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民政部发布了2024年的民政统计数据,其中结婚登记数据只有610.6万对:
https://www.mca.gov.cn/mzsj/tjsj/2024/2024dssjdtjsj.htm
这个数据是有数据记录以来最低的,比2023年的768.2万对少了20.5%,比十年前2014年的1306.7万对也少了一半:
2023年的结婚数据有反弹,所以2024年的出生人口也有反弹,但2025年的出生人口就得崩了。
我计算了一下每年出生人口与前一年结婚对数的比例,最近几年大概是1.3倍,按这个比例计算,2025年的出生人口大概是610.6*1.3=793.78万人,不到800万了。
如果是其他的自媒体,接下来可能就要批评一下房价问题、分配问题,然后再类比一下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最后煽动一下情绪,“当生存环境恶劣的时候动物会自动减少生育”,就可以收割一波流量了。
但我希望我的读者朋友不要这么情绪化,所以我打算实事求是地讲一讲人口问题,给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经济学里,衡量人口对经济影响的指标就是抚养比,也就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15-64岁都算劳动年龄,抚养比表示的就是平均每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3年我们的抚养比是44.73%,表示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44.73个非劳动年龄人口。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的抚养比在1977年之后开始下降,正好对应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腾飞,2010年抚养比见底,我们的经济增速也就开始下滑了。
但这就能说明人口红利没有了,中国经济要不行了,要像日本那样“失去三十年”了吗?
不是的,因为我们的抚养比依然很低。
我们44.73%的抚养比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依然是偏低的,比如世界平均是55%,德国是57.99%,美国是53.91%,都比我们高。
即使是网上经常说有人口红利的越南、印度,抚养比也分别是47.55%、47.01%,都比我们高。
具体看一下中日韩的历史走势:
国际上一般把50%作为人口红利的分界线,抚养比低于50%就是红利期。
按这个标准,日本在1963年进入红利期,1992年见底,2004年结束红利期,持续41年,最低点42.89%。
韩国在1987年进入红利期,2016年见底,目前依然处于红利期,已经持续了37年,最低点36.46%。
中国在1996年进入红利期,2010年见底,目前依然处于红利期,已经持续了28年,最低点37.24%。
我们的最低点要比日本低得多,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比日本的最低点42.89%还要低,这段时间从2003年到2018年持续了16年。
再看一下和发达国家的比较:
其中德国在1981年进入红利期,最低曾经在1986年到过43.84%,2005年退出红利期,持续24年,是美德英法四国中红利最强的。
接下来就是美国,在50%左右徘徊多年,最后在2015年退出红利期,而最差的英法甚至都没有低于50%的时候,红利最弱。
这样的排序也可以解释英法德三国的经济实力,德国红利最多,GDP排名最高,2023年排名世界第三,英国红利又比法国多点,所以GDP排世界第六,比法国高一位。
最后看一下印度和越南:
越南在2006年进入红利期,但很快见底,在2012年达到43.06%后开始反弹,目前还在红利期,已经持续了18年。
印度在2019年刚进入红利期,目前还没有见底。
不过我对印度、越南并不看好,因为这两个国家也开始老龄化了。
越南在2023年的老龄化率是8.62%,相当于中国2010年的数据,但老龄化的速度要超过那时候的中国,所以越南的人口红利没吃多少年就开始反弹了,即使中国涨了不少也比中国高。
印度还好些,老龄化虽然也开始加速,但还只是相当于2000年的中国,抚养比也和那时候的中国差不多,就看印度接下来怎么发展了。
但为什么我们生育率跌的这么猛,却依然有这么多人口红利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老龄化还不是很严重:
2023年我们的老龄化率是14.32%,在主要经济体里面并不算高,美国17.43%,德国22.79%,英国19.24%,法国21.75%,韩国18.34%,都比我们高不少。
所以别看网上天天拿生育率、老龄化说事,实际的数据列出来就知道问题严不严重了,不是说没问题,而是要想一想,到底有没有严重到“失去三十年”。
如果我们这样的数据都要“失去三十年”,那其他国家得失去多少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