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微信号 :tyzz1996

天有际,思无涯。

《天涯》2025年第1期

点击封面,即可下单本期杂志

寻妇好

燕燕燕


去安阳,为的是寻访一位商朝女子的遗迹。

妇好,好是她的姓,妇是尊称,意思是姓好的妇人。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里,这个名字出现过二百多次。一条条卜辞的内容,指向了她的多重身份:武丁时时放在心上的妻子、背负着生育责任的王后、朝中主持祭祀的大祭司、拥有自己土地和军队的封臣、平定外敌的赫赫战神。

三千多年前的女子,何以将不长的人生过得这般热烈?

身后也不寂寞,十六个奴隶和六只小狗,随她一同奔赴黄泉,更有近两千件陪葬物,如今分放在几座知名博物馆里,每日领受着千万人的赏赞。也因此,她的名字,会不时在世间被提起。我筹划很久,要去看她。

时值清明,约小桂同行。从清晨开车,午后抵达安阳。当日逛了安阳博物馆,次日一早去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然后前往小屯村。此村听起来朴实平淡,放在考古史上,实为伟大灿烂的地名,是甲骨文的故乡和殷商的都城遗址。商朝时它的名字是殷,商灭亡后,昔时繁华渐渐凋敝,又有了另一个称呼:殷墟。这两个字散发着荒废和空寂的气息,与它有关的一切,仿佛都是深邃难明。而妇好墓的面世,还原了其中一段老去的岁月。


杰出女政治家妇好雕像

以妇好的身份,本应在王陵区建墓,武丁却把她葬在了处理军政大事的宫室旁,又在她坟上建造了一座祭祀的庙宇。此举或许是出于悲伤,想把她留在身边,也可能是希望她的英灵留在这儿护佑国家安定。不承想,这样的安排反倒护佑了她,王陵区的大墓后来无一不被盗掘破坏,宫殿区的妇好墓完整无损。

走在通向妇好墓的路上,两旁立着跽坐玉人和鸮尊的石像,其原型都是她墓中文物。向远处望去,一位汉白玉雕刻的妇好,正披甲戴冑,举着一只龙纹大钺,站在自己墓前。快步走近,只见她生了一张标致的椭圆脸,娥眉杏眼,高鼻薄唇。妇好尸骨已朽,眼前这位美人的样貌,不知是从哪份资料中提取出来的。然而,也算是见着了。我仰起脸,含笑向她挥手,小桂举起手机为我们拍下了这次会晤。

妇好像的身后有一座青铜颜色的小房子,进去下两层楼梯,看到一座二十多平方米的长方形竖坑墓,墓中摆放了复制的文物和人骨。1975年,小屯村平整土地,考古队进行勘查时,意外发现了这座古墓。据主持发掘的考古学家郑振香老师回忆,墓里堆得像仓库一样,遗物一层层出土,人没处下脚,玉器和铜器用桶筐向外运送。她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华丽妇好墓》。如此华丽的墓,赶在那个时代发掘,村民们也享了眼福。现场是半开放的,围观的人熙熙攘攘,每取出一件都有人喊:又是一件。当偶方彝的器体拉上来时,有个人大叫道:长方的,像猪槽……

那一声大叫好似还回响在墓室中,时空已转到今日,墓边的人,换成了我和小桂。小桂觉得没意思,玩弄起了手机。我俯身向下看,墓底有一片遗留的朱砂红。想必正是由于朱砂的腐蚀,加上地下水的浸泡,使妇好遗骸无存。当年,她长眠在木棺中,司母辛鼎、偶方彝、鸮尊这些样貌威严的青铜礼器排列四周。我看过考古报告,知道她棺上共有六层填土,如同为她覆上的六层锦绣被褥,每一层里都裹着宝物。第一层陶爵;第二层玉臼;第三层石铲和鸱鸮纹的石磬;第四层铜戈、骨簇、玉管;第五层玉戈和玉圭;第六层最丰盛,石锤、石熊、铜镜、骨笄、象牙、骨刻刀、玛瑙珠、玉壶、海贝。

