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菜
郑 策
我所写的香菜,不是芫荽,不是郭德纲相声里吆喝“香菜来辣青椒”的香菜,我的“香菜”,是家乡的美食,源自江南的一种腌菜,具体啥样,让我细细写来。
自小起,每至冬日,外婆就会采购叫作“高杆白”的大白菜,然后把大白菜在井水里洗净,用刀把大白菜一分为二:青绿的叶子和白嫩的茎秆,然后用刀切分为2、3厘米左右的一根根细条,再用手细致的揉搓,挤干水分,之后一层层撒盐一层层洒上五香粉,接着层层码起,最后放进印有蓝花的罐里,上层洒进些许芝麻、点上少许芝麻油,盖上盖子,腌制一段时间。
大概是半月左右,揭开盖子,就能嗅到淡淡的清香;外婆用筷子从罐中夹起少许放进小碟中,你会看到:白色的茎条沾染了麻油,泛着浅浅的黄色,如浸透了时光的白玉;绿色的叶条,在油光里条条紧裹,那绿色似翠,一如把玩许久的翡翠水种……
幼小时候,只知道好吃,却全然不懂这腌菜里有外婆的许多辛劳。那时候,生活困难,家里腌制的咸菜已经是难得的美食了。我是上桌就独霸,吃的满口流油,一个劲说好吃。外公外婆只在一旁微笑着看我,回头想起,我才知道每一样我爱的吃食里面,都包涵了他们慈爱的付出。
外公不喝酒,也不讲究吃食,在我的记忆里,他永远是坐在桌首,家里有点肉食之类,他都是慈祥地看着我们吃。冬日的早晚,他的面前,似乎只放着一两个小碟,里面应该有一点“香菜”和一点“香干”,等一家人都吃得差不多了,他才慢慢地夹起一筷,细细地咀嚼……外公本来就不善言辞,加上有点“磕巴”,更是不多言不多语,永远都坐于一隅微笑着看着一大家子人。
随着我渐渐地长大,物资也越来越丰富,吃食的品种越来越多,但是家里的冬日永远都会腌制“香菜”。起初是外婆腌制,慢慢的妈妈和外婆一起腌制,后期就是妈妈腌制时外婆在旁边指导,依旧是白嫩的茎秆、翠绿的叶条,依旧是香气扑鼻,依旧是咬一口满口流香。
腌制“香菜”是江南的传统,外公是从年轻时候跟随父母自江南辗转到江北的,外婆也是跟着她的婆婆学会了腌制“香菜”,然后我的母亲和姨娘们都继承了。
当然,按照现在的科学理念,少吃和不吃腌制的食品最好,但那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是“家的味道”。冬日一到,儿女们永远怀念那腌制的“香菜”,怀念那一家老小团聚的时光。我记得隔壁的姐姐,每到冬日就会过来,跟着外婆和母亲一起学着腌制,是因为“美食”,更是因为想留住“家的味道”。
冬日又至,年关将近,思乡的情绪在漫延,期待回家,期待永远有“香菜”滋味的陪伴,期待家人的康健,期待岁月的美好。
作者简介:郑策,新闻工作者,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 办|庐江县作家协会
|庐江县散文家协会
|读揽庐江编辑部
责任编辑|叶民主 高岳山 王芷仪
读揽庐江投稿微信
读揽庐江投稿说明
1、投稿请附个人生活照片以及作者简介。
2、所有作品都应为原创,且未在其它平台发表过,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外地作者和本地第一次投稿的作者请留联系电话。
4、来稿2个月内没发表即没采用,恕不退稿。
《读揽庐江》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