“偏巧”,在博学的基础上,撷取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创作正是其理论的具体实践。李商隐对前人的学习、继承是多方面的,上至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下至唐代的李白、杜甫等,他都从不同角度汲取其有益的成分。
他的不少作品从思想上继承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及揭霉腐朽政治的批判精神,在艺术上继承了杜诗精心锤炼诗歌语言,重视形象意境、声律技巧的长处,从而创作了一些具有杜甫那样忧念国事的思想内容和沉郁顿挫风格的诗篇。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首长诗是李商隐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代表作。而这首诗的写作风格也是很明显受到了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味怀》、《北征》等诗的影响,在情怀、风格上都深得杜诗神韵。
李商隐对楚辞的学习也是极有成就的。屈原对理想的追求,对腐朽的政治势力的揭露批判,以及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幽愤,对李商隐的思想及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而楚辞的艺术形式对李商隐的影响则是更大。他特别醉心学习楚辞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那华美绚丽、富有文采的语言,并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将“怨刺”的内容,用绚丽的文采和比兴寄托手法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即兼容杜诗、楚骚之长的作品。他的咏史诗正是这种主张的成功实践。
借吟史来寄托对现实政治的感慨,这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一大特点。在他以前也有人写过咏史诗。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只单咏史别无寓意;西晋左思有《咏史诗》八首,而此诗只是通过许多史事和历史人物的荣枯得失,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失意的心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唐代许多诗人也写过咏史诗,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了左思的传统,没有突出的创新。李商隐承袭前人并不流为因袭,他在学习左思等人咏文诗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地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的咏史诗与其他诗人的咏史诗有个显著的不同点:他不局限于对历史进行叙述,而是从反映现实政治出发,以典雅含蓄的语言,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与感受,自然地寄寓在对史实的叙述中。
如《贾生》一诗,借古讽今,把矛头指向“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腐朽统治者。《齐宫》一诗仅用28个字,便写出了齐的亡国和梁的立国,以“风摇九子铃”暗喻风铃依旧,山河却改色,表达自己对晚唐国事忧。
在《隋宫》一诗中,他再现了隋场帝南游的挥霍无度.并在结尾说道:“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清晰明了的表达了李商隐对当前统治者的讥讽。
如果说李商隐的咏史诗是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精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诗歌的话,那么他的无题诗则是在此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
李商隐的无题诗汲取了各家的优点,创立了典雅华丽的艺术风格,使其比咏史诗具有更大的特色,也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他的无题诗数量多,以致后人一提到李商隐的名字,便立刻就会想到他的无题诗,所以毫不夸张的说,无题诗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成就。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写爱情,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看作是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追求,又可以看作是李商隐对人生理想锲而不舍的追求。
而说到此处,便不得不提他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此诗比喻贴切,新奇形象,感情委婉深切,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含意深沉。深沉的感情及诗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悲剧色彩的美感动了古往今来众多的读者。
无题诗大多意境朦胧模糊,但在这朦胧的意境中却隐伏着一条感情的脉络,诗中形象便是这含蓄情感的化身。而《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无题诗正是意境朦胧而含情隽永的代表作。
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是形成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的主要原因。在李商隐之前同样有很多著名诗人使用比兴手法,如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李白、白居易等,但他们用归用却并没有在,这一手法上添加创新。
所以在李商隐之前一首诗中通休运用比兴寄托手法的,在近体诗中很少见.而李商隐一改前人风格,在近休诗中大量运用比兴寄托手法。不仅在某个诗句中运用比兴手法,而且有的通体都在用比兴,并且在比兴中又夹有象征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此扩大了比兴手法运用的范围。
如《锦瑟》一诗就综合运用比兴、比喻、拟人、双关等多种技法,这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商隐创造性地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力求寄意的深隐与情味的隽永,形成其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使其成为我国古代诗坛中风格独特的杰出诗人。
而李商隐诗歌工于比兴,意境含蓄、情味隽永的特点,对于我们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创造具有民族特点的新诗也其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尽管无题诗所表现的社会意义很有限,但它作为一种新创的抒情诗体,在诗歌艺术发展上的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李商隐的无题诗音调和谐婉转,对仗工整,遣词造句十分讲究谨严。诗人用华丽的辞藻构成优美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刻而真挚的感情。
从诗歌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无题诗抒情深刻细腻,表现手法含蓄委碗,这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了诗歌的抒情技巧,使抒情朝着更深细、含蓄的方向发展,使诗歌更耐人寻味。
而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注重情感信息的传递,使后人在品读他的诗词时可以在接受这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时,产生艺术的联想,从而得到美的感受。这在唐代诗歌创作中更是一个创举,他将诗歌艺术的欣赏引向一个较高的阶段。
处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社会,又生活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的李商隐必然是悲剧的命运,必然酝成他悲剧的心态和气质,而这悲剧的心态和气质又必然会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
因此李商隐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弥漫着一种悲剧气氛,弹奏着伤感哀婉的曲调,这准确而深刻地唱出了时代的主旋律。
李商隐诗歌的不朽价值更在于他继承发扬了前人的艺术精华,创造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语言典雅优美,韵调和谐,特别是深于寄托,工于比兴的特点,使其诗歌具有独创性的构思和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些特点形成了他与唐代其他诗人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