墓室上层的台子上,四面都躺着殉人和殉狗。墓壁的东西两面,挖了两个长条形的壁龛,里面也躺着殉人。龛内现在安装了射灯,雪白的光照在殉人身上,氛围略显怪诞。他们中有男有女,还有两个儿童,多被杀戮,或是腰斩。那是一个流行殉人和人祭的王朝,甚至食人。主人下葬时,随葬品放好后,奴隶们也要跟着入墓了。在同时期的墓葬中,妇好墓的殉人不是最多的。

从墓中出来,我留意到草地上有一种小野花,短短的茎,黄澄澄的细密花瓣。我说是旋覆,小桂说是蒲公英,极有可能她说的是对的。我们在殷墟走了很久,经过了一个一个的祭祀坑,有时过去看看,有时默默绕开。我们脚下,始终只开着那一种花,隔几步,见一朵。在这白骨与鲜血之地,它犹如祭奠之花,异常静穆庄严。

在殷墟博物馆的餐厅里,看到有甲骨文面,小桂雀跃起来。我不怎么爱吃面,便说,倒也不见得好吃。她说,不好吃也要点,这个别处没有,我要发在朋友圈里。很快两份宽宽扁扁的面条端上来,每一根上都用墨鱼汁印着竖行的甲骨文,竹简一般古雅。小桂赶忙用筷子挑起拍照,我也捞了一根品尝,绵软弹滑,味道尚好。服务员告诉我们,面条上写的全是吉语:日进斗金,吉祥安康,大吉大利。

小桂结合着答案,把每根面上的文字都对应上了。一碗面条入腹,俨然为她增添了不少知识底蕴。当听说目前尚有许多未被识出的甲骨文,谁若能破译一字,可得赏金十万时,她不禁面露神往之色。

遥想清朝末年,一片甲骨惊天下。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看到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材上,刻划着图形般的符号,立刻断定为上古文字。自此,甲骨文被发现了,一门显学开启了。这一切看似偶然,又怎知不是天意。王先生的家乡是烟台,有一年我去游玩,在广场上迎面遇见他的铜像,想到他一生耿介清廉,后以身殉国,不由驻足默然。考据过甲骨文的还有王国维先生,以及曾写下《殷商卜辞综述》的陈梦家先生,都是百年不遇的大学问家,命运最后却令他们同样陷入绝望的洪流之中,无法自渡,令人思之长叹。

甲骨文朴拙可爱,商朝人把对世界的认知,绘成了象形线条,许多字都如一幅素描小画。它又十分自由,偏旁常常不守规则,随意地变换位置,字形也不拘一式,能正着写,也能反着写,竖着写。虽是汉字的鼻祖,却也是汉字最天真活泼的时代。

“妇”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跪着的女人与一把扫帚的组合,扫帚的方位不固定,可以在女人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好”则是一个跪着的女人和一个小孩的组合。在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大多带有“妇好”的铭文。器物应当是由不同工匠所铸,铭文的写法也相异。有一种是合并书写,两个字中的女人分别在两侧,中间放一个小孩,扫帚在小孩的上方,这种字形的样式对称牢固;又有一种是两个字共用一个部首,只一个女人,她的头上是扫帚,小孩在女人左边或右边,这样的写法飘忽灵动;还有一种是两女一孩在一起,扫帚单独被放在远处。工匠们仿佛在信手随笔,为王后设计着奇特的签名。

也正是由于甲骨文的书写如此不羁,才引发出学术界著名的“司”“后”之争。殷墟出土的那件重达875公斤的铜方鼎,过去人人都知道它叫司母戊鼎。谁能想到,一个鼎竟然会有改名字的时候。有些学者认为甲骨文会“正反书之”,所以原先考证的代表祭祀的“司”,应是象征着尊贵地位的“后”。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国家博物馆将其改为后母戊鼎,而殷墟博物馆和考古博物馆仍然沿袭旧的释读。我因为是在中学课本上就认识了它,多年习惯,亦不想再改变。

