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3年,朝鲜战事即将迈入收尾阶段,谈判双方首席代表于6月8日签订了战俘遣返问题协议。

然而就在停战协议即将拍板签订时,李承晚又耍起了花花肠子,打着“就地释放”的幌子,强制扣押人民军近3万人!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

彭老总面色沉重,找到毛主席这里,怒不可遏道:“这个李承晚太不像话了,出尔反尔,和谈大计全被这个家伙给毁了!”

彭老总光顾着发泄怒火,却没想到朱老总和周总理都来到了主席的住处……

彭老总念完电报,主席沉默良久,随后问道:“杨勇兵团到哪里了?”彭老总心领神会,一下子有了主心骨,看来朝鲜战场还要有一场最后的较量!



1

1953年4月,朝鲜战场愈发明朗,美国当局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只能被迫恢复中断已久的停战谈判。

多年来的交手,老美那边是什么人,我们早就心知肚明,但凡有一点可趁之机他们也得想方设法地钻空子。



还是得“以打促谈”,给老美长点记性!从5月13日开始,夏季反击战正式打响。

十几天的时间,强如美军都被打得服服帖帖,还是得给老美点颜色看看。

果不出所料,这次他们答应得十分痛快,在6月8日签署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协议,并且一周后又重新交定了军事分界线。



朝鲜半岛迎来和平指日可待,然而半路却杀出了李承晚。

从17日开始,李承晚就偷偷摸摸打着“就地释放”得名义,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朝鲜人民军,十几天的时间竟扣留了两万七千多人!



自美军仁川登陆以来,李承晚早就对老美俯首称臣了,如今美国都不愿再战,李承晚为何敢违背“大哥”的意愿?

实际上李承晚早就对美方感到不满了!



从停战谈判萌芽阶段,对方在停战谈判上的一切决定,都是美国单独作出的,李承晚不仅没有亲自参与任何重大决策,甚至被老美先斩后奏,直到美方做出决定,才会通知李承晚。

美军在夏季反击战中失利后,接受了中朝方面的决定,直到谈判会议开始前的一个小时,“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才把这一消息通知给李承晚。



自己怎么着也是南韩政权的话事人,如今在美国面前犹如蜉蝣一般毫无话语权,李承晚颜面尽失,大为恼火……

之所以敢背着老美策划强行扣留时间,不满于老美是一方面,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李承晚反对停战的情绪。



他甚至不惜和老美彻底撕破脸皮,公开申明:“不能接受联合国军的新方案,韩国将坚决反对不规定国土统一的任何国际协定。”

停战事宜刚刚萌生希望,就被李承晚浇了一盆冷水。



2

彭老总诚然怒火中烧,可发生这么大的事,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因此就来到了毛主席这里。

看到怒气冲冲的彭老总,周总理也产生了同样的疑惑:

“双方从1951年就开始谈判,李承晚也是参加了整个过程,为何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拒绝停战呢?”



一旁的彭老总和朱老总也陷入沉思,但毛主席却一针见血地说道:

“无非就就是私利没能得到满足,不甘心罢了!”



毛主席所言正中要害,李承晚实施阴谋之际,老美很可能并不知情,其总统艾森豪威尔在6月18日给李承晚发去一封急电,指责其违反“联合国军”司令部的指挥。

艾森豪威尔怎么可能不发火,一夜之间李承晚几乎成为国际上的众矢之的,美国作为“支持者”又怎能完美脱身!



这个时候支持李承晚的,无非就是所谓的亲信、心腹罢了,他们和李承晚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既然李承晚的私利没得到满足,只要他们在一旁煽风点火,李承晚就会破罐子破摔。



在伟人的授意下,彭老总致函克拉克:

“美国必须对这件事负责,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的错误立场和纵容态度。‘联合国军’究竟能不能控制南朝鲜的政府和军队?如果不能,那么朝鲜停战究竟包不包括李承晚集团在内……”



应对李承晚的行动,当然不能只停留在谴责层面,如何做出实际行动应对才是关键。

众人商讨之际,不成想李承晚先发制人,机要室拿到了新的电报,毛主席攥紧拳头狠狠捶向桌子,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狗急跳墙的李承晚,已经开展了军事行动,调遣了3个师地兵力在金城北部集合,显然是打算拼个鱼死网破。



主席当机立断,问道一旁的彭老总:“杨勇兵团到哪里了?”

