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山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博场馆丰富的展览活动,成为海内外游客欢度佳节的热门目的地之一。从大年初二至初七(1月30日至2月4日),山西博物院(含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下同)迎来超过11.3万人次的参观热潮,其中正月初四单日参观人数更是突破2.1万人次,创下假期单日最高纪录。山西博物院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教育活动以及贴心的服务,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让传统年俗与文博体验完美融合,让古老文物在新春佳节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将展览搬到“线上”,在直播间与观众“话家常”
山西博物院的馆藏文物超过50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650件(组),这些国宝重器,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了漫长的历史长河。春节期间,除基本陈列“晋魂”与“吉金光华”外,山西博物院精心推出了5台临展贺岁。讲解员们坚守岗位,累计开展讲解活动703批次,凭借丰富知识和专业解说,带领近7000名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山西博物院特别为年度重磅展览“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策划了一场直播,拉开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山西博物院讲解员与专家带领网友共同走进展厅,共赴那场春秋的文化之约。
本次展览展出文物汇集包括山西博物院在内的全国17家文博单位,见证春秋时期晋与秦的交好和较量。“这次展览十分难得,它是近年来为数不多通过晋国和秦国的视角叙事,为观众全面展现春秋历史全貌的展览。”讲解员与专家老师一边按照展览内容为观众介绍春秋各诸侯国历史事件与重要展品,一边与直播间观众进行互动问答,讨论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例如有网友问“晋文侯与晋文公是同一个人吗?”“秦穆公与晋国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专家都详细地为大家进行了解答。介绍赵卿墓出土的赵卿鸟尊时,专家就把它与晋侯鸟尊做了对照讲解,在介绍鸱鸟形金饰片时,专家为大家普及了秦国“称霸西戎”的奋斗发展史。
当直播镜头中出现“晋公盘”时,网友更加热情高涨。专家介绍:“这件‘晋公盘’是用于宴前饭后行‘沃盥之礼’的接水容器,是晋文公为长女孟姬出嫁楚王所铸造的媵器,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关系。大家看盘中的水禽,它们当时都是可以转动的,再看这只乌龟,它的头也是能伸缩的,这也体现了当时工匠铸造技艺的高超。”鉴赏完文物,专家话锋一转,与网友“唠”起了家常,“如果大家问这个孟姬是不是最得晋文公宠爱啊,你看陪嫁物都这样精致?在我看来,孟姬应该不是晋文公宠爱的女儿。因为大家知道,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经常交战,把自己的女儿嫁去敌国,这怎么样也算不上宠爱吧。所以还是奉劝我们广大网友特别是女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千万不要‘恋爱脑’。”专家的观点引发直播间热议,这样接地气的直播像极了春节走亲戚话家常,实在是温暖又亲切。
镇馆之宝“苏醒”,用当代技术展现戏曲艺术
山西南部的临汾地区素有“中国戏曲摇篮地”之称,是宋金杂剧的发源地之一。迄今为止,在这一地区发现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戏曲舞台、戏曲砖雕、戏曲壁画等众多戏曲文物,它们充分展示了戏曲故里往日的繁荣景象。
正月初二晚间,《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这场晚会不仅是戏曲艺术的盛会,更成为展示山西博物院戏曲文物的重要舞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戏俑、晋侯鸟尊等镇馆之宝纷纷“苏醒”,与戏曲艺术展开跨时空对话。戏俑面部表情细腻,服饰造型独特,它们坐在晋祠古戏台前与今人一起看戏,带来几分“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梦幻联动。节目播出后,网友们纷纷点赞。
这组金代戏俑的文物原型是“董明墓戏俑砖雕”。这座金代砖雕墓的墓室结构和装饰很有代表性。墓室四壁的砖雕体现出中国北方四合院南厅北堂、东西厢房的布局思想。墓中墓主人夫妇端坐正堂,旁边站有侍者,他们目光对着前方,注视着对面的这幅砖雕。在南壁的直棂窗下雕有护宅狮子两个,两狮中间雕有表演杂剧的戏俑五个,真实再现了金代杂剧演出的场景。
这些憨态可掬的小戏俑也为山西博物院的戏俑文创带来了关注和流量。这不,记者碰到在文创区域选购的小赵同学,他正犯难:“妈妈说最多只能买一个,可是我都想要!”只见一组四个冰箱贴戏俑,各个都有独特的姿势和表情,有的伸出一只手,用身体语言表达“婉拒”,有的摆出一副爱谁谁的姿势,仿佛在说:“我就这样!”还有的脸上的五官挤成一团,那表情告诉你:“我不理解!”小赵同学向记者展示配套的空白小贴纸,“你看,我可以自己写上想要表达的话,制作一组专属表情包。”妈妈听了孩子的设想,顿时理解他“all in”的坚持,母子俩讨论的话题从“买几个”顺利转换为“写些啥”。
文创区
文博热背后的默默付出,是博物馆的温暖力量
“平台上等待入馆的观众较多,天气寒冷,赶紧想办法,务必让观众迅速进馆。”大年初四,距离开馆还有十多分钟,山西博物院进馆入口处已经排满了等候人群。值班副院长谢宾顺接到指示,立刻调集值班工作人员提前5分钟开始核验,第一波观众顺利进入了场馆。
春节假期,山西博物院推出了各类教育活动237场,受众达20000余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蛇韵生辉”剪纸制作体验、“特洛伊传奇”立体木马拼装体验等教育活动吸引无数家庭报名,蛇年集章、木版年画印制等现场互动带来浓浓年味体验感。这些活动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他们在互动中增进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沈阳张女士一家自驾前来,在山西博物院体验了一次文化润心、服务暖心的文博之旅。她表示:“去年山西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相互举办了很优秀的展览,让我们进一步接触到了山西文化。我家两个孩子对历史很感兴趣,正好趁假期带他们来实地感受一下。”众多游客像张女士一家一样,带着对三晋文化的好奇与向往,来到山西博物院过大年。
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潮背后,是山西博物院几百位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坚守工作岗位,为每一位观众提供安心保障和贴心服务。
安保人员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巡查、检查420次,平均每天70次,为游客筑牢安全防线。保洁人员不辞辛劳,面对人流量激增带来的巨大挑战,他们以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增加清洁频次,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场馆环境。综合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则是“贴心管家”,他们耐心解答观众各类咨询,累计接待咨询14000人次,接听热线来电3890个;办理寄存包2万余件,办理童车轮椅租借服务……一项项暖心服务,让馆内的节庆氛围更加浓烈。
春节期间,共有385人次志愿者上岗,累计服务时长达1433小时。他们主动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在一次次讲解、指引中,为山西博物院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力量。志愿者王建强感慨道:“我在山西博物院做志愿者已经超过十个年头了,这两年愿意了解历史、了解三晋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外地甚至国外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也将继续做好服务,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当古老文物邂逅新春,传统年俗与文博体验共舞,山西博物院怀揣着沉淀千年的文明记忆,张开热情的怀抱,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一同“博物馆里过大年”,共享文化盛宴。
(图文来源于“国家文物局”,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