但我中学时并不知司母戊鼎的主人是谁,后来才知她名叫妇妌,也是武丁的妻子之一。戊是她死后的庙号,她的儿子为祭祀亡母铸造了大鼎。我在寻访妇好的线索时,难免会与妇妌不期而遇,也会以小女人的心肠去揣测,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微妙。妇好的儿子也为母亲铸了鼎,名为司母辛,但个头远不及司母戊。妇妌与妇好都没有被史书记载过,究竟谁先嫁给的武丁,她们的儿子分别是谁,甲骨卜辞上也不曾出现相关的讯息。假若以献给母亲的鼎的重量来推想,应是妇妌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司母辛鼎共两件,殷墟博物馆藏了一件,视为镇馆之宝。我在展厅里见到了它,满身绿锈,稳重大气。长方形口,器身有乳钉纹,四根圆柱形的脚上分别刻了兽面纹。内壁刻“司母辛”,“母”在右侧,与“女”的写法相同,也是一个屈膝的女人,只是身上多了两点,象征着哺育的乳房;“司”在左上方,与现代字形接近,下面的“辛”字,是妇好的庙号,它的形状就像一棵小草,头上顶着一根木棍。器物本只是金属与化学元素的合成,身上带了文字,就创造了命运和身世,在沉闷规整中多了些鲜活饱满的气息。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展品司母辛鼎

旁边是几件铜方壶和铜斝,铭文都是“司巧母”。有人说这也是对妇好的称呼,又有人说是指武丁的另一个妻子妣癸,擅长烹制兔肉,但是不会书法,便把器物送到妇好那里,央求她替自己书写铭文。这个见解令人疑惑,即使妇好会亲自书写铭文,那么,她帮人家写好之后,难道是看着东西不错,就不肯还给人家了,下葬时还要一并带走?我不太能想通。

转角的展柜里摆了数支妇好的笄,打磨极为精细。夔首的,鸟首的,还有一种简洁如钉子状的。那时头饰的样式不多,女子通常会在头上插笄。妇好墓中一个木匣里放了数百支,资料上记着其中有一支铜铃笄,行走时应会有铃声作响。比起大鼎,小笄更能增加妇好的真实感,使我想象出了她的发式:长发一半垂下,一半在头顶挽起,髻上插七八支玉笄和骨笄,如孔雀开屏。

殷墟博物馆里收藏的妇好墓文物较少,很多都分给了别的馆。不过其他展品丰富,而且异乎寻常。一件青铜甗的前面,围观的人惊奇地指指点点,我们见状也挤进去看。甗是用来蒸煮食物的,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带有篦子的小蒸锅,下面是煮水的鬲,鬲有胖乎乎的三足。这么一件模样乖巧的炊具,里面装的是一个碎裂的头骨,几颗完好的牙齿露在外面,色泽甚至称得上晶莹。据说这是一位约十五岁的少女头骨,来自战争中被歼灭的部落,她被用来祭祀或是烹饪了。

展厅里还有一处难忘的场景,是用剖面图的方式复原了妇妌墓。在墓室的高台上,陪葬了数十个骷髅头。他们齐整地排列着,神情小心翼翼的,好像在偷偷打量下面走来走去的现代人。

甲骨卜辞是王室的遗物,有整块的,更多是残损的。曾经的雪白颜色,沁上了年岁久远的暗黄包浆。斑驳的裂纹和天书般的笔画,预示了生死成败,刻下了心事连绵。

甲是龟甲,骨是牛骨。比起牛骨,龟甲更受占卜师的喜爱。大概因为龟的寿命长,像见过世面的老人,让它来预卜吉凶,灵验度自然会更高。在河南参观的每一个馆里,都展出了大量甲骨卜辞。此物虽好,看得多了也倦怠。小桂说,乌龟真倒霉啊。又问,他们从哪里找来那么多乌龟?

