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六小龙
自然也有优秀的官场风气
杭州滨江区官员那句「无事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响彻祖国大江南北,以致遥远的湖南将前几日新出的《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方案》核心解读为「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几乎异曲同工。
我查了一下,其实去年就有四川、苏北等地推出了「无事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等「四到服务」,比杭州还多一到!
可口号易,做事难。就像昨天我发了《》一文,一位江苏朋友问那地方财政怎么办,我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新上大项目、扩大消费。同时,大力发展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瞄准国际科研前沿,发展新质生产力」。
朋友一看笑断了气,我还一脸懵逼。
我说错什么了吗?没有啊。可朋友为什么还要笑呢?
当然,我也知道,我这个回答不能解答杭州为什么有六小龙的问题,只能让山东朋友背下来考公。
言归正传,既得利益者最怕什么?颠覆!
创新最怕什么?压制。
天下没有主动创新的政府,因为科层制的官府维护的是既定秩序,而非破坏秩序,这是政府的性质决定的,全球都一样。
惟一能让经济活起来不被官府搞死的方法,是划出清晰的界限,让官府不要再来「指导」企业了,这也是我们40年前改开以来政企分开、经济腾飞的原因。
但从官员的角度,为了让一切可控,当然要到处检查—— 不让他们指导,那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那么,杭州-浙江经济成功背后,官员究竟做对了什么?
我举三位熟悉官员的例子。
一位出身计划部门,按理说,这是个计划经济的堡垒,但这位官员是彻底的市场派,不但在位时放手发展民营企业,退休后更是担任了学术职务,承担了大量政策研究。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 公开呼吁为马云平反、反击远洋捕捞的浙江官员中,就有他。
有段时间,因为议论尺度问题,他不大提以前的行政职务,但这并不改他是各种咨询座上宾的「江湖地位」。不提以前,只是不给原单位带来压力而已。
这样的官员,其他省有几位?
第二位出身更为尊贵,一退下来直接进入了一家研究机构,组织一些退休官员研究民营经济。这家机构费用不足,大家都过得苦哈哈的,但一群人在做一件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成就感很足。
这两位退下来之后,完全离开官场,投身学术研究,这与国外一些官员的路径是不是很相似?
第三位则是2008年经济危机时认识的。他当时担任一个副省级城市的发改(以前的计委)主任,公开反对4万亿救市。
他的理由是,当市场供大于需时,不去解决需求问题,而是加大生产,这是想破脑袋也无法理解的逻辑。想来想去,惟一的可能是向全球倾销,这倒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时间长了,国内失衡会深化为全球失衡,这会导致严重的贸易摩擦,到时候更难解决。
至于国内需求不足,这是由于税收挤占了太多利润,压缩了居民收入空间。再加上社会保障不足,哪怕他这样的厅级干部,有钱也不敢花——万一七八大姑八大婆生个病失了业要不要接济?
事实上,他的两个担心,现在都应验了,甚至变得不可收拾!
至于他本人,虽然持有这样的观点,后来 还升职了,可见浙江官场的开明程度。
就连「骗补」这种事,官员也都选择了容忍,而非去堵漏洞。
在某种程度上,浙江官员没那么「听话」,这才有了企业的创新空间。
比如外界对浙江官员 「一家两制」的批评,在现行制度下有不合规的地方,但一家两制并非全然坏事——官员对市场和企业家有非常切身的感受,进而抱有善意——梁文峰这种搞量化基金出身的,放在其他省没关进去都算好的,而在杭州就被放一马。
我在一个地方挂职时,终于深切体会了民企之难,当上面来视察的领导对民间资本各种看不惯时,我也参与解释了几句。而在之前,我跟领导的观点是差不多的。
事实上,在正常国家,只要制度得宜,根本用不着这不行那不行。特朗普是个破产的开发商,马斯克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技术狂人,也没影响他们在政坛的发挥。
只有在照不到光的地方,因为看不见,才怕这怕那防这防那。
也因为没山东官员那么「听话」,在前些年大干快上光伏和新能源汽车时,浙江光伏产业产值居全国第三、新能源汽车排名第五——在经济大省中几乎排名老末。
但去年以来政策支持和补贴的大潮退去,浙江受损最少。
这就是浙江。
坚持常识, 就是这么难。
但坚持常识,就是种善因、结善果。
只是,在我们这,坚持常识,在一些领导眼里,可能就是「不听话」。
创新即颠覆,这在官场、商场都一样。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发现读书人、绅士、企业家、地主出身居多;个别平民家庭出身的,则通过读书、从军等方式,升华出家族新命运、家风新基因。
家史即国史,现代国家鼓励学生先讲家史、次学国史。通过家庭记忆传承,孩子汲取父辈记忆和智慧、经验、教训的力量,节节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生命和文明积累的二传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而记忆的中断,便是文明传承的断裂。
讲述关于我们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延续文明和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家传编辑部系列,点击关注
浙江人为什么文化、财富双全?因为早在南宋就义利并举、农商互藉了。我参与的这部家风作品,9月上市当月就登上浙江省好书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