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表示:上班五年来,除了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还得到了体检报上的多项异常指标,为工作拼尽全力,收获的却不是升职加薪……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学生时代努力学习,进入职场努力工作,努力和奋斗,已经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然而工作多年后发现,职场并不是单纯的“努力=成果”的地方,更多时候需要智慧、情商和策略,过度用力的工作方式,反而可能会毁了你的职业生涯。
一、警惕那些低性价比的努力
1.自我感动式付出
明明不适合还要硬做,用了120%的努力,换来了20%的成果,任劳任怨,认真靠谱,结果只是换来领导拍拍肩膀,说“你辛苦了”。
2.大包大揽综合征
将工作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放心交给别人,主动承担别人的工作,揽下同事不愿意干的杂活儿,最终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业绩。
3.情绪过载型内耗
因为工作沟通和同事、领导吵架,被领导贴上情绪不稳定、不服从管理的标签,在领导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后续的升职加薪。
工作其实跟长跑很像,太早冲刺,力气也会耗尽得更快,懂得发力很重要,但也要学会适当“蓄力”。
二、懂得发力,也要学会“蓄力”
1.建立职场边界感
小张初入职场时,经常因为不善于拒绝,而被迫接下很多“杂活儿”,然而却因为处理别人的工作,影响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进度,在领导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后来勇敢拒绝了之后才发现,拒绝不属于自己KPI范围内的需求,并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影响。工作而已,做好自己分内事就行,“职场老好人”的人设只会让你干更多的活儿。
2.学会管理时间和精力
8小时工作制≠8小时高效输出,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全身心投入8小时而不走神,适当的摸鱼是有必要的。
工作时间二八分,将十分重要的项目挑选出来,将核心精力分配给重要工作和能够带来成长的事情上。给自己2分的摸鱼放松时间,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下,状态好了,工作也会变得更高效。
3.给情绪装上“隔离罩”
康德说过:“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职场中的情绪成本,比时间成本更高。在工作中,遇到不合理的需求,难缠的对接方,混乱的工作流程,请牢记三条原则:
- 把工作当通关游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对领导祛魅,不要害怕和领导交流,主动沟通比揣测更高效;
- 设定生气成本,告诫自己为工作付出情绪可是另外的价格。
三、长期发展,持续提升
职场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持续几十年的马拉松。过度用力的工作会让你更加快速地燃烧,但是也会导致更快的耗尽。
职场中短时间的业绩增长不等于长期发展,长时间过度疲劳,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罗振宇说:“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时间帮助了他们,他们成为了时间的朋友。”
认准某一个领域沉淀下来,踏实深耕,建立工作之外的价值锚点,培养热爱找到内驱力,将热爱日常化,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
生活和工作都是一场长跑,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保持身心健康,才是让你在职场长久发力的不二法门。
愿大家都能不为工作所内耗和困扰,在适合自己的岗位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