自然会有人给他们送来。卜辞的资料中,有过某个部落小国向商王献了五百多只龟的记载,妇好也曾给商王进贡过五十版甲骨。商朝人信鬼神,信天命,各种大小事体,都要卜一卜。只有得到最高声音的指引,才能安心行事。那些经过钻凿的甲骨,正是人与天之间沟通的信使。

负责占卜的官员被称为“贞人”,他们先把要问的事告知鬼神,再用燃炽的木枝在甲骨背面灼烧。甲骨爆裂后出现卜形兆纹,由商王来判断结果。至于他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的,谁也不知。最后,贞人将占卜的过程刻在甲骨上。事过之后,有的会再补记一个验辞。

卜辞是最准确的商朝史料,呈现出真实的王室生活。有好玩的日常小事,比如,宫中的马就要生了,这次能不能生一只白色的小马?可惜后面没有验辞,不知最终生下的是什么颜色。一块残断的三角形卜甲上,说的是商王在田猎的时候追逐一只燕子。我解读为他是在开心嬉戏,对燕子并无恶意。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的一块卜骨上,记下了癸卯这天,占卜另一天是否晴天,占辞显示不会晴天,果然,验辞上写的是“终夕雨”。

亦有重要的国之大事。一块名为“献臣妾”的卜甲,问的是庚辰夕祭祀时,可否献上三十个小臣、三十个小妾。另一块名为“带鬯”的卜骨上,问是否可以杀掉三十个羌人,对剖三十头牛,用一种加了香草秬黍酿成的鬯酒,来祭祀先王成汤?原文只寥寥数字,看时心里会惊一下,只因想到了背后场面的盛大血腥。

周边的方国时常挑起些争端,每次打仗之前,更是需要占卜。作为骁勇善战的大将,卜辞中多次记录了妇好参与的战争。辛子日,武丁命贞人占卜,问是否让妇好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军旅征伐羌方。这一战,妇好凯旋,捕获大批羌人为俘虏。

辛巳日,一位名叫争的贞人在一块牛骨上问,商王亲自征集了兵员,命令妇好统帅征伐土方,能否得到神灵的保佑?结果是得到了神灵的保佑,妇好大获全胜,土方被纳入殷商的疆域。

壬申日,贞人争在一块牛右胛骨的骨首上问,妇好攻打巴方,会受到保佑吗?巴方是位于商朝都城西南的异邦,为了消灭他们,由武丁先带兵与巴方正面交锋。巴方不敌,撤退时,遇见了事先埋伏的妇好军队。夫妻二人联合打了一场成功的伏击战,巴方被围歼。

夫妻,又是战友。这种感情,根基坚固,无可替代。传说妇好可能是商朝北部的部落公主,自小受过严格的训练。嫁给武丁,本是政治和军事的联姻。她与妇妌、妣癸是正妻,此外武丁还有六十多个非正式的妻。妻子们都要为丈夫的国家效力,卜辞中也有妇妌带兵攻打龙方的记录,但她的主业还是管理龟甲和劝课农桑。

在武丁频繁的占卜行为里,不少次是与各位妻子相关的。卜辞中显示他还有一个叫妇鼠的妻子,这名字有趣,我恍惚看到一个鼠头人身的笑眯眯的妇人。武丁曾在戊辰日占卜,问妇鼠会不会诞下孩子。他也问过妇妌的病情和妇枼的生育问题。更多的时候,他是在为妇好占卜。

妇好患有龋齿,有一条卜辞上说:“勿于妣甲御妇好龋。”武丁担心是一位名叫妣甲的祖先对妇好不满,才使她牙疼。因为人间一切是由神灵和祖先操纵,人如果不能令鬼神高兴,便会灾病缠身。为此,武丁举行祭祀献礼来取悦祖先,为妇好禳除灾祸。

