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中间这30年,看来都得用来修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然而谁能想到,这年头当环卫工也得要趁早,年龄太大,扫大街也没人要。

说的是前几天的一个热搜新闻,广州白云区某街道发布了一则招聘公告,向社会统一招聘环卫工人6名,其中要求“年龄35周岁及以下,持有汽车驾驶证照者可以适当放宽至40周岁”,在招聘报名表里还设有学历填报内容。



掐指一算,最早的一批90后都已经35岁了,却已经是扫大街都不要的年纪。

小时候老师和你们说的“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还言犹在耳呢,

哈哈,没想到吧!?

有媒体去采访相关单位,问35岁以下才能当环卫工是不是太年轻了?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回答说,

“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行业,认为环卫工作只有年龄偏大的人才会选择。”



好家伙,人家问你是不是搞年龄歧视,你答不让我搞就是看不起环卫工呗。

该说不说,马科长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新市街道办还解释说,这次招聘不属于公务员和事业编,招聘的条件是「根据单位用工需求」。

虽然听起来像是标准的敷衍话术,但也并不是一点逻辑没有。

毕竟环卫工本质上也属体力活,需要长时间在路上清理垃圾、运送杂物,一天下来得走好几万步,弯腰驼背无数次,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确实会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一定要求。

除此之外,现在环卫工作也不是以前那种纯靠人力的 “老把式” 了,很多地方都用上了高科技设备,比如垃圾回收机器人、垃圾压缩车啥的。

年轻人脑子灵活,接受新事物快,培训几天就能上手,老年人可能得花好长时间才能搞明白。

但是,无论再怎么解释,也改变不了目前环卫工人待遇很差的现实。

环卫工之所以大都是老年人,并不是因为大家戴着有色眼镜,而是这一岗位的低性价比,最后导致只有手停口停的老年人才愿意留下来。

如果真的想多吸引年轻人加入环卫队伍,大可不必人为设置35岁的门槛,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提高薪资待遇,让其工资匹配得上劳动付出。

但是招聘公告里面并没有提及薪资待遇,显然在招聘方看来,应该是不太具备吸引力的。

所以,本质上还是在打着「根据单位用工需求」的旗帜进行「年龄歧视」下的成本压缩罢了。

这个事件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不满情绪,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对于普通人来说,像环卫工人、保安、网约车司机这样的基础性岗位,曾经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即使未来身体状况或精力不如现在,仍然可以通过这些基础工作获得收入,从而减轻对未来的焦虑。

然而,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正在被现实逐渐削弱。

例如,过去人们常说,如果其他工作不行,至少可以开网约车。

但到了2024年,多个城市的网约车市场已经饱和,甚至发出了预警。

此外,乘客也发现打到“臭车”的概率增加了,这反映出网约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预期的收入。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不了就开网约车”的这种退路已经不再现实。

同时,35岁这个年龄数字对现在的打工人来说非常敏感,无论怎样解释,都难以避免让人联想到年龄歧视的问题。

这种年龄歧视以前还只是一些私营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大厂的问题,

现在连基层政府部门也开始设置年龄限制,这无疑加剧了人们的焦虑,让35岁以上的中年人感到困惑: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网友的吐槽的点,是觉得招聘公告透露出一股35岁就成职场废人,连扫大街都不配的“歧视感”。

翻译一下就是:现在就业形势本来就难,年纪轻轻找不到工作就算了,年纪稍微大点想干体力活去扫大街都不让,合着中年人的归宿只剩修仙问道?

讲道理,35岁明明是,人生经验与身体结合的巅峰,正是奋斗的年纪,却成了就业歧视的对象,真的很让人费解。

数据不会骗人,根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已经38.8岁,可职场还在玩"35岁前退休"的黑色幽默。

更吊诡的是,从2013年到2023年,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净减少500万—600万左右,2023年更是净减少约一千万人。

为了应对劳动力减少的情况,去年延迟退休的政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但某些单位还在搞反向操作。

这就好比全村都在闹饥荒,粮仓管理员还在往河里倒大米。

破局的关键,或许就藏在劳动法的执行力度里。

就像整治996不是技术难题,破除年龄歧视同样不存在"做不到"的借口。

当老龄化已成定局,是时候把"青春崇拜"的滤镜砸碎了——

毕竟能拯救未来的,从来不是二十岁的肝,而是四十岁的脑。

(完)

PS:有些改变看似艰难,但历史告诉我们,从来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