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何种程度与何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的解放。”一个人的自我成长有四个最重要的训练:独立面对挑战 、近观与远看同一个课题、利他与融合、纯粹地创造。

春暖花开



在长期的企业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我的研究成果,还是我所观察到的成功企业,抑或是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持续的自我成长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优秀,你可以看看你的自我生长够不够。如果你可以不断地自我生长,你可以给自己下一个定义,你就是优秀群体中的一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才能不断地自我生长?

在这样的一个变化当中,我们要持续地去学习、持续地去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在于我们有一种生长的愿望。光有这个生长的愿望,够不够呢?不够。我们还需要正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到底准备好了没有?

我每一次跟不同的企业家或者学生讨论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时候,我都会问这个问题。有人就会说:陈老师,其实我一直都在准备,我没有办法说我准备好了没有。我承认这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但是当我们从主观的角度去看的时候,我们还是有路径可循,而且也一定是有方法论的。

那么这个路径是什么?


当我们为生长做准备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你怎么认识你自己?

第一, 自我

你能否摆好对别人、对外界的关系?

第二,事实

我们依照自己信仰的真理,但信仰真理与真理永远有差距。

第三,经验

当经验不变而事物改变时,经验就成为绊脚石。

大部分人的潜力都非常大,可为什么最后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你的习惯、态度、观念和愿望,就像一堵墙或者一面折射镜,经过它之后,你得到的结果可能变得比潜力更小,也有可能比潜力更大。


我非常希望在我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更好的习惯、有对待任何变化积极的态度、有不固守个人经验的观念,更重要的是,给自己更高的期待和愿望。当你能够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相信你的潜力就一定会发挥出来。

我常常引用一句话:“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任何毁灭性的灾难,而是从未意识到自身巨大的潜力和信仰。”如果你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与信念,那么对你来讲,外部所有的变化都会变成机会,而不会成为障碍。


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思考我们怎么去做改变。

我为什么特别地敬仰理论、敬仰知识?实际上是源于我自己一直以来受的训练和切身感受,就是知识是真正在支撑人类文明和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

从这个逻辑上去讲,我也回看自己,我的成长也深受三本书的影响。

1.《居里夫人传》

我在中学的时候,有幸遇到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帮助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你的起点多弱,无论你的外部环境多么不好,其实只要你努力,你是可以战胜这一切的。

2.《人生的盛宴》

当我读到了大学的时候,我遇到了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这本书。他说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就看你用什么态度去赴这场宴会。

他给我很深影响的第一个观点是:“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太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他给我的第二个帮助就是告诉我,“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他给我的第三个帮助,是这样一段话:“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最后他又告诉我人真的很渺小,他说:“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所以我在林语堂的帮助下,在大学期间奠定了比较稳定的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人的理性和热情之间的平衡。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当我自己要做组织管理研究的时候,我也很有幸地遇到了这本书——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又是什么呢?就是让我懂得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你只要是做管理者,你就必须卓有成效;

第二件事情,我学会了一种叫做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就是你要回到管理实践当中来。

我相信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知道,它其实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它告诉我们,如果是一个管理者,你必须面对现实,你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地问:

· 你能贡献什么? · 你怎么样发挥别人的长处? · 你如何真正地去做到要事优先? · 你怎么样去训练自己可以卓有成效?



爱因斯坦有一本书,叫《我的世界观》。他在书中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何种程度与何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的解放。”

杨振宁评价爱因斯坦时说:“孤持、距离、自由眼光是相互联系的特征。是所有科学、艺术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一个必要因素。”

这个评价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沿着杨振宁评价爱因斯坦的视角,我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成长有四个最重要的训练:

第一,独立面对挑战

为了追寻人类智慧的起源,我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去了土耳其和希腊,想去寻找希腊哲学起点的地方,想知道为什么它会讨论人与世界的关系。

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我决定要去以弗所看看。可是当我真正到了那里,我感到十分震撼。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堆满石头的、荒芜的城市,这个曾经极尽繁华、有几十万人口的地方,今天剩下的只是石头。

可是你会发现有一个东西它永远都在,那就是人类的智慧。

所以我想引用赫拉克利特的另外一句话:“妄图在人群中找寻存在价值是注定要失望的。你会发现,人性那个原本该有的闪光点早已被自身的愚钝与轻信所掩盖。”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之所以能留存下来,影响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就是因为它能够独立地面对那个时间里遇到的所有挑战。

环境可以变,城市可以消失,甚至那个时代的人也消失,但独立面对挑战的思想,存续了下来,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几千年。

第二,近观与远看同一个课题

很多时候你不能自由,是因为你只能近看一件事情,但如果你具备远观的能力,你会发现,巨大变化下必有新的机会。

美学中我最喜欢的两个人,一位是蒋勋。他曾经到一个叫池上的小镇住了两年,写了一本书叫《池上日记》。在这本书中,他说,有一天他们准备在乡间办朗诵会,大家念各自的诗歌,没想到当天下倾盆大雨,可大家还是尽情地在雨中朗诵。他突然意识到,这才是诗。所以他写下:“也许诗句醒来就应该在风声、雨声里散去。”

这就是既能近观,也能远看带来的纯粹自由。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一定会觉得天气太差了,声音被掩埋了,就会很恼火。但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下,你能够去感受诗的时候,你恰恰明白什么叫做美。

我喜欢的另一位是朱光潜。他说,在文学创作上,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比现实更美的东西,是因为你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如果不能近观远看,你一定不会成长,也一定不会自由。

第三,利他与融合

任何人的成功,任何人的成长,一定是集合了更多人对他的支持,而绝不仅是因为能力强。一定是因为有更多的人信任他,选择信任就是因为你能够利他和融合。

我想告诉大家两件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所有的行动和愿望与其他人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与其他物种息息相关。懂得这两件事情,融合进去,共同成长,你就有生存的可能性,就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第四,纯粹地创造

小时候看《西游记》最喜欢孙悟空,等我再大一点,开始喜欢猪八戒。但当你真的走到戈壁,从阿育王寺起步时,你一定会爱上玄奘。

一个人用十七年的努力,把智慧带回来,再花二十年的时间把它转化成人们可以学习的文本。他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这件事情,因为他只是单纯地创造。

当你能够纯粹地学习,纯粹地创造,纯粹地帮助自己拥有更强的知识准备的时候,我相信无论是运气,还是考验,你都可以接纳,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创造出属于你的真正的成长。


最后,我用居里夫人的话结尾。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她的这句话:

“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更高。”

我希望你有骄傲,但不使你骄傲,因为我们会有更高的梦想,更大的可能性,让我们变得更好。(本文完)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