彭老总愣了一愣,立马明白了主席的意思,回应道:“杨勇率领第20兵团已经抵达汉江以北,就在三八线附近。”



杨勇(左起)、张爱萍、王平、叶飞在朝鲜战地。

3

杨勇算是主席在朝鲜战场最锋利的剑之一。

1953年4月,杨勇临危受命奔赴朝鲜战场,或许在那个时候,伟人就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朝鲜战场的形势随时可能风云突变。

主席提到杨勇,那便意味着这把锋利的剑是时候出鞘了!



司令员杨勇(右)和政委王平与在朝鲜东线。

毛主席同意了彭老总“给李伪军以严重打击,再歼敌1.5万人”,并指出“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杨勇再度临危受命,当即拟定反击部署,看来金城免不了一场大战。

分析完当下的局势,杨勇顿时胸有成竹,紧接着集中了4个军的兵力,再加上大量的炮兵部队以及坦克,分成东西中三线,率先向较为脆弱的梨船洞方向发起进攻。



20兵团司令员杨勇(前中)、政治委员王平(前右),参谋长张震(前左) 在朝鲜

不得不佩服杨勇的军事能力,仅仅通过一次交手,他就得到了一个重大发现。

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上诚然面临巨大阻力,但从大局上看来,打一场规模较大的战役对于志愿军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夏季我军组织了两次浩浩荡荡的反击战,对敌方在汉江以北的防御体系造成重创,在接下来的进攻中,我们就能基于这一点建立优势,金城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我军某部穿过金城川的铁路,突破敌人长期固守的金城川防线

战斗刚刚打响,指挥室中出现两种声音,部分同志认为应该从正面发起进攻“层层扒皮”,但也有同志认为应该穿插到敌后去?如何抉择?

选择的重任交到杨勇手中,可他接下来的一番话,顿时让同志们茅塞顿开。



“层层扒皮不知要打到猴年马月,我们为此还要付出巨大代价。我主张插到敌后,这不仅是我军长后期以来的制胜法宝,并且还能形成内外夹攻之势。”

战场上刺刀见红,不仅仅是军事装备以及兵力的较量,运筹帷幄也不容忽视。

杨勇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无谓的牺牲,因此他在指挥时思考的最多的问题便是如何才能更加隐蔽、更加出其不意的发起进攻。



7月13日,杨勇桌上的烟头堆了好几沓,直到晚上十点,杨勇一声“打”,金城战役就此打响。

近千门大炮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弹药如闪电般向敌军阵地袭去,虽然已是深夜,可金城一带却火光四溅……

经此一战,杨勇率领的第20兵团歼敌攻共5.2万人,完全超出了当初的预期目标,彻底击碎了李承晚反对停战的阴谋。



结语

毛主席在《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一文中说:

“今年夏天,我们已经能够在一小时内打破敌人正面25公里的阵地,能够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能够打进18 公里。如果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它两次、三次、四次,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



金城战役结束不久,杨勇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这一晋升所有同志心服口服,完完全全实在战场上一枪一弹打出来的!



王平与杨勇在首都各界一万多人集会上代表志愿军接受首都人民赠送的巨幅锦旗。

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认可小编的希望您留个免费的点赞。点击头像,主页有更多相关的优质内容。

参考资料:

1.奇袭!胜利!这场反击作战,如何为抗美援朝战争画上句号?——2023-07-28 07:4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2.猛攻金城:志愿军如何打大规模进攻战——2024年02月26日08:30 来源:学习时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