妇好还患过鼻息肉、腹疼、脚趾疼、肩疾,每一次武丁都郑重占卜,问病情会不会好转?病情会不会延续?是不是哪位祖先降罪?再以羊、猪等物祭祀。

他心里惦念着一件要紧的事,是妇好能不能生育男孩。卜辞上不断出现“妇好娩嘉”,嘉是顺利的意思,顺利就是指生男孩,生女孩则是不顺利。

妇好怀胎时,他也先关心她的安全,问,妇好有孕,会危害到她的生命吗?再问,五月妇好分娩,会顺利吗?验辞是很顺利,妇好丁丑日生了个男孩。

某个甲申日,他又在占卜妇好生育是否会顺利,答案是如果丁日分娩会顺利,庚日分娩会很吉利。验辞是妇好在甲寅日生了,不顺利,生了个女孩。

某个壬寅日,同样在问,妇好分娩会顺利吗?验辞上写,十二月的癸巳日,妇好生下了女孩。

妇好还曾怀过一次男胎,没有活下来,武丁认为是某位祖先的灵魂害死了儿子,并怀疑这人是祖母妣己。

卜辞中的武丁,似乎整日都在忧心忡忡。我想起史书里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他有一次祭祀先祖成汤时,忽然来了一只野鸡,飞到青铜鼎的鼎耳上大声鸣叫。他被吓坏了,不知自己怎么得罪了鬼神,心情极其沉重。君王胆小的样子,今天看来有些好笑,但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遥远蒙昧,文明初显,人有直观又复杂的宗教信仰。

武丁在位五十多年,执政期间,国家安定昌盛,史称“武丁中兴”。他的忙碌与勤勉,单从卜辞上也能印证一二。在一些大个的龟腹甲上,会同版记录下多条信息。诸如妇好的病情、今年黍子的收成如何、要不要派一个叫“雀”的将军去讨伐亘国、命令羌人捕捉兔子是否有收获,以及妇妌生子是否顺利。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同一时间段,武丁挂虑着,推度着。

妇好的死,或因生育,或是旧疾。有说她活了三十三岁,有说四十有余。从此武丁又多了一个要祭祀的人,他未说自己心情如何,只是对着神明发问:妇好其死?意思是,妇好真的死了吗?这一句,虽不曾表明伤心,却有一种不愿相信、不能接受的悲哀和绝望在里面。

某一日,他说,我梦到妇好了,她是否会不吉利?

其后,他更是在一块牛肩胛骨的骨条部位上,留下了几条令人费解的卜辞。内容是:祖乙取妇、大甲取妇、妇好取不、唐取妇好、妇好取上。甲骨文中的“取”大致有三种含义:尊者得卑者物、祭祀的名称、通“娶”。因而有学者说,这是在问祖乙娶妇好了吗?大甲娶妇好了吗?妇好嫁了吗?唐娶妇好了吗?武丁想要知道,到底是哪位祖先看中了妇好,想要娶她,才把她从人间带走的。

这种观点听上去很符合武丁的思维,我发现还有一种说法也值得注意。祖乙、大甲、唐都是商朝极有成就的帝王,个个英勇贤明。武丁担忧妇好在另一世界孤单无依,便将她许配给三位祖先做冥妇。有了他们的照看,他也可以安心了。尽管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然而也让人体悟到,爱的语义是可以扩张的,爱的表达有更丰富的层次与方式。

妇好哪里会想到,后世的人发明出了一个叫妇好的人。那是一个虚拟的数智人,外形与真人无异。身穿一袭滚着红边的白袍,胸前挂一串玉组佩,头插鸟首笄,五官非常漂亮。她正在接受采访,记者向她提出了一串问题,因两人间的对话堪称奇绝,故简要摘录。

记者问——

你墓里出土的玉凤是中国的国宝,有很多人去复刻它,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妇好墓出土的文物 玉凤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长眠地下不被打扰,还是让世人了解3000年前商人真实的生活?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遇到过很多困难,你是如何保持情绪稳定的呢?

