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走出去',中国水墨艺术更需要在国际上'被看见'。”艺术家凌敏是约翰·莫尔绘画奖走进中国的“信使”之一,她这样说道。
上海黄浦江畔又将迎来约翰·莫尔绘画奖这一年度艺术盛事。3月2日,第八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将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正式揭晓;3月3日,第八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作品展将在久事美术馆群落位于外滩27号和外滩18号的两处场馆同时展出。
今年,大赛举行至第八届,在延续往届奖项设置的基础上,首次增设了“当代水墨奖”,尤为引人关注。作为约翰•莫尔绘画奖基金会理事,凌敏认为,现在设立当代水墨奖是“水到渠成”。“我们希望以此提高水墨作品和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
“当代水墨奖”旨在挖掘和鼓励在水墨领域有创新探索的艺术家,让水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早在2010年举办的第一届大赛,就有水墨艺术家应征参赛并获得优秀奖,此后历届都是如此。凌敏说:“不过尽管每届都有水墨作品参赛,也有水墨艺术家得奖,但从比例上看,量都不大。”
韩锋 《大飞机》2010年 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一等奖
雷绍文 《废墟图》2016年 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优秀奖
在凌敏看来,走出东方,水墨艺术面临着观念与视角的窘境。“比如,水墨画的英语翻译是Ink Painting。也许正因这一翻译,把西方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作为材料的Ink上,大大弱化了对水墨艺术的理解。”
事实上,中国艺术以形写神,西方艺术以形写意;中国艺术讲究境界,西方艺术注重写照。“在审美上,中国艺术强调澄怀畅神,西方艺术注重体验感悟。与过去不同的是,在人工智能异军突起的当下,东西方之间的异同已经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了。”凌敏说。
李周卫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2010年 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优秀奖
约翰·莫尔绘画奖1957年创办于英国,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已连续举办32届。2010年,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在上海创设,成为跨越中英两国的常规艺术赛事,也由此“发掘”了一大批中国优秀艺术家。
第八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征稿启动仪式现场
第八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自2024年6月宣布开启征稿,便受到国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在4个月的征稿期间,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数千件投稿作品,其中80后及更年轻的艺术家投稿占比超70%,充分展现了该奖项在青年艺术家群体中的广泛影响力与号召力。作品所呈现的风格各具特色,题材丰富多样,无论是抽象的艺术表达,还是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描绘,都展现出了当下中国艺术家群体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活力。
在2024年12月2日-3日举行的首轮评选中,由瑞秋·霍华德(Rachel Howard)、西蒙·格鲁姆(Simon Groom)、索菲·冯·海勒曼(Sophie von Hellermann)、王天德、杨福东等5位中外知名艺术家组成的评委团,历时两天对投稿作品进行了逐一评选,共计107件作品脱颖而出进入下一轮。2025年2月22日,评委团将开展决选。
单小玥 《山·烟》2022年 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观众奖
此外,坚持艺术的大众性和普及性,依然是本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秉承的宗旨,本届将延续往届传统,在作品展现场设置“观众奖”:邀请观众作为“特别艺术评委”,从现场展出的作品中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1件作品。观众的投票结果将在闭展时揭晓,得票最多的艺术家将获得相应殊荣及对应奖金。
此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评委会主席路易斯·毕格斯(Lewis Biggs)负责策展,展出涵盖油画、丙烯、水墨、水彩、综合材料等不同创作类型的近百件作品。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各类主题论坛等活动,观众将有机会与评委及获奖艺术家近距离互动,深入了解当代绘画艺术的多元风貌与创新走向。
通过举办奖项、作品展及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久事美术馆希望让观众在多元的艺术表达中感受当代艺术魅力的同时,为国内青年优秀艺术家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及展示自我的平台,并鼓舞一批批优秀青年艺术家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同时,久事美术馆希望依托本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及作品展,进一步推动中英两国乃至全球艺术界的深度交流与对话,助力中国当代艺术更好发展。
原标题:首次增设“当代水墨奖”,第八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奖即将揭晓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