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其中的中南海更是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中国从衰败一步步繁荣的场所。
中南海原本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过去这里曾是皇帝和皇室成员曾在这里居住和管理国家事务,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它逐渐成为最高领导人的住所和办公地。
在中南海的园内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和会议也在这里召开,今天的中南海不仅是我国政府最高领导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国家政治决策的核心场所之一。
可以说,中南海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运作。
但是在建国前夕解放军就在此进行了挖掘和修缮的工作,其中更是清除了16吨的淤泥,那么中南海的下面有没有被挖掘出什么东西?
历史的见证者
说到中南海的来历那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北京西苑有“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其中中海和南海位置上紧挨在一起,所以也被合起来就叫“中南海”,这片区域原本是皇家园林,是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娱乐场所。
慈禧太后掌权后每年她都会选择在中南海举行接见外使的大典,其实中南海远不止是一个盛大的游乐宫殿,它还曾是军事核心,康熙就曾亲自主持,将中南海的紫光阁修整成了一个阅兵场,每年举行比武大会的场所。
在明清时期,当地普通百姓是不能进入中南海的,这里被视为皇家的禁地。
中南海还有许多精美的池塘、假山和亭台楼,整个地方显得十分适合休闲和放松,之后中南海的历史经历了多次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时期。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建立,接着袁世凯成为了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他先是把中南海作为总统府,为了体现自己当上“皇帝”的喜悦,他特地将这里改名为“新华宫”。
袁世凯在之后更是对中南海进行了一些改建,开辟了新的通道,修建了自己喜欢的对称八字墙。
到了后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这其中中南海也被入侵者们洗劫一空,外国的侵略者在北京肆意破坏,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不是被破坏就是被掠夺走。
到了北洋军阀张作霖时代,中南海被用作安国军的帅府,继续成为政治的中心。
到了后来蒋介石上位,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后,这时候中南海才罕见的对外开放过。
在抗日战争时期,北京被日本占领,中南海被占据。
直到抗战的胜利,那时候中国重新获得了主权,但局势依然复杂,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并将国民党军驻扎在中南海。
直到多年后,北平在经过多年的战乱后迎来了和平解放,但是当时的中南海,却已经变得脏乱差,中南海的湖水常年被淤泥覆盖,整个地方的湖水不仅黑还会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四周的庭院内更是垃圾和杂物随处可见。
在当时根据当时北京军决定对中南海进行修缮,之后中央的警卫一师一团进驻中南海,专门负责打扫和处理中南海的房屋,清理活动也是为了确保日后我党的人员和入城部队在北京能够有落脚点方便后续在北京各项工作开展。
清理工作的困难与惊喜
这时的中南海环境相对较差,对于房屋需要进行一定的清理和修整,才能为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提供合适的办公和居住条件,中南海办事处的工作重点是进行房屋修缮、清理杂物、恢复基本设施等。
由于是要给领导人住的所以华北军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专门派遣了几百名精干的士兵以及进驻中南海的警卫部队共同参与清理工作,大家都积极投入开始清理水池中的杂物和泥沙。
他们首先将池水慢慢放干,然后再把干净的引入其中。
那个时候并没有像现代一样有这么多工具,所以士兵们要清理中南海的清淤可谓是一个大工程,这其中要历时好3个月才得以完成。
首先就是中南海的占地面积就有足足160公顷,这几乎已经和200个足球场相当,这样的大规模让清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在抽干水后首先被发现的竟然是枪支和弹药,因为中南海作为皇家园林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战争,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南海也曾多次成为战场,因此留下许多的武器弹药不足为奇。
除了枪支和弹药,一些工作的士兵还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文物珠宝,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中南海的底部难免会存在一些皇帝或者妃子们不小心掉到水中的宝物,之后士兵们陆续发现了大量金银财宝,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珍贵物品。
士兵们还在池子里发现了大量的鱼类,由于中南海在这期间已经有近百年没有过彻底的清理,导致这些池子长时间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清理,有些地方的水深淤泥非常厚重,这些鲤鱼的体型非常庞大甚至有些鱼重达几斤。
原来中南海早在明清时期皇帝就喜欢和妃子们就在中南海的水池里放生鱼,这些放生后的鱼的品种也是十分高贵的鱼。
有时皇帝还会在鱼的鳍上系上金银牌子作为放生的标志,这一传统持续了数百年,尤其到了晚清时期中南海的水池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鲤鱼。
加上长期以来没有经过清理,池水中积累了大量的水生生物,水中鱼类得以在这里繁殖生长,所以达到了非常大的体型。
在那个贫苦的时代,鱼肉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对许多人来说,能吃上一顿鱼肉,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之后这些肥鱼不仅成为了工作人员的“珍馐”,在清理工作的士兵们在吃鱼的过程中也让这项清理工作变得增加了几分乐趣。
在经历过一部分的小插曲后士兵们对于清理淤泥的工作并没有停歇。
在清淤过程中一些士兵们由于长时间在水下泡着,许多士兵出现了腿脚受伤、甚至感染的情况,但这并没有延缓他们清理的工作,最终清理淤泥的工作历时了整整三个月,士兵们从中成功清除了16万多吨的淤泥。
在清淤的过程中,士兵们挖掘出了许多历史遗物,经过这些遗物让我们在后来得以了解到那段时间,同时也推进了我国对于历史文物的研究进展。
到了1949年5日,士兵们又往湖里注入清水,这一番收拾下来,中南海又恢复了往日的美景。
“新人”入住
在进行水域清淤的过程中,士兵们还对周围的建筑和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工作,到了将近年底中南海已经完成了2000多间房屋的修复,这些士兵为了进一步美化环境,他们还替换了破旧的门窗,还对屋顶的瓦片进行了重新修缮,确保了建筑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经过士兵这一系列的修整工作,在1950年的中南海恢复了大概的样貌,整个环境更加整洁宜人。
当时的毛主席等一众领导人原本居住在香山,尽管香山的环境更为安静,但它毕竟距离市区较远,来回需要耗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香山的距离为领导人的办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中南海,刚好位于北京的市中心附近,早已被确定为新政协筹备会议和正式会议的会址。
在后来越来越多的民主党人士陆续抵达北京,他们都选择住在市区,便于与各方保持联系。
为了减少工作上的奔波,周总理就曾多次劝解毛主席去中南海办公和居住,但毛主席始终不愿意搬进中南海,这其中就有各种原因,首先毛主席就对“皇宫”一类的十分抗拒,中南海原本是清朝皇帝的宫苑,如果入住于此可能会违背自己最初的革命意愿。
毛主席一贯提倡艰苦奋斗,他特别反对奢华享乐,他不希望党内领导人陷入过于奢侈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每次进城之前他会时刻提醒身边的人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要时刻牢记党艰苦奋斗的作风。
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毕竟中南海位于北京市中心,交通便利,加上又于其它党派人士和政府机构较近,这样的便利有助于党中央更高效地处理日常政务,特别是我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召开之际,由此可见及时的沟通与联系显得特别重要。
最终,经过周总理一番人的劝说下,中央才最终决定搬迁到中南海,毛主席也最终也同意了这个决定,虽然他依旧保持艰苦奋斗的生活。
到了1967年,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写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在2006年6月,中南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址,它也是一步步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回看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曾经一个辉煌的帝国走向衰败,这也同时见证了新中国的一点点,是他们背后的付出才有了如今昌盛的新中国。
参考文献:
为人民服务:从提出到写入党章(共产党员网)
北京市文物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