你能不能谈谈对于年轻人执着于考研的看法?

你有一位纯爱老公,让大家吃尽了狗粮,可不可以对单身的年轻人提一些恋爱建议?

那位经由代码、图形和语音合成的妇好,交叠着双手,微微含笑。她体内有一套语言系统,普通话也讲得字正腔圆。从她缓慢的语速里,听得出是在谨慎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

她说——

我很高兴我的玉凤受到现代人的喜爱,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仍然富有生命力,并且能得到传承和发扬。

我更愿意通过考古发掘让人们了解3000年前的世界,这样我的故事也会被更多人知道,这也是我对后世的一种贡献。

面对困难时,我会通过祈祷和祭祀来寻找答案和力量,也会依靠朋友共渡难关。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要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目标的权利,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实现愿望。

我和商王的婚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真正的爱情需要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不要着急,最好的总是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

我是在网上的新闻中看到的这场采访,妇好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使我心里闷闷的,产生了不快。用新的科技手段介绍历史人物,不是不可以,但,为何要将这样一个正确又贫乏的人造灵魂,冠之以妇好之名?

至于妇好究竟有着怎样的灵魂,我当然也是不清楚的。她有多种面相,单独用“勇敢”“美丽”或是“冷酷”“铁腕”之类的词来形容都是不适宜的。只是在听虚拟的妇好给年轻人建议时,我不恰当地想起甲骨文中有妇好主持伐祭的记录,那是一种单取人头的祭祀。妇好有肩膀疼的毛病,在一本研究殷商历史的书中,作者推测是她挥舞大钺砍头太多所致。

之后不久,我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见到了妇好的两件青铜钺。它们形如大斧,弧形的刃现在是锈钝的,当年必是锋利闪光,怕是看一眼,脖颈便会生出凉意。一件钺重8.5公斤,刻的是龙,那龙长了一个头两个身子。另一件重9公斤,刻的是双虎噬人,两只张着大嘴的虎分别立于两侧,虎口中间,悬着一个圆圆的人头。人头支棱着耳朵,瞪着眼睛,表情像是充满了惊奇,不敢置信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图案说起来并不算多么恐怖,然而它传达出的原始蛮荒之感,却使我手臂上的汗毛微微竖起来。青铜纹饰的狞厉之美,我此时才有了深切的感知。

因这两件钺的重量,也有人提出应该是礼器,不可能用作武器。无论怎样,它们是地位和权柄的信物,甲骨文中的“王”字就是钺的样子。两件钺上都铸有“妇好”二字,是专属于她的大玩具。这个名字刻在这样的器物上面,具足了英气、豪气和贵气,让同为女子的我艳羡敬畏。

妇好墓出土的另一部分文物,在国家博物馆和中国考古博物馆里均有收藏。尽管网上可以看到任何想看的图片,我仍坚持眼睛和心要与实物连接,为此从河南返回后又独自奔向北京。先去了国家博物馆,以前来时只对秦汉之后的文明看得细致,这一回径直前往商朝展厅。进去就见一座高大的展台前,围了厚厚几层拍照的观众。原来台子上放的正是妇妌的司母戊鼎,我在外圈,仅能瞥见上方露出的鼎耳。心里暗自感叹,妇好的陪葬品也多也好,声名到底是抵不上妇妌唯一留下的一只鼎啊。

无力与人群争挤,我退到侧墙边一排展柜边,这儿才是妇好的领地。第一个柜中是她的一面小铜镜,磨蚀得厉害,镜背布满绿锈,隐隐能辨认出原有的叶脉纹。它委委屈屈地躺在那里,毫不起眼,路过的人很少对它产生兴趣。大家都越过它,去看前面的偶方彝。偶方彝当年被村民称为猪槽,是因为没有见过它盖上盖子后的端庄。那盖形如宫殿的华顶,饰有鸟兽纹饰,两端矗立两个典雅的柱纽。由于它的体量相当于两件普通方彝,故名偶方彝,是一件磅礴的酒器。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妇好墓

青铜三联甗的造型甚是喜人。一个灶台上三个灶眼,又放了三口锅,便是它的样子,又如一张长条桌上摆了三只大碗。工艺肯定是相当考究的,甑口上有夔龙纹,耳上有牛首纹,器身上有涡纹和云雷纹。观众里有一位像是专业的研究者,对同行的朋友滔滔不绝地讲解,因是南方口音,我很难听懂。后来他踮起脚来,将手机高高举起,在甗的上方向下拍了一张照,献宝般拿给朋友看。我在一旁不明就里,等他们走后,也学着踮脚拍了一张,只见照片中三个锅的内壁上,齐齐地都刻了“妇好”,于是会心一笑。

鸮尊共出土两件,我在河南博物院已与另一件见过,此刻又见到了它分隔两地的兄弟。鸮是猫头鹰,鸮尊是猫头鹰形的酒器,被赞为青铜器里的鸿篇巨制。它的样子不像真猫头鹰那么凌厉,体型粗壮,宽喙高冠,圆眼竖耳,更像动漫中的形象。工匠在它身上制作了繁缛的纹样,构造上也有巧思,将尾巴着地,与两足构成三个稳妥的支点,又在脑袋上方开了半圆的器口,器盖上另有一只站立的小鸟,合盖时小鸟便会昂首站在鸮头上。商朝人以鸟为图腾,尤其将鸮这种猛禽奉为战争之神。鸮尊应当不仅在酒宴上为主人助兴,也会在出征前为她壮行。

若是从全部陪葬品中挑两件来为妇好代言,鸮尊必定是首选,另一件我会选玉凤。妇好的玉器有七百多件,单是动物类的就有玉虎、玉象、玉鱼、玉燕、玉鸽、玉鹰、玉猴、玉怪鸟、玉螳螂、玉龙之类,像一个玉器动物园。其中最闻名的是玉凤,黄褐色的莹润玉质,镂空雕刻。凤身俊雅飘逸,亭亭袅袅,侧转回首,长长的尾羽翘起,是正欲起飞的姿势。我大胆地猜测它是妇好的心爱之物,之所以大胆,因为觉得没有人会不心爱这样一件宝贝。

其实在对历史人物和文物的猜测上,我向来都不敢太肆意。妇好墓里还出了几位玉人,有一位跪坐的黄褐色玉人,双手扶在膝上,身穿交领长袍,头上的冠饰怪异,像卷起的书筒。更怪的是,在玉人左侧腰后有个宽柄形的器物,不知是尾巴还是武器。我忆起小时候玩的铁青蛙,身上有一根发条,拧上几圈,青蛙就会满地蹦跶。玉人身上的柄形器就像极了那根发条,真想把手伸进展柜里拧一拧,看它会不会站起来散步。面对这玉人,有的专家就特别大胆地提出了见解,说它就是妇好的真实写照。但它那张脸生得很长,又带着弯度,眼睛是“臣”字形的,低鼻梁,宽鼻头,下巴像小铲子一样平,看上去明明像个老相的男人,不太可能会令武丁魂牵梦萦。

反倒是另一位淡灰色的玉人,开启了我的想象力,让我也生出一个新视角。说是一位玉人,其实是两位,因是双面雕刻的裸体玉人,用线条刻画了身体特征,一面为男性,一面为女性。我想,妇好身上既有强大的阳性能量,也有天生的阴性能量,她就如同鸮与凤的合身。这件雌雄同体的双面玉人,更像是对妇好灵魂的一个隐喻。

在北京的一家老牌食品店,我买了两个维生素面包。朴素的名字,沉甸甸的手感,怀旧的蜡纸包装,是让人觉得亲切安全的食物。看博物馆需要一天时间,饥饿时面包正好充饥。第一天我坐在国博的台阶上吃掉一个,第二天又带着一个去了中国考古博物馆。

妇好的另一件司母辛鼎在这里,两件龙虎青铜钺也在这里,但这里最夺目的还是那只嵌绿松石象牙杯。它用象牙根部制成,器型硕大,模样与我用的一只马克杯相似,喇叭口,腰部微收,长长的把手。通体雕刻饕餮纹、夔纹、鸟纹,这些纹饰都非常抽象,如果是不会看的,也只能看到无数细密的线条。在鸟兽的眼睛和嘴巴上,镶嵌着许多绿松石。象牙是温暖的米黄色,绿松石是清澈的蓝绿色,两者交错糅合,成为罕见的美物。

象牙杯旁边陈列了一组玉制的兵器。玉矛和玉刀为仪仗用具,不具实战功能。实用的是另外一件青色的玉韘,它像个玉扳指,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避免被弓弦勒伤。因为表面有清晰的弦磨痕迹,说明曾被长期使用。专家甚至从它的内径,推测出了妇好的手指粗细,继而又推测出她的身高。妇好擅长多种兵器,墓中还有环首刀和几十件近身搏杀用的铜戈。她生前的威猛必定令对手胆寒,即使死后,武丁祭祀时,还请她的亡灵去惩罚某个作乱的敌国。

考古有透物见人的意义,物多则能把人见得更清楚。在最后一个展柜里,摆了一堆温柔的物件。一把雕着双鹦鹉的玉梳,断了三个齿。一只双鹦鹉玉盘,盘底微凹,里面有残留的颜色,都说是她用来化妆的调色盘。她好像也参与过纺织工作,拥有几个龙纹的玉纺轮。她有不少玉手镯和玉项链,但全是灰灰白白的颜色,不怎么好看。

然而正在我觉得不怎么好看之时,一串照眼的红玛瑙突然跳了出来。磨盘形的珠子,深深浅浅的红,深的如樱桃红,浅的如柿红。从安阳一路走来,只有它的颜色那么娇艳。它曾被掩藏在幽暗的古墓里,三千年,红光微闪。此刻在我看来,它的红使一间展厅、全部馆舍和整个城市都鲜丽起来。卜辞有记,妇好曾在一个叫“徉”的地方接见各地的贵妇,不知那一天,她的手腕间是否有抹惊艳的红意。

离开中国考古博物馆之前,我到序厅的历史大道上走了一回。那是一条时间的长轴,标记了每一个朝代和重要的事件。从约八百万年前的禄丰古猿时代延伸至今,中间多少刀光剑影,礼乐风华,沧桑演进。如此漫长的年岁,我缓缓挪步,也只用了一分半钟就走完了。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我取出维生素面包。它口感微甜,结构密实。刚从人类文明的隧道中出来,我心里极静,吃着面包,一念不生。

对妇好的一番寻访到此算是完结了。往昔乃是异乡,这是我在过程中领会到的一句西谚。以往的朝代像外国一样陌生,那里的人和我毫无相似之处。我搜集资料,各地探察,看似触摸到了妇好灵魂的一些碎片、生活的枝枝蔓蔓,实则她的世界远比这些更加浩荡幽渺。那不是我所能走近的。

若是可以从时间轴上传递消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一首小诗,正是我想对她低诉的话语:

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

我瞥见幽深的黎明

我看到古老的昨天

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

我感到宇宙正在流动

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间

夜晚,在返程的高铁上,意外读到了武乙、文丁时期的一条卜辞。“癸未燊好,火雨。”那时,妇好已离开人间三百多年了。癸未日,他们在燊地祭祀她时,目睹了天上忽然绽放的一场流星雨。

作者简介

燕燕燕,作家,现居山东滕州。主要著作有《梦里燃灯人》等。

点击下图,订阅